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孩子说话的早与晚,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如果在家长给予了适当的教育和关心后,孩子的语言能力随长大而加强,则尽管可能比同龄孩子晚 1-2 个月,也属正常。对于孩子语言的发展,父母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晚点说话不要紧:先理解,才会表达常常听有些家长说:我家宝宝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说话呀?这里父母大多指的是表达性语言。我们说,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说单词、学句子等等。学习语言分两个过程。比方说,我们去买冰激凌,对卖冰激淋的说:
这里,我们使用的是表达性语言。卖冰激凌的给了你一个草莓味的冰激凌,说明她/他完全理解了你的话,这里的过程是理解性语言。看孩子语言的发展,理解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两个过程要一起看。我们甚至可以说,理解性语言的发展要先于表达性语言的发展,因为必须要理解,才会表达。 理解性语言包括:
表达性语言包括:
所以说,看孩子语言发展,要同时看这两个过程。而通常父母的一个误区是,忽视了理解性语言的发展。父母常常着急:我家宝宝怎么还不说话啊?这里,父母指的只是表达性语言的发展。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孩子,如果他对语言的理解与同龄人相当或超前于同龄人,那么可以多等一段时间,从理解到表达有一段积累的时间,有可能再积累一段时间宝宝就开口了。所以,如果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没有问题,父母多半就不用瞎担心了。 我可以做些什么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语言呢?通常有两种对孩子做出语言刺激的方法:
显而易见,第二种情形下,孩子的压力会小一点,比较有利于孩子理解语言。就好比你把自己想象成在某个国家,不会说那种语言。你愿意人家怎么跟你说话呢?是不停地问你问题,要求你做出反应?还是用贴标签的方式介绍你看到的东西?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看看这个妈妈是怎么陪孩子玩并教他说话的:
这个妈妈想引导孩子说话,在孩子游戏过程中,提了很多的问题和要求,希望孩子做出反应。而且,很多次以自己的意愿,想改变孩子的活动或注意力的方向。这样做,一是信息量太多,孩子会感觉无所适从;另外,妈妈太想试图改变孩子活动和兴趣的方向,但是孩子的注意力根本没在那里,说了也白说。这就是我们上面讲的,直接的方法不合适开始学说话的小宝宝。 那么,间接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具体来介绍一下。 平行讲话一个技巧是,平行讲话,就是在孩子玩的时候,家长在一边说出他在做什么。注意用非常简洁的句子。
注意事项:
在整个过程中,不要给孩子压力,你就是一个旁观者,讲述他所做的事情。不要觉得这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你说的话孩子都听进去了,他把你讲的话和他做的事情联系起来,这就是在学习。 描述还有一个技巧,就是描述,就是介绍一样东西,一种特性等等,描述孩子看到/听到的东西。
使用这种方法,你要仔细观察孩子表情和注意力在哪里。
所以你要密切关注他的注意力,让他来引导整个过程。这种方法,也是让孩子把语言和他所看到的东西在大脑里有个连接。 自言自语另一个技巧就是自言自语,这个方法就是爸爸妈妈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而孩子正在看着你做,那么你就来描述自己所做的事情。
让孩子看清楚,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方法也是让孩子熟悉、理解日常生活。也就是说,家长不要求孩子马上「输出」,这个时候就是让他积累「输入」。 很多父母认识上的误区,就是非要求孩子说完整的单词,才算是学说话。这就是为什么我前面一直强调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其实对小孩子来说,理解更重要。要先有输入,才会有输出。妈妈们不要着急,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平行讲话和描述,和宝宝玩的时候,尽量把自己的语言放简洁一点,不要一下子说很多。比如,和孩子玩积木,可以说:放上去,放上去;就这样,可以重复上一两个星期。不要试图在一项游戏中完成很多任务,比如,在玩积木的时候又介绍形状,又介绍颜色,等等。 总之,家长必须跟孩子进行积极的语言交流。经常和他们游戏,经常给他们讲话,读故事给他们听,当他们有语言反映的时候要积极地鼓励,并用更好的方法与他们对话。要牢记语言发展要牢记语言发展是由理解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不能只关注表达性语言而忽视了理解性语言,否则孩子会感到学习语言有很大的压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