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是心灵的跋涉和修行

 江山携手 2016-05-04

 读书是心灵的跋涉和修行
(好友唐德光书法近作)


 

              读书是心灵的跋涉和修行

            一程

 

如今103岁的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很多很多的困惑,都是因为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

我对此深感认同。

是的,读书不光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该是出自内心的需求和精神的渴望,读书是我自己对自己的成全,我没有别的本事,教书不光是我的衣食之源,也是我所有尊严的所在。

而教书这样的职业注定了工作和生活难以分的清楚,往浅了说,提高我的工作能力其实就是再提高我的幸福指数,往深了说,外在的从容可以给我带来内心的平静与安稳。

我对此充满敬畏感。

我读过一首小诗,说——

 

我爱你

不光是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

与你在一起时

我的样子

 

我对此深有同感,我很在乎我在我所爱的人心中自己的形象。

而周国平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不论是你坐在桌子跟前,还是说很休闲的时候躺在床上,甚至是坐在厕所里,我都以为是人世间最优雅的一个姿态。……就是通过阅读,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种气质。这个气质我认为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

读书不在于它能提供我们多少典籍让我们背诵,而是在于给我们提供一种生活的智慧,培养我们内心的力,让心灵给我们一种支撑,不放弃梦想。

《庄子》中有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有一个丁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分离的声音,这些声音竟然同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三下两下,稀里哗啦就把一头牛分割了。为什么如此神奇呢?这个厨师做了一番解释:

我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而不是分割牛肉的技术。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我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我已经不用眼睛而是凭着意念就可以看到牛身上骨节的空隙,所以我将刀刃刺进空隙时完全运用自如,因此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我想,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的是:我们面对整个世界,除了用一双眼睛去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我们的心去发现事物的规律,这样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样,应付自如地对待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不要像普通的厨子那样用刀乱砍牛骨,费力而辛苦。

我们手里的刀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运用手中的刀呢?

我想,这就跟庖丁一样,他也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自信从容。

读书,就要懂得一个人内心的力量。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诗词文句,来一点雅兴,而是从中体验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它能照见我们自己的内心。

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往往会遮蔽了我们的心,我们经常是忙到最后却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儿,自己的幸福在哪里。有时候最大的悲哀是自我的遗失,如果我们找不见了自己,那么真像纪伯伦说的那样: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我们从最初的那个梦想走到今天,也许只是凭借惯性;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是为行走而行走。

我想,在行走的过程中,停下来,张开眼睛,看一看四时风雨,读一读书中世界,也许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好的生活。

读书,最终是为了加强自己内心的力量,是为了让自己的一颗心里能够拥有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能够保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美丽,能够拥有一种真正通透的大智慧。我们需要捧起书本,无论网络和手机多么便捷,我们也不能丢下书本。越是生活忙碌的时候,越要捧得起书本。

张晓风说——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混沌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在神秘的时间的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

我因而渴望遇合,这是我们对自己的成全,我因此不会放下书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