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经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所以,我们在大力提倡养生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养生的前提——修德。所以,优良的品德修养,有益于人的健康长寿。 曾有一项研究课题叫“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研究者在发现,那些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人,其预期寿命要显著延长;而那些心怀恶意,损人利己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两倍左右。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那些经常损人利己、整天害人的人的人,往往情绪不稳,一遇的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暴跳如雷,这样不但容易使血压升高,还容易使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程度加大。而且,由于他们终日陷入紧张、愤怒的情绪之中,如此大脑就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就会使全身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患病折寿。 而那些心怀感恩、乐善好施的的人,他人的对他们的友爱感激之情,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内心的温暖,这就有益于自身免疫系统,不仅自己品德高尚,而且也使自己身心健康、快乐长寿。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可以修德养生呢?请看以下方法: 1.学会大公无私 话说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贪得无厌,就会损公肥私,一个如果在物质享受上怀有很大的贪心,就会陷入欲望的深壑,从而做出许多损人利己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会令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然而,一旦心理负担过重就会损害健康。所以,一定要学会大公无私,遇事出于公心,才能保持心理平衡,也才能让自己修德养性。 2.学会心胸坦荡 心胸坦荡,对人对事都能胸襟开阔光明磊落,无患无求,使自己的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才能精神泰然,身体健康。如果一个人整天都是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必然会做贼心虚,令自己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心态,这种无形的负担和心理压力,会引起人体器官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生理变化。长此下去,就很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因此,学会心胸坦荡,才能使自己身心健康、快乐长寿。 3.养成善良品性 做人要正直,经常行善积德,无忧无惧,心境平和,使身心常处于一种最佳的状态,平常应淡泊名利,不为世俗势力所动,更不能用敌意、仇恨与他人相处。如此虽粗茶淡饭亦寿比南山。 |
|
来自: sunshuangyin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