分享

<金匮>中,痰飲病的治療原則是什麽?

  2016-05-04

  、(1)痰飲病的形成:內因:脾運不健,或中陽素虛。外因:感受風寒(冬季多發)、寒濕浸漬(冒雨、涉水、久坐濕地)、飲食勞倦(食少飲多、思慮、勞倦)等導致脾運失司,則上不能輸精以養肺,下不能助腎以化水,故肺失通調、腎之氣化不利,三焦水道通調失職,均可造成飲邪停聚而流溢人體四處或波及五髒。
  (2)飲邪的病理特性可概括爲:(1)飲爲陰邪,輕則阻遏陽氣;重則傷人陽氣;(2)質地清稀,停留人體局部;(3)病機要點責之于脾(胃);(4)飲邪“得溫則行,得寒則聚”。
  (3)溫藥的治療意義亦有三:(1)補胃陽,選用甘溫藥物,能補、能和、能緩。針對本虛(脾腎)陽不化氣,可達到溫陽化飲之目的。(2)燥脾土,選用苦溫藥物,能燥濕、能助陽化濕。針對脾濕飲盛,使之“得溫則行”。(3)發越陽氣,開腠理、通水道,選用辛溫藥物,能行、能散。即通過發汗、利水作用的一類藥物,可針對“標實”,給飲邪以出路,達到行散水濕的目的。
  總之,人體借助于“溫藥”的作用,以振奮陽氣,扶助陽氣,會使陽氣得布、陽氣通達,從而使肺的通調,脾的轉輸,腎的開合氣化功能複常。因此,“當以溫藥”既可溫化飲邪,又可協調水液代謝的正常生理功能,杜絕痰飲滋蔓之源。
  “和之”的含義:《說文解字》謂:“和,相應也。”有平和、調和之意。即不可專事溫補,以防礙邪;又不可過于剛燥(指專用辛開、辛散、溫燥之藥)以免傷正。針對本虛標實的病情,當在溫補之中,酌加行消開導之品。行者,行其氣也;消者,消其飲也;開者,開其陽也;導者,通導二便也。以達到溫補助陽、行水蠲飲之效。故曰:“和之”,而不稱“補之”。
  “溫藥和之”是痰飲病的總治則,實爲治本大法。從代表性方劑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腎氣丸(幹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桂枝、炮附子)的功效可以證明,是溫補脾、腎之陽以化飲的作用,有溫化、溫運之意
  參考資料:http://www./web_cai/jkyl/shiti_02.htm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篇中明確地指出了痰飲病的治療大法「十一,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溫藥和之」是治療痰飲病組方遣藥上大的法則,臨證具體運用中把握其靈活性。痰飲的病情有上下內外之分,具體治法上溫化是正治之法,應有發汗,攻下,利小便之法。綜觀《金匱要略》中治療痰飲病的方劑有三十多首,分析可知不外下列六類具體方法。
  1. 溫脾化飲 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篇「十二、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飲停胃中,故胸脅支撐脹滿,清陽不升故目眩。治用苓桂術甘湯溫陽化氣,健脾利水。這是「溫藥和之」的具體體現。
  2. 溫腎化飲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篇「十三、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腎氣丸亦主之」。所謂「微飲」即是指「水停心下,微者短氣」之證,雖為「微飲」亦是脾腎陽虛所致,陽虛氣化不行,水液停滯為痰飲水濕,水道不行,故小便不利,故用腎氣丸溫補腎陽,化氣行水。此條亦是「溫藥和之」代表方劑之一。
  3. 溫肺化飲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篇「二十七,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小青龍湯亦主之」。「二十八,咳逆倚息不得平臥,小青龍湯主之」。這兩條均是外寒內飲之證,溢飲的發熱惡寒是飲溢肌表,營衛不和所致;咳逆喘息不得平臥是寒飲停肺所致,故用發表散邪,溫肺化飲的小青龍湯治之。特別應闡述的是篇中「二十八,……三十三」六條原文是一份完整的寒飲阻肺的咳嗽病歷,記載了服用小青龍湯後的各種變化,治療上藥隨證轉,具體反映了辨證施治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其主要精神在於說明下虛上實的痰飲咳嗽證,在臨床上不同於一般的痰飲病情,而痰飲又有虛有實,有寒有熱,虛實標本錯綜複雜,必須仔細分析,靈活處理。這實為仲景辨證施治的舉例示範,足資後人臨床借鑒。
  4. 溫肺化飲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中「二十二,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也,小半夏湯主之」。「二十三,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二十四,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上述三條均是飲停胃中,胃失和降所致之證,故用小半夏湯溫胃化飲,降逆止嘔。膈間或心下有水者加茯苓一味健脾行水。
  5. 通陽化飲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篇「二十五,假令瘦人臍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飲停下焦。阻遏陽氣,清陽不升故頭眩;濁陰上逆,則吐涎沫;下焦陽氣不展,故心下悸;膀胱氣化不行,故小便不利。飲在下焦,故因勢利導,用五苓散通陽化氣,氣行水利。「二十六,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這同樣是水停心下清陽不升出現頭目眩昏之證,仲景用澤瀉湯通陽除飲,健脾利水。
  6. 滌痰除飲滌痰除飲乃治標之法。標急先治標是一般治療的常法,仲景對痰涎壅盛的重證常用此法。如《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七》篇「十,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鳴聲,射幹麻黃湯主之」。寒飲郁肺,痰濁阻滯氣道,故上逆咳喘,喉中有痰鳴如水鳴聲。治療上用射幹麻黃湯滌痰降逆,散寒宣肺。「十一,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臥不得眠者,皂夾丸主之」。痰濁壅滯於肺,氣道不利,故咳嗽喘氣;肺中痰稠,隨上氣而出故頻頻吐濁,故用皂夾丸宣壅導滯,利竅滌痰。在《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篇「三,胸痺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四,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五,胸痺,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上述三條主要是痰濁阻滯,胸陽不宣。雖各自兼挾證不同,其治療的主法仍是滌痰除濁,通陽宣痺。
  參考資料:http://greenisland.csie./wp/2005/06/08/8/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王朝網路無關。王朝網路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王朝美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