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说话晚?妈妈别着急|语言

 长沙7喜 2016-05-04

小编的话:老觉得孩子说话太晚?或者担心他的表达不那么好?学习说话,也要先有输入,才会有输出,你可以试试在日常生活中加入这些常见的引导方法~ 

最近有一个问题让我很是困扰,我家儿子两周岁了,居然还不会说话。可看他的表情和动作,应该是听懂了的样子啊,就是不开口,真急人。——小江


【答】孩子会说话,在他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里程碑,父母们通常也很在意。不过,孩子说话有早有晚,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对这种现象大家的反应却不同。有很多父母对孩子暂时不说话,不着急,常常说「贵人语迟」,没有必要过分关心,因而没有积极地去帮助。而有的父母则过于焦虑,采取一些不适当的方法催促孩子说话,反而适得其反。


孩子暂时说话落后,要先排除是不是听力有问题,或者是不是真的是语言发展迟缓等等,这些都需要去咨询专业人士,不在这篇文章的范围之内。这篇文章讲的是正常发育的儿童,他们的语言是怎么发展的?

事实上,孩子说话的早与晚,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如果在家长给予了适当的教育和关心后,孩子的语言能力随长大而加强,则尽管可能比同龄孩子晚 1-2 个月,也属正常。对于孩子语言的发展,父母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晚点说话不要紧:先理解,才会表达

常常听有些家长说:我家宝宝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说话呀?这里父母大多指的是表达性语言。我们说,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说单词、学句子等等。学习语言分两个过程。比方说,我们去买冰激凌,对卖冰激淋的说:

我要一个草莓味的冰激凌。

这里,我们使用的是表达性语言。卖冰激凌的给了你一个草莓味的冰激凌,说明她/他完全理解了你的话,这里的过程是理解性语言。看孩子语言的发展,理解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两个过程要一起看。我们甚至可以说,理解性语言的发展要先于表达性语言的发展,因为必须要理解,才会表达

理解性语言包括:

  • 孩子能够理解的单词的数量;

  • 孩子能否听懂父母的指令(比如,把鞋子拿过来,或者,走到门口来);

  • 孩子能否听懂问题(比如,你想喝水吗?)孩子能够理解的介词的数量(比如,把积木放到桌子上面;或者,你的火车掉到沙发下面了);

  • 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数字等等)。

表达性语言包括:

  • 孩子能够表达出来的词汇量(比如:事物名称等等);

  • 能否将单词组合到一起,组成词组或者句子;

  • 孩子能否提问;

  • 能否运用代名词、介词等等。

所以说,看孩子语言发展,要同时看这两个过程。而通常父母的一个误区是,忽视了理解性语言的发展。父母常常着急:我家宝宝怎么还不说话啊?这里,父母指的只是表达性语言的发展。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孩子,如果他对语言的理解与同龄人相当或超前于同龄人,那么可以多等一段时间,从理解到表达有一段积累的时间,有可能再积累一段时间宝宝就开口了。所以,如果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没有问题,父母多半就不用瞎担心了

我可以做些什么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语言呢?

通常有两种对孩子做出语言刺激的方法:

  1. 直接的方法。问一个问题;给孩子提一个要求并期待孩子做出回应。比如,妈妈拿着一个苹果,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想吃苹果啊?跟妈妈说你想吃苹果;说苹果;你喜不喜欢苹果啊?

  2. 间接的方法。给事物/物品贴标签,而且不需要孩子一定要说话。比如,妈妈拿着一个香蕉,说:香蕉;这是一个香蕉;妈妈剥香蕉皮。

显而易见,第二种情形下,孩子的压力会小一点,比较有利于孩子理解语言。就好比你把自己想象成在某个国家,不会说那种语言。你愿意人家怎么跟你说话呢?是不停地问你问题,要求你做出反应?还是用贴标签的方式介绍你看到的东西?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看看这个妈妈是怎么陪孩子玩并教他说话的:

孩子(2岁多)在推一个小车,妈妈说:「这是什么?这是车。叭叭!对了,你可以推这个车子。宝宝,你再拿一个别的车子,看看还有别的车子吗?」


孩子还是拿着第一辆车,没看其他车。妈妈就说:「看,这是什么?积木。我们来堆积木吧。」
孩子看着积木,妈妈在堆,不过孩子并没有一起堆。


妈妈说:「这些积木都是什么颜色啊?」妈妈说了一些颜色。
孩子的兴趣显然没在这里。他拿起另一辆车,妈妈说:「啊,一个赛车。还有别的什么车啊?」
孩子在玩这个赛车。妈妈拿过来一个飞机:「看,一个飞机;这儿还有一个,这两个飞机一样吗?」

这个妈妈想引导孩子说话,在孩子游戏过程中,提了很多的问题和要求,希望孩子做出反应。而且,很多次以自己的意愿,想改变孩子的活动或注意力的方向。这样做,一是信息量太多,孩子会感觉无所适从;另外,妈妈太想试图改变孩子活动和兴趣的方向,但是孩子的注意力根本没在那里,说了也白说。这就是我们上面讲的,直接的方法不合适开始学说话的小宝宝

那么,间接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具体来介绍一下。

平行讲话

一个技巧是,平行讲话,就是在孩子玩的时候,家长在一边说出他在做什么。注意用非常简洁的句子。

比如,孩子推一个车,你可以说:宝宝(当然可以用他的名字),你在推车子。哦,你拿起一个苹果。你按住这个盖子。

注意事项:

  1. 如果你觉得句子太长,可以省略一部分单词。像上面的例子里,你可以省略「一个」,「这个」。对年纪越小的孩子,句子越简洁为好,主要强调名词还有动词。

  2. 在孩子玩的30分钟时间内,不必对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进行描述,这样的话,单词句子太多。可以隔一件事情讲一次;或者隔10秒描述一次。

  3. 可以重复一些单词。比如:你拿住苹果,拿苹果。孩子需要通过不停的重复来学习。

在整个过程中,不要给孩子压力,你就是一个旁观者,讲述他所做的事情。不要觉得这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你说的话孩子都听进去了,他把你讲的话和他做的事情联系起来,这就是在学习。

描述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描述,就是介绍一样东西,一种特性等等,描述孩子看到/听到的东西。

比如,你和孩子在散步,你们看到一颗树,你可以说:一棵树;这是一棵树;绿色的树;或者小树,等等。这个情景,如果你使用平行讲话,你会说:你看到一棵树。这是这两者的区别。

使用这种方法,你要仔细观察孩子表情和注意力在哪里。

比如,他拿起一个飞机,你说:这是飞机。但事实上孩子看着飞机的一个翅膀,并看了你一眼。你说:哦,飞机的翅膀坏了。

所以你要密切关注他的注意力,让他来引导整个过程。这种方法,也是让孩子把语言和他所看到的东西在大脑里有个连接。

自言自语

另一个技巧就是自言自语,这个方法就是爸爸妈妈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而孩子正在看着你做,那么你就来描述自己所做的事情。

比如,下班回家后我不得不做饭或洗碗的时候,我就让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然后描述我正在做的事情。
比如,妈妈在洗碗;妈妈在切菜,等等。

让孩子看清楚,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方法也是让孩子熟悉、理解日常生活。也就是说,家长不要求孩子马上「输出」,这个时候就是让他积累「输入」。

很多父母认识上的误区,就是非要求孩子说完整的单词,才算是学说话。这就是为什么我前面一直强调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其实对小孩子来说,理解更重要。要先有输入,才会有输出。妈妈们不要着急,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平行讲话和描述,和宝宝玩的时候,尽量把自己的语言放简洁一点,不要一下子说很多。比如,和孩子玩积木,可以说:放上去,放上去;就这样,可以重复上一两个星期。不要试图在一项游戏中完成很多任务,比如,在玩积木的时候又介绍形状,又介绍颜色,等等。

总之,家长必须跟孩子进行积极的语言交流。经常和他们游戏,经常给他们讲话,读故事给他们听,当他们有语言反映的时候要积极地鼓励,并用更好的方法与他们对话。要牢记语言发展要牢记语言发展是由理解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不能只关注表达性语言而忽视了理解性语言,否则孩子会感到学习语言有很大的压力。?

------

小爱大声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