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陪读贴4——你被税了么

 昵称23196997 2016-05-04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陪读贴4——你被税了么

大家周末快乐[笑]
今天是电子书《指数基金投资指南》上线第六天,销量依然给力[笑]百度阅读销量榜登上第三了,多看和亚马逊也名列前茅~

关于电子书的介绍和下载可以戳这里http://xueqiu.com/3746414875/61771253
大家看完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给朋友~也欢迎大家多多发表评论哦~


    有朋友问到基金分红、基金收到成分股分红是否要交税。今天来讲下基金投资中的税收怎么算。

    税收已经是一个比较细的方面了,这是基金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成本,也是影响指数基金追踪指数的误差原因之一。通过保留更大的安全空间,我们可以弥补税收导致的误差。不过总体来说,目前税收政策对指数基金最终收益的影响并不大,不用特别在意。
    涉及基金投资的税有两块,一个是基金日常运作需要交的税,二是我们投资基金需要交的税。所有与证券相关的税收政策,以国家税务总局官网的税收政策为准。
   (由于我本人也没有会计、税务方面的专业知识,难免会有错误,希望懂行的朋友不吝赐教)


基金运作中需要交的税

    首先是基金运作过程中要交的税。
    基金面临的税收主要有三种:营业税,印花税,所得税。

1.基金不用交营业税。
2.基金经理在买卖股票的时候,买入交易不用交印花税,但是卖出时需要交千一的印花税。
3.所得税
    这个比较重要。
    基金通过买卖股票赚到了钱:不需要交所得税。
    基金取得成分股的股息收入:
    国家对这一块的政策经常改动,而且没有明示。多谢@sh601857 提醒,目前有明文确定的是
    “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内(含1个月)的,其股息红利所得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暂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持股期限超过1年的,暂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上述所得统一适用20%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即基金持有某一家成分股的股份,按理能分红1000万,如果持股不到1个月会扣1000w*20%=200w的税。持股1个月到一年会扣100w税,持股一年以上扣50w税。
    
   不过能做到长期持有拿分红的在A股应该是少数[吐血]

我们投资基金需要交的税

1.个人投资基金不用交印花税
2.所得税
    通过低买高卖基金赚到了钱:不需要交所得税
    我们取得基金分红:上面基金得到分红时已经扣缴过了,所以不会出现“基金拿到成分股分红扣税,基金分红到我们手里再扣税”的情况
    
特殊情况

    上面两个对A股指数基金是这样。但对于一些跨境指数基金就更复杂了,主要是基金运营时所得税方面不同,之前请教过雪球的大v,像@那一水的鱼 @青春的泥沼 。这里主要说港股基金的跨境基金(美国。欧洲等市场的不太了解,希望明白的朋友告诉我)。
    普通投资者想通过基金投资港股,除了自己在海外市场开户买基金之外,目前有三个渠道:QDII、沪港通、两地基金互认。

1.QDII和港股通
  
    意思是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他国资本市场的过渡政策。在沪港通诞生之前,都是QDII基金来投资海外市场。对于香港市场来说,QDII是按照“非居民企业”来征收所得税。
    再后来有了港股通,港股通更加方便,但是无论是QDII还是港股通,在税收方面都是比纯A股基金高的。

    分红所得税扣税流程(这里个人和基金投资者政策一样):
    港股通H股分红,20%税;
    被认定为内陆企业分红——香港中央结算扣10%企业所得税,给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登再扣剩余90%的20%,所以一共扣了28%的红利税。

2.最新的两地基金互认

    香港投资者投资内陆基金:内陆上市公司向内陆基金分配股息,扣10%,之后基金分红给香港投资者,不扣税。
    但是内陆人投资香港基金,从香港基金分配得到的收益,按20%税率扣税。

    无论是港股通还是两地基金互认,内陆投资香港的税率都比香港投资内陆的税率要高,限制了资本外流,鼓励资本流入。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例如基金收到不在沪港通范围内的个股分红该交多少税?这个实在没找到
    

   
如何看待税收?

    税收政策由国家制定,而且会不断改变,我们无从左右,只能适应。这是必要的成本。
    实际上通过各个渠道虽然税收略有差异,但并不大。
    香港投资者自己投资H股,交约10%股息所得税,沪港通交28%税,按H股指数约4%的股息率来算,沪港通每年会因为分红所得税损失约0.72%的收益。这个对收益有影响,但并不算多。相比之下,买入估值、基金误差等对收益影响都比所得税税率影响大一些,无需过于紧张。

    应对税收成本也挺简单,就是保留更大一点的安全空间,用更低的买入估值来提高收益,对冲掉成本损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