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镇起义

 建极殿大学士 2016-05-04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後发起的反汉化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阎步克老师提供了陈寅恪先生对六镇起义性质的独到见解:“北魏晚年六镇之乱,乃塞上鲜卑族对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历代汉化政策之一大反动,……高欢、宇文泰俱承此反对汉化保存鲜卑文化之大潮流而兴起之枭杰也。”


中文名称 六镇之乱
别名 六镇起义
爆发原因 鲜卑贵族和士兵待遇下降
性质 鲜卑族反汉化的一种抵抗
时间 公元524年
时期 南北朝时期
主要人物 高欢、宇文泰、尔朱荣
结束时间 元年531年

1事件概述
  事件描述
  遗留问题
  起义根源
  矛盾产生
  矛盾发展
2军镇概述
3六镇概述
4爆发原因
5事件启示
6相关事件
  六镇起兵
  关陇民变
  破韩兵败
  河北民变
  关中变乱
  萧梁伐魏
  河阴之变
7事件平息


1 事件概述

事件描述

        北魏末年以六镇镇民为主力的北方边镇人民的反魏起义。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首都在平城 (今山西大同 东北)。当时塞北柔然 强大,塞内分布着高车 (即敕勒 )和山胡。从皇始 至延和年间(396~434),北魏先后自东而西设怀荒 (今河北张北 )﹑柔玄 (今内蒙古兴和 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 东南)﹑武川 (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 西南)﹑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等军镇,史称北镇 或六镇(孝文帝 末年,又于怀荒镇东今河北赤城 西北增置御夷镇,实为七镇)。外御柔然,内制高车、山胡,拱卫京都。
        阎步克 老师提供了陈寅恪 先生对六镇起义性质的独到见解:“北魏晚年六镇之乱 ,乃塞上鲜卑族 对于魏孝文帝 所代表拓跋氏 历代汉化政策之一大反动,……高欢 、宇文泰 俱承此反对汉化保存鲜卑文化之大潮流而兴起之枭杰也。”[1]

遗留问题

        太和 改制后,六镇成为改革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拓跋鲜卑 建国时,其所依靠的军队是以鲜卑人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战勇猛。迁都洛阳后,部落兵发生分化,迁入河南者为羽林、虎贲,勋贵与士族同列;相反世守边陲六镇者则由“国之肺腑”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镇军民的普遍不满。北魏末年,吏制败坏,经济衰退,六镇遂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焦点。

        孝明帝孝昌 元年(525年),六镇爆发了武装起事,昔日国之爪牙,今则成为反对北魏政权的“叛民”。北魏虽多次进兵镇压,但仍未将乱事平定,最后不得不依靠原六镇所抵御的柔然兵,才能把乱事镇压下去。乱事虽平,但六镇军民的安置,又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由是亦引发日后葛荣领导的更大规模的河北起事 。

起义根源

        北镇不设州郡,以镇、戍领民,号为镇民,主要是鲜卑拓跋部民,地位较高。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强制汉族及其它族的大族豪强、部落酋帅徙边。文成 帝以后,又不断发配囚犯戍边,从此镇民的地位日益下降。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北镇失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加以进入中原 的包括拓跋在内的各族贵族加速汉化及封建化 ,而北镇 仍然保持着鲜卑化倾向,镇民被称为“府户 ”,属于军府,世袭为兵,不准迁移。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後发起反汉化大起事。

矛盾产生
        北魏后期,北镇 镇民中贫富差别加剧。军镇的统治者是主将、参僚和豪强,他们因不能充当廷官而对北魏政府不满。被统治的广大镇民遭受主将、参僚和豪强的欺凌奴役,土地被剥,承担着繁重的官、私力役,还被洛阳政府视为“北人”,受到歧视。

        北镇镇民中有不少人来自高车、山胡,他们和居住塞内的本族人保持联系。山胡久居汾西和陕北。北魏时列入编户的山胡承担着租调徭役,不属州郡的山胡仍由酋帅管辖,北魏政府常在他们中强征兵丁,有时强行迁徙。高车分为东西两部,一直保留部落组织,居住在六镇边塞一带,对北魏政府承担兵役和贡纳义务。北魏政府委任山胡、高车酋长为领民酋长或其它官职,统治未列编户的本族人民。在改镇为州的地方,酋豪成为地方大姓,受公府、州郡辟举。所以他们和洛阳政府既存在矛盾﹐又具有利益上的一致。

矛盾发展

        正光四年(523),怀荒镇民忿镇将于景不发粮廪,杀景反。不久,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杀镇将,攻占沃野镇,改元真王。遂率义众南下,又遣别帅卫可孤围武川,攻怀朔。怀朔镇 将杨钧 擢武川豪强贺拔 度拔及诸子允、胜、岳为统军、军主,率众顽抗。五年三月,魏遣元彧 镇压拔陵。卫可孤克武川、怀朔,俘度拔父子。五月,拔陵破元彧于五原。魏以李崇 代元彧为北讨大都督 ,崔暹 ,元渊为副将。七月,拔陵大败崔暹于白道 ,李崇退守云中。八月,东西两部高车叛魏附拔陵,义军大盛。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以求安抚。秀容人乞伏莫于 攻杀郡守,南秀容牧子万于乞真 杀太仆卿 ,俱反。为秀容契胡酋长尔朱荣镇压。十月,李崇免官,元渊代总戎政 。贺拔 度拔父子及武川宇文肱 等纠合乡里豪强,袭杀卫可孤。

        孝昌元年(525)初,柔然主阿那率十万众,自武川西向沃野,为魏镇压拔陵。六月,拔陵围元渊于五原,渊北走朔州 (原怀朔镇 ),云州 刺史费穆弃云中投尔朱荣于秀容。元渊遣于谨 说降已经起义的西部高车酋长乜列河重新归附;阿那 败拔陵于五原,大将破六韩孔雀 阵亡。拔陵被迫南下,在阿那和元渊的夹击下,义军二十万为元渊所截降,拔陵主力失败。北魏政府分徙降户于冀(今河北冀县 )、定(今河北定县 )、瀛(今河北河间 )三州就食,几个月后,起义于河北地区再发。


2 军镇概述 

        军镇是一种结合地方军事组织与行政统治方式于一体,并以军事统治形式代替地方行政系统的制度,萌芽于三国两晋时期。十六国后期,北方地区较为普遍的实行军镇制度,以后秦、大夏最为典型。北魏时期继承并逐步完善了军镇制度,在北方地区形成了以北方六镇为基础的军镇防御体系,成为北魏时期乃至整个历史时期北边防务突出和典型的统治特点。


3 六镇概述 

        文献记载北魏在明元帝泰常八年(423)筑长城后,又沿长城设置军镇,以北方六镇最为有名。据清人沈垚《六镇释》中考证,北魏六镇自西向东依次为:沃野镇(在今内蒙古五原北)、怀朔镇(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镇(在今内蒙古武川西)、抚冥镇(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在今内蒙古兴和)、怀荒镇(在今河北省张北县北),沈垚的考证目前被学界公认。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学者们对于北魏六镇设置的具体地点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关于六镇的具体设置时间,学界也存在很大分歧,目前达成一致的观点是六镇设置于北魏初年,但是涉及到具体年代则聚讼纷纭。大致有皇始年间(396~398)、皇始三年(398)、延和中(432~435)、神?二年(429)、泰常七年(422)等多种说法。对于这些看法,还当依据北魏设镇的具体情况予以探讨。北魏从皇始年间就开始在北方设镇,史载"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可见,当时道武帝已经开始着手在北部边境地区设置军镇。然而,这并不表明六镇防御体系已经形成。在北魏早期与柔然的军事交往中,还看不出有防御体系存在的迹象。柔然曾经在北魏明元帝永兴二年(410)五月进攻北魏大将长孙嵩,"追围之于牛川";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八月, "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拓跋焘率军亲征,"三日二夜至云中,大檀骑围世祖五十余重,骑逼马首相次如堵焉。士卒大惧",后因柔然内部变乱退兵而解围;始光四年(427)七月,柔然侵入云中,直接威胁京师平城。

        在以上柔然对北魏的几次进攻中,柔然军队几乎每次都是长驱直入,并没有受到北魏军队的有效防御,往往是在柔然深入北魏辖区进行掠夺后,北魏政府才出兵抗击。而且,从整个过程来看,柔然似乎进退自如,进无狼烟示警,退无关隘封堵。基此可以推测,在始光四年(427)之前,北魏还没有形成以军镇为主体的、互相支援的防御体系。另外,六镇之中唯一一个有确切设置时间的是怀朔镇,根据《魏书·地形志》朔州条注曰:"本汉五原郡,延和二年(433)置为镇,后改为怀朔镇"。又根据《魏书·来大迁传》记载:"延和初,车驾北伐,大迁为前锋,大破虏军。世祖以其壮勇,数有战功,兼悉北境险要,诏大迁巡抚六镇,以防寇虏"。此后六镇之名开始在文献中间隔或交替出现,似已形成体系。因此,将北魏以六镇为基础的军镇防御体系初具规模的时间系于神?年间至延和二年之间(428~433)较为妥当。

        北魏正光四年(523),柔然出兵怀荒镇,怀荒镇民要求开仓赈饥,遭到镇将于景拒绝,镇民杀景造反,这一事件成为六镇起义的导火索。同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率众起义,揭开六镇起义的序幕,起义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其他各镇兵民纷纷响应。孝昌元年(525),柔然自武川西向沃野出兵帮助北魏镇压义军,起义失败。北魏在镇压这次起义之后,废弃六镇。六镇部民起义又一直坚持到永安二年(529),在北魏尔朱荣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六镇起义"最终敲响了北魏灭亡的丧钟。北魏北方军镇建置对于之后的整个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北魏对于这种军镇体系经营的失败引发的六镇叛乱导致了北魏政府瓦解崩溃,葬送了北魏的政治性命。而以六镇为基础形成的强大的北方军事集团直接主宰了北朝后期的历史,对中国北魏之后的历史影响深远。胡三省讲:"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因此探究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理解、处理边疆经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3]

4 爆发原因 

        造成北魏军镇体系出现漏洞并最终导致起义的基本原因有如下几点。

六镇地位变化导致的变乱

        拓拔鲜卑与柔然之间的外交往来是公元四世纪后期到公元六世纪初期北方地区历史的主要线索,北魏北方军事策略多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拓拔鲜卑建立北魏后,先后打败高车、库莫奚、刘库仁部、刘卫辰部,攻克后燕都城,北方草原地区出现了"诸部率皆服从,独柔然不事魏"的局面,初步形成柔然与北魏南北对峙的局面。公元402年,社伦统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国,先后征服敕勒诸部、匈奴余部拔也稽。至此之后,柔然尽据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实力大增。其势力范围"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北魏与柔然南北对峙的局面明朗化。根据《魏书·蠕蠕传》记载,柔然汗国前期(402~487)的外交重心是针对北魏的。这段时间内,双方发生战争19次,其中柔然主动进攻10次,北魏因柔然挑衅还击柔然4次,主动进攻5次。同一时期,北魏连年发动统一北方其他政权的战争,柔然乘机南下掠夺。在此期间,柔然也曾遣使致贡北魏23次,从北魏那里得到大量的经济实惠。

        但这种和平交往都是围绕经济目的展开的,所以非常脆弱,期间柔然并没有停止"绝和犯塞",构成了对漠南地区"卒为边害"的战争形势。因此北魏不得不把对柔然的防卫作为军事防御重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北魏前期北方军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镇将地位尊崇显赫。文献记载北魏建镇之初"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魏兰根曾对尚书令李崇说:"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这些贵奏高门子弟多为世袭军人,极尽优崇,通过出镇北方,他们可以得到更多升迁机会,并享受免除租赋的特别优待,被视为"国之肺腑","当时人物,欣慕为之"。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柔然与北魏的关系发生了重要转折。当时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10余万落至车师前部西北,建立高车政权,脱离柔然的统治,并切断了柔然与西域、中亚之间的关系,从此柔然与高车长期陷入战争僵局,柔然战略重心转向经营西域,并因此而开始寻求与北魏之间的友好通和关系。据《魏书·蠕蠕传》记载,从公元487年到北魏灭亡,柔然只有3次犯边的记载,且都是由于柔然境内遭受严重旱灾才导致"其人大饥,相率入塞"。柔然放弃对北魏的敌对策略,减弱了对北魏边境的威胁,北魏的北方防务也随之松弛。又北魏迁都洛阳后,经营中原成为北魏外交策略的重点,在双重原因作用的结果下,北镇地区失去了军事重镇的战略位置。文献记载北魏历史上皇帝频繁巡幸,据统计,北魏12位皇帝,巡幸208次。

        盛乐、平城时期,北魏诸帝的出巡方向集中于阴山地区,主要目的是针对柔然;从文成、献文时期开始逐渐过渡到中原地区;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便完全集中在中原地区了。皇帝出巡方向的转变侧面反映出北方地区的战略位置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北魏前期为北镇地区提供足够的军粮是政府大力提倡农耕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六镇地位下降和内陆频繁的灾疫欠收,近洛地区的饥民尚且充斥,对政权的安稳构成了威胁,因此朝廷已经无暇北顾六镇。

        北镇地位的下降还与孝文帝汉化改革有关。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建立门阀制度,文官地位提高,传统军事贵族受到排挤,甚至有文官上书"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的建议,可见当时军事将领的地位堪忧。因此北魏后期,政府对于六镇将领的选派不再严格化,广阳王深就此上书肃宗分析说:"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有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纵,过弄官府。政以贿立,莫能自改"。《魏书.京兆王传》也载:"政事怠倦,纲纪不举,州镇守宰,多非其人"。同时由于兵源紧张,六镇地区也成为囚徒发配流放之地,广大镇民被视为地位低贱的"北人"。这预示着六镇地区也成为朝廷的流放区,六镇将领已经从国人欣慕转变为"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的境地。这些军镇军官与强制徙边的各族豪强、部酋因待遇的降低对政府强烈不满,他们将不满和怨恨转嫁于毫无地位的镇兵,大肆剥削奴役,克扣粮饷军资,肆无忌惮地欺凌当地少数民族,导致镇民生活贫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出现不可调和的趋势。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政府又下诏"诸州镇军贯,元非卯配者,悉免为民,镇改为州,依旧立称。"这条诏令的颁布意味着六镇镇民军籍、军户的自由民身份被免除,转化为依附性很强的"府户",进一步降低了六镇军户的地位,改变了六镇地区原来固有的内部机制,关系到六镇每一个军户切身利益,于是引起的不满不限扩大化,六镇的矛盾达到一触即发的态势,最终导致了六镇之乱。

流民问题引发的动乱

        西晋末年开始,流民问题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是造成社会动荡的一个主要因素。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提到"西晋以来,大量流民移动,史不绝书,社会因而动荡。大抵西晋末多为避灾就食而流移,起义领袖如王弥、张昌、王如等,多依靠流民起事。"到北魏末年因旱灾严重,北方地区出现大量饥民,人口流动更加严重。终北魏一带饥民问题一直是政府民生问题中的重要环节。北魏时期,旱灾发生频繁,涉及范围广泛,对于农业和牧业都造成极大损害,严重影响了北魏食物的供应。从北魏太祖登国元年(386)开始到北魏出帝太昌元年(532)的近150余年内,据不完全统计北魏发生旱灾的年份有69年,占三分之一的时间,而北魏后期灾害的高发率竟达到更甚,为65%,灾害范围几乎波及北魏全境。这种自然状况造成了北魏后期流民肆虐成风,形成群体,北魏政府已经无力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北魏前期,政府对于北镇地区的经济支援有明显倾向性。刁雍在任薄骨律镇将时,为保证六镇的粮食供应,就曾经受命运薄骨律等四镇粮食到沃野镇,以上四镇到沃野镇相距甚远,且途中多是沙漠, 行车十分困难,运输粮食耗时费力,严重影响了四镇本地的生产生活,北魏政府的这一举措足见六镇地区受重视的程度。孝文帝迁都以后,向南拓进逐步取代了北边防御而成为北魏国家的战略重点,国家财力已经无法倾向北镇地区。同时北镇地区虽然也实行了均田制,但收益者多为军事贵族,北魏后期均田制又遭破换,六镇经济无法自给自足,大量的饥民导致社会动荡,人民的生活处于水生火热之中,这是六镇爆发起义的直接原因。

        六镇起义失败后,北魏政府将20万饥民迁徙河北地区,根据《魏书》 "时北镇饥民二十余万,诏昱为使,分散于冀、定、瀛三州就食。"这些北镇饥民,在六镇起义时都参加了反抗北魏政府的斗争。起义被镇压后,北魏政府亡羊补牢,迁徙饥民于河北,一来为了分化、分散起义力量,减弱六镇地区再次爆发起义的可能性,二来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吃饭问题。冀、定、瀛三州在孝文帝延兴元年(471)解决沃野、统万的饥民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魏书·高祖纪》中记载"(延兴元年)冬十月丁亥,沃野、统万二镇敕勒叛。诏太尉陇西王源贺追击,至罕,灭之,斩首三万余级;徙其遗迸于冀定相三州为营户。"

        但北魏政府从宣武帝元恪开始朝纲不振,官场奢侈成风,政府财力日乏,皇帝缺乏有力手段控制局面,中央集权统治与延兴元年相比已经大大减弱,同时河北地区也因连年旱灾,自身经济实力下降。北魏政府没有看到这种历史变化,固执的将六镇20万饥民安置河北,不仅没有解决六镇叛乱的遗留问题,致使六镇起义的火星迅速蔓延为燎原之势,随着六镇饥民的流入,公元525年河北起义如火如荼的展开,数十万饥民为躲避民族残杀流入山东青州,尽而又引起了以河北人邢杲为首的山东大起义,可见在北魏末年流民的迁移也是造成动乱的重要原因。

孝文帝汉化改革引发的六镇鲜卑心理变化

        保持鲜卑传统文化与汉化是北魏政权内部一直存在的两个对立倾向。北魏前期汉化作为一种自然融合状态,在北魏政权中潜移默化展开,保持鲜卑旧俗和汉化两种倾向的矛盾在魏初并不尖锐。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张旗鼓的实行汉化改革,致使两种倾向的对立明显化。政权内部存在一大部分鲜卑贵族"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公元496年孝文帝的太子拓跋询因"意每追乐北方"发动叛乱,这次叛乱被镇压后,太子被杀。随后,拓跋宗室元思誉、元珍与勋贵穆泰、陆睿等人再次想据平城起兵,其时"代乡旧族,同恶者多",可见当时孝文帝的改革受到了强势阻挠,尽管叛乱被挫败后,汉化倾向已经在北魏政权中心的近洛地区占据上风,但是在北镇地区,保持鲜卑传统旧俗,甚至各民族的鲜卑化实占据主导地位。

        孝文帝改革是作为统治集团的鲜卑族实行的至上而下的汉化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在北魏统治范围内全面平行铺开的。在近洛鲜卑大多数人从被迫转变到习惯为华彩披服的时候,六镇地区仍然保留鲜卑习俗,通行鲜卑语言和服饰,与近洛地区的鲜卑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出现了"六镇鲜卑"这一特定的称谓。北魏后期六镇鲜卑包括以鲜卑为主的各族人民,他们具有明显的鲜卑化倾向,例如高欢本怀朔镇人,史称其"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近洛鲜卑与六镇鲜卑形成了民族集团之间的对峙,前者具有明显的是汉化倾向,是统治集团的新贵。这种差别给曾经是国家栋梁的六镇鲜卑心理以承重打击,两者之间的矛盾从改革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此外,孝文帝改革后近洛地区在大力推行文治的时候,统治集团没有精密的战略考略,他们希望通过粗暴的手段使文治主张扩张到六镇地区。自古以来文治和武功就是统治阶级采取的两手必不可少的战略手段,在两种统治方式的结合中,和平则文治居上,战乱则武功居上,但总的趋势是政权中心文治居上,边疆地区武治占据主导地位,北魏后期军功集团尊崇的地位被剥夺,他们显然不能接受这种文治扩张。军功集团和文士集团的斗争中,后者已经从弱势转化为强势,导致了六镇军功集团的心理失衡。

        孝文帝改革本来可以看做是对先进文化和制度的追求,具有积极因素,南方经过孝文改革崇儒重佛,封建化盛行。而在这个激进的改革过程中,北镇地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因而呈现出了与近洛地区完全不同的社会面貌,军镇体系奴隶化明显。北魏境内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社会风化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分歧。"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因此六镇变乱不可避免。


5 事件启示

主观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


六镇之乱

        关于民族融合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把民族的自然同化称为民族融合,强制同化则称为民族同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融合是在各民族自身健康发展的状态下,两个以上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更丰富发展的经济文化称为民族融合。孝文帝的改革,强制鲜卑民族摒弃本民族文化而奉行汉民族文化,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尽管我们不能否认鲜卑民族的南下并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融合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过分提高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积极贡献还有待商榷。北魏时,民族融合是当时历史不可逆转的趋势,孝文帝想通过政府手段加快这种融合进程,势必会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反面效果。

        而六镇之中,各民族在杂居的生活状态中已经出现了以鲜卑为主要倾向的民族融合,这种自下而上的自然融合是民族融合中最稳定和谐的状态,也最为融洽。而在近洛地区,孝文帝开展的是自上而下的汉化,这种汉化过程的强迫性使得它必然会受到强烈的反抗和阻挠,在这个过程中造成的对民族心理的挑战会导致严重的民族分化。因此孝文帝汉化必然会被六镇鲜卑起义打断其不合历史逻辑的融合进程,这种中断并不是结束,而是将民族融合引领到一个更加健康合理和稳定的轨道上,使民族融合过程顺理成章。因此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孝文改革后,北方民族融合实现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话,那么,六镇起义后,民族融合的推进和完成则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北方区域的不稳定性

        北方地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所构成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形成了复杂的民族杂居和半农半牧的经济地带,因此一直是中国民族融合的前沿阵地,国家的防御重地。这一区域特性造成了该地区本身存在不稳定性,容易出现变乱。北魏在建立防御体系的同时,忽视了北方疆域的这种区域特性,尤其是迁都洛阳以后,放松了对这个特殊地理位置本身的经营,取消了北方地区的地方性优待措施,因此一旦出现社会治乱不稳时,北方的叛乱必然会形成大规模范围的国家危险,这一点为中央政府在边疆经略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警示。北方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系,历史上一直与中原的政权成南北对峙状态,历史上戎狄与战国;匈奴与秦汉;乌桓、鲜卑与曹魏;五胡与两晋;北朝与南朝;北魏与柔然;突厥、回纥与隋唐;契丹、女真、蒙古与南宋;蒙古与明,这种对峙从来没有间断过。因此历代中央政府出于国家利益的北方防务都是政府行为的最重要和突出战略表现。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北魏在六镇起义后,六镇地区的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北镇军功集团中复兴鲜卑文化、抵制汉化的倾向明显,这一点学界达成了普遍一致的看法。但是在长期的民族混合中胡风南渐、华风北移,北朝民众及其统治者在客观历史进程中已经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起初表现为不自觉的认同行为,在反汉化的过程中,很多行为已经是汉文化的缩影。在"鲜卑共轻中华朝士"的氛围中,北朝社会实际上也存在用汉文化改造社会的行为。例如六镇贵族不自觉出现改变宗族系谱的现象,攀附中华系谱者不乏其人。这反映出这种融合已经在他们抗拒的头脑中生根发芽。

        北齐文宣帝常"散发胡服,杂衣锦彩",北周宣帝"周主(周宣帝)受朝于露门,始与群臣服汉、魏衣冠"。[2](卷173,P5391)可见北朝统治者客观上无法摆脱汉文化的影响,六镇起义后依靠六镇军功集团建立起来的北齐、北周政权对汉文化的敌视态度,更多的是对于孝文帝改革的激进汉化带来的抵制情绪的惯性,反映出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违背自然规律的冒进引来的负面影响。北朝时期,民族间自然的融合是历史的主流,发挥主导作用,具有强大的磁力,各种主观形态的的支流在无形中被拉回来。北齐、北周时期两种文化共同存在,在长期接触对抗的过程中鲜卑化的各族人民又汉化,这是民族融合过程中一种曲折的态势,最终达到了与华夏民族溶为一体的历史事实。胡汉民族融合在形成中华民族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华夷之别与夷夏之防就是在无数次的对抗中走向统一的,消除这种隔阂经历了数千年的的曲折。

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复杂的,多面的

        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学者更多的强调各少数民族的内迁,而忽视了汉民族的北迁和融入。十六国时期各政权对人口的大规模掠夺,北方地区已经成为一个大熔炉,各民族人口被反复的来回迁徙,形成各民族混乱杂居,这其中存在各民族融入汉族、汉族融入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等多种状况,扩大了中国民族杂居的地理范围和分布空间。游牧民族的生活空间逐步向南推进,在中国北方地区形成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融合的历史局面。而中原统治者的双向迁徙,造成的实际效果是民族融合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原政权与北方民族政权之间这种存在历经千年的战争、通和、融合状态,构成了中国北疆的独特历史特点。

        欣慕向化的漫长总趋势和反复的阶段战乱,其最终目的仍然是融合一体,正如恩格斯说的"自这些中级阶段上的野蛮人,习惯于游牧生活以后,再也不会想到从河谷的草原自愿地回到他们祖先所住过的森林区域里去了"。[8](卷4,P21)同样,游牧民族一旦适应了农耕生或者半农半牧的经济生活,他们也不愿意回到单纯的以游牧为生的生活状态了。因此游牧民族一旦接触到农耕经济带来的稳定的生活资料,并且在与汉民族杂居过程中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他们受到这种经济、文化的吸引就成为一种趋势。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的多元一体格局正是这种文化的吸引中反复战争和逐渐融合形成的结果。


6 相关事件 

        525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 (一作吐斤洛周)聚北镇 流民反于上谷 (今河北宣化),年号仍用真王。率师西上,围燕州(今河北涿鹿)。十二月,洛周至 黄瓜堆,击败降魏高车酋长斛律金。孝昌二年,洛周攻破扼守军都、居庸两关的魏军 ,南下幽州,十一月,范阳城民执幽州刺史王延年 。行台常景 以应义军,洛周据有燕、幽。

六镇起兵

        正光五年(524年)三月 ,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因与“高阙戍主,率下失和”,就杀掉戍主造反,自称真王,改号元年。起义军旋即攻克沃野镇,然后北进包围了武川、怀朔二镇。怀朔镇 将杨命令贺拔度拔和他的三个儿子贺拔允 、贺拔胜、贺拔岳 领兵迎击。不久之后,魏以临淮 王彧 都督 北讨诸军事,讨破六韩拔陵,淮王彧带兵屯驻云中。四月,高平镇民赫连恩等造反,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攻高平镇以应拔陵。魏将卢祖迁击破之,琛北遁。起义军卫可孤于同月攻陷武川,怀朔亦溃,胜父子俱为可孤所虏。元彧 被破六韩拔陵在五原打败,北魏另一支李叔仁 率领的部队败于白道 。北魏改派李崇为北讨大都督 ,命抚军将军 崔暹、镇军将军 广阳王深 皆受崇节度。七月,崔暹违李崇节度,与破六韩拔陵战于白道,大败,单骑走还。拔陵并力攻崇,崇力战不能御,引还云中,与之相持。不久柔玄镇镇民发动叛变,莫折大提 攻占高平 ,发动关陇起义 。至此,六镇尽为镇民所占。[5]

关陇民变

        后莫折大提 病逝,第四子莫折念生 继续统军,并派其弟莫折天生 带兵击败元志和 歧州刺史裴芬之 指挥的魏军,占领歧州、泾州 、凉州。北魏改派齐王萧宝寅和崔延伯 代替患病的元修。孝昌元年(524年)正月莫折天生军驻扎在黑水。魏岐州刺史崔延伯和萧宝寅率众五万与莫折念生在马嵬 爆发大战,莫折念生战败,被“俘斩十馀万”。莫折念生退保小陇,北魏军占领凉州 南秦州起义军首领韩祖香 被被北魏益州刺史魏子健击败杀死,张长命投降萧宝簧。四月,高平镇起义军首领胡琛遣其大将万俟丑奴、宿勤明达 等攻击北魏魏泾州,打败萧宝寅和崔延伯的大军,萧宝寅只能退保安定。

破韩兵败

        正光六年(525年),二月。北魏胡太后 和元诩 发动政变,解除了元叉 的兵权和职务,并杀死了元叉及其同党。同时派出使节带礼物出使柔然 ,要求柔然出动部队帮助北魏平叛。柔然首领阿那瑰 率兵十万向西进逼沃野镇,连战连捷,大败六镇之军。北魏也派元琛率军自平城出发,进攻怀朔。六月,元琛 被破六韩拔陵在五原打败,被迫向东撤退。元琛改变策略,开始分化招降起义军。这个策略起到很好效果,乜列河率三万人投降。元琛又趁破六韩拔陵截击乜列河军之际设下埋伏,打败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拔陵渡河逃亡,北魏军所俘六镇兵民20万被北魏政府分配在瀛、冀、定三州就食。孝明帝改元孝昌。

河北民变

        六镇20万被俘兵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之后,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灾,无处就食,出现逃亡现象。

        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 镇兵杜洛周 聚众于上谷 起事。九月,北魏派幽州刺史常景和幽州都督 元谭 镇压,常景在卢龙塞 和军都司沿线险要驻兵防守。

        孝昌二年(526年),北魏安州石离、六城、解盐戍将起兵响应杜洛周,杜洛周集合兵力进攻居庸关,攻克,元谭连夜逃亡。同时,鲜于修礼率当地六镇兵民于定州造反,改元鲁兴,被北魏都督杨津击败,被迫东撤。四月杜洛周进攻蓟城(今北京),打败都督李琚 ,但因常景的截击,被迫退还上谷。五月,杜洛周派部将曹纥进攻蓟南,但于七月曹纥所部被常景重创,杜洛周也在范阳 被击败。

        八月,鲜于修礼所部发生内乱,修礼被元洪业所杀,元洪业又被葛荣 所杀。九月,葛荣所部与北魏元琛、元融 所部战于白牛逻,北魏军大败,元融被杀。后元琛在博陵 被葛荣骑兵所杀。

        孝昌三年(527年)正月,葛荣攻克殷州。十一月攻克冀州,十二月击败源子邕 和裴衍,进逼邺 城。

        武昌(528年)元年正月,杜洛周攻克定、瀛二州。二月,起义军内部发生火拼,结果葛荣杀死杜洛周,并统领其军。这时起义军已经发展到几十万之众。与此同时,山东之地爆发民变,邢杲于六月自立为汉王 ,改元天统,后被元天穆 和尔朱兆 镇压。北魏其余各地都由民变出现。

        武泰元年六月,尔朱荣发动河阴 之变后,北魏朝廷为尔朱荣控制,尔朱荣调动四路大军36万人,进逼起义军。八月,尔朱荣率精骑七万自起义军背后袭来。尔朱荣利用葛荣排兵时兵力分散的弱点,迅速击破对手,葛荣被俘押至洛阳斩首。十二月,葛荣部众韩楼聚在河北幽州起事,被尔朱荣手下侯荣镇压。

关中变乱

        孝昌二年(526年),胡琛 因为与破六韩拔陵不和,被杀。其军由万俟丑奴 统帅,并于孝昌三年(527年)正月打败萧宝寅。同时莫折念生 发动反击,相继占领东秦州、歧州、幽州 (今甘肃宁县)、北华州 、雍州(今西安)、潼关,声势大振。三月,孝明帝宣布“中外戒严”,并下诏要御驾亲征,但没有实行。其后北魏派大军进攻攻取潼关,九月,莫折念生被部将杜粲杀死,杜粲投降北魏。念生死后,其军归万俟丑奴统领。其后萧宝寅害怕朝廷怪罪其征讨不力,遂造反。孝明帝派尚书仆射 长孙稚 镇压,萧宝寅在部将侯终德背叛后,见魏军势大,投降万俟丑奴。至此,关中地区 都在六镇乱军的控制之下,永安六年(528年)七月,万俟丑奴称帝,建年号神兽。

        永安三年(530年)正月,尔朱荣以尔朱天光 为大都督率军镇压关中叛乱。三月,万俟丑奴率军进攻岐州,又派部将尉迟菩萨带兵进攻武功,魏军贺拔岳 所部击败尉迟菩萨,万俟丑奴不得不停止进攻岐州。七月,尔朱天光扬言要休整部队,万俟丑奴信以为真,也让士兵屯田。魏军趁机突袭,打败万俟丑奴所部,万俟丑奴在凉州 被俘。而后,万俟丑奴在关中诸部逐一被击败,关中平定。

萧梁伐魏

        正光五年,破六韩拔陵起事时。南方萧梁 也趁机发动北伐。梁的主攻目标是寿阳 。八月,梁成景俊所部攻克魏童城。九月,攻克睢陵。梁军赵景悦进攻荆山 ,裴邃带领三千骑兵进攻寿阳,打破外城,并攻取狄丘、甓城、黎浆等城。北魏急派元琛、郦道元 、元鉴 等人带兵救援,逼退裴邃所部,收复荆山,并击退梁军王神念 所部。

        十月,裴邃再次督军进攻北魏。裴所部攻克魏陵、曲木等城,其余各部皆有斩获,克琅琊 、檀丘、曲阳等地。裴又于正光元年于寿阳击败元琛所部,斩首万余级。五月,裴邃病死,夏侯亶 都督 北伐诸事。同时,梁军从益州方向北魏发动进攻,但被北魏军击退。

        孝昌二年(526年)七月,梁军趁着淮水暴涨,再次北伐。元树 攻黎浆,夏侯亶攻寿阳。十一月,梁军克寿阳。

        孝昌三年正月,梁军克平靖关 、武阳关 、黄关岘。其后攻破临潼、广陵等城。十月,梁军曹仲宗、陈庆之 所部围攻涡阳,其后梁军韦放增援。北魏元昭 所部五万被击败,梁军陈庆之乘胜追击,“俘斩略尽,尸咽涡水,所降城中男女三万馀口。”。三月,北魏郢州刺史元显达降梁。

河阴之变

        尔朱荣 在六镇之乱时候,镇守晋阳。凭借着镇压六镇之乱,壮大了自己势力,拥有极多雄兵。孝明帝因与胡太后不和,下诏尔朱荣入京。尔朱荣行至半路,却又被下诏停止行程。大通 二年(528年),胡太后党羽杀死孝明帝。尔朱荣借口为孝明帝报仇,发兵攻陷洛阳,杀死大臣王公等两千余人,并将胡太后和幼帝沉入河中淹死,这就是河阴之变 。改立元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尔朱荣却在此时返回晋阳,以大丞相之位遥控朝政。


7 事件平息 

        杜洛周上谷起义的第二年,原怀朔镇 兵鲜于修礼 等率北镇 流民反于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县 西),改元鲁兴,率师赴中山(今河北定县)。魏以杨津 为定州刺史、行台,守中山;又遣长孙稚偕河间王元琛 率军来援。四月,修礼大败长孙稚等。五月,魏又以元渊为大都督﹐督元融、裴衍来援。八月,内奸元宏业杀害修礼,修礼部将葛荣诛之,代修礼领义众坚持斗争。九月,葛荣趋瀛州,击败魏左军都督元融,又俘杀元渊,义众大振,葛荣遂自称天子,建国号齐,改元广安 。

        鲜于修礼起兵左人城后,恒州、朔州流民纷起响应。二月,西部高车斛律 洛阳起于桑干 西,与费也头牧子相连;四月,朔州城民鲜于阿胡据城反。斛律洛阳和费也头牧子被尔朱荣镇压、阿胡率流民南下,七月,攻克平城。尔朱荣袭魏肆州,杀刺史 ,得贺拔胜 。荣乘魏军失利,积极网罗北镇 酋帅、豪强,以岳、胜为别将,兵力日盛。

        孝昌三年正月,葛荣败赵郡 豪强李元忠 ,克殷州 (今河北隆尧 东),进围冀州。七月,相州 刺史元鉴据邺叛魏降葛荣。八月,魏遣源子邕 、裴衍 等攻邺,斩元鉴;又遣子邕、裴衍逼葛荣。十一月,葛荣克信都,俘冀州刺史魏宗室元老元孚 及当州豪强潘绍等五百余人。十二月,败源子邕、裴衍等,进围邺城。武泰 元年(528)正月,定州长史李裔 以中山降,俘刺史杨津;瀛州刺史元宁以城降。葛荣克冀、定、瀛三州,据守鄚城的河间大族邢杲 和割据勃海的豪强高干,各率部曲乡里十余万户南逃。二月,葛荣杀杜洛周并其部众。三月,克沧州。至此,葛荣拥有燕、幽、冀、定、瀛、殷、沧七州之地,南围邺城,西逼并、肆、兵力极盛。

尔朱荣

        葛荣义军发展的同时,尔朱荣势力也急剧扩大,高欢 、段荣 、尉景 、蔡俊 等怀朔豪强先叛洛周,后背葛荣,投奔秀容。尔朱荣器重高欢,常参军谋。并州刺史元天穆 与尔朱荣勾结,劝其袭取洛阳。武泰元年三月,尔朱荣以胡太后 鸩杀孝明帝为借口,自晋阳出兵向洛阳,至河阴 。四月,立元子攸 为帝,沉太后于河,杀朝臣二千余人。契胡酋长尔朱荣为首的北镇 豪强、酋帅集团控制了北魏政权。

        七月,葛荣围邺,众号百万。九月,尔朱荣率精骑出滏口(今河北磁县 西北),与义军展开会战,尔朱荣使侯景 为前驱,高欢阵前诱降。葛荣轻敌,尔朱荣出奇兵,表里合击,葛荣兵败被俘。义众星散,为契胡分头押领。十月,葛荣战死于洛阳。

        十二月,葛荣余部韩楼 据蓟城 反,尔朱荣以贺拔胜为大都督﹐屯中山以备韩楼。永安 二年(529)九月,尔朱荣遣侯渊 率兵镇压韩楼,韩楼弃蓟城出走,途中被俘杀,六镇起义至此失败。

爆发

        自正光 四年怀荒 镇民暴动,至永安二年韩楼被镇压,六镇镇民、流民坚持武装斗争达六年。义军在葛荣领导的后期号称百万,据河北七州,是魏末最大的一支起义武装。

        早在六镇起义之初(正光五年),关陇地区的氐、羌、胡各族人民也举兵响应。高平镇 (今宁夏固原)胡琛、秦及南秦州 (今甘肃东南部)羌人莫折大提起兵,实力较强。大提及子念生的势力发展迅速,北抵高平,西至枹罕、姑臧,东下岐州,南达东益。念生受挫后,与胡琛合并﹐后归万俟丑奴 统帅。这支以镇民﹑城民为主力的山胡﹑羌﹑氐联合义军,东下秦陇 ,克豳、夏、泾﹑岐、北华等州,并曾一度攻占潼关 ,声援葛荣,最后于普泰 元年(531)失败。

        北魏孝文帝 迁都洛阳以后,曾经两次调动大军攻打南齐。由于南齐军民的抵抗,没有胜利。公元499年,南齐派兵攻打北魏。魏孝文帝带病抵抗,打退了齐兵 。不久,孝文帝也病死了。魏孝文帝死后,魏宣武帝元恪 继位,北魏又开始衰落。到了魏孝明帝即位,因为年纪太小,由他母亲胡太后临朝。胡太后是个专横奢侈的人。她相信佛教,认为佛法能减轻她的罪过。北魏的统治者,还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在建都洛阳之前,他们花了三十多年时间,在云冈(在今山西大同市 武周山)开凿大批石窟,有大小佛像十万尊以上。前前后后开凿了二十四年,花了八十多万人工。这些石窟和佛像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高度的雕塑艺术水平,但它也大大加重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负担。

起义平息

        北魏在北方边境设立了六个镇,派了将士防守。公元523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的匈奴人 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是姓)首先带领兵士杀死镇将,发动起义。其它五个镇的兵士也纷纷响应。反对北魏的起义势力越来越大。由于北魏勾结 北方的柔然族人共同镇压,六镇兵士的起义失败了。

        北魏政府为了防止六镇兵民的反抗,把起义失败的六镇兵士二十多万人都押送到冀州 、定州 、瀛州 (治所都在今河北)。这些兵士哪里肯受魏朝 的奴役,在冀州,又燃烧起起义的火焰。鲜卑族 的葛荣率领起义军,进攻瀛州。北魏政府派章武王元 融为大司马 ,广阳王元深(中元琛是两个人)为大都督,发动大军镇压。那些只知吃喝玩乐的贵族哪里会打仗。葛荣起义军到了博野镇 (今河北省中部),就派出一支轻骑兵偷袭元融的大营 。元融没有防备,被起义军杀了。元深 听到元融被杀,退到定州,也被葛荣的骑兵俘虏了。葛荣把各路起义兵士都合在一起,号称百万,准备向洛阳进军,声势浩大。这时候,秀容(在今山西省)有个部落酋长尔朱荣,手下有八千强悍的骑兵 ,专门和农民军作对。北魏孝明帝就利用尔朱荣 的兵力来对付葛荣。

        葛荣认为尔朱荣人马少,容易对付。他把兵士在几十里的阵地上散开,准备围捕尔朱荣。想不到尔朱荣把兵埋伏在山谷里,发动精兵突击,把葛荣的兵士冲散,再前后夹击。起义军遭到失败,葛荣本人也被杀害了。葛荣起义失败后,北魏内部也发生大乱。

北魏分裂

        高欢不仅有一个“贺六浑 ”的鲜卑名字,还娶了一个鲜卑贵族出身的娄昭君 之后为妻。他实在是一个鲜卑化了的汉人。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北方爆发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高欢认为时机已到,便带着个人野心,先后参加了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领导的起义队伍。在义军中暗集死党,窥测时机,发展个人势力。后来,他看到契胡酋长尔朱荣势力强大,便与死党尉景、段荣等叛离义军,投奔尔朱荣,并很快赢得尔朱荣的信任,取得亲信都督(尔朱荣卫队长)的职位。永安三年(53O年),魏孝庄帝诱杀尔朱荣于洛阳,高欢乘尔朱氏混乱之机,说动当年被尔朱荣兼并的六镇起义军二十余万众军民归顺自己,并把他们带往河北,,这二十多万之众的六镇兵民,遂成为日后高欢起家的政治资本和军事力量。

        第二年,即北魏普泰 元年,高欢率众进据冀州(今河北冀县 ),笼络当地世族地主,利用民族隔阂,煽动反尔朱氏情绪,一时人声鼎沸,势力陡增。永熙 元年(532年)三月,尔朱兆 率二十万大军进攻高欢。高欢以逸待劳,以少胜多 ,重创尔朱军 ,乘胜进据魏都洛阳,成为实际控制北魏政权的“太上皇 ”。这年的七月,高欢攻克晋阳,彻底铲除尔朱势力。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定居晋阳遥控朝政。从此,高欢及后来的北齐 历代帝王,刻意经营晋阳,使晋阳成为北魏、东魏 、北齐三代实际上的政治中心,史称“霸府 ”。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 不甘作高欢傀儡,高欢兵进洛阳废其帝位,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 (今河北临漳 ),史称东魏。另一军阀宇文泰 率领自己的部众西入潼关,亦拥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北魏遂告消亡。中国北方也从统一走向分裂,但是这种分裂是暂时的,不久,宇文泰的后继者就会统一北方,再统一中国。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戍兵和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王朝统治的大起义。

  北魏王朝为防御柔然的攻扰、护卫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及强化北部边境地区的统治,于北魏初期即在平城以北自西而东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今内蒙古五原东北、固阳西南、武川西、四子王旗东南、兴和西北)和怀荒(今河北张北境)六个军事重镇,以取代州郡。镇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也多为鲜卑人,他们地位较高。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后,政治重心南移,北方镇务逐渐松弛,六镇将士地位随之下降。朝廷又将流放犯和死囚发边充戍,称为“府户”,他们备受镇将奴役和压迫。加以连年旱灾饥荒,矛盾日趋尖锐。

  北魏正光四年(523)二月,柔然大饥,求魏援救,未得满足,遂于四月入境剽掠。怀荒镇民因柔然劫夺而生计艰难,向镇将武卫将军于景请求赈济,遭拒绝,遂怒杀景。不久,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魏,杀镇将,建元真王。邻近诸镇各族兵民也纷起响应。破六韩拔陵引兵南攻,另遣别帅鲜卑人卫可孤率军围攻武川、怀朔二镇。怀朔镇将杨钧以贺拔度拔为统军,以其三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为军主,率兵抵御起义军。

  五年三月,魏以临淮王元彧都督北讨诸军事,镇压破六韩拔陵。四月,高平(今宁夏固原)镇民赫连恩等反,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攻高平镇以应破六韩拔陵,为魏将卢祖迁击破,胡琛北走。卫可孤攻陷武川、怀朔,擒魏将贺拔度拔、贺拔胜父子。五月,破六韩拔陵大败临淮王元彧于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又乘胜击败魏安北将军李叔仁于白道(今呼和浩特西北)。魏孝明帝元诩遂以尚书令李崇为北讨大都督,命抚军将军崔暹、镇军将军元渊受其节度,进攻起义军。魏夏、东夏、豳、凉诸州(约今内蒙古、陕西、甘肃一带)蜂起反魏,以应破六韩拔陵。七月,破六韩拔陵与崔暹战于白道,大败之;又并力攻李崇,迫其退还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与之相持。八月,东西部敕勒皆反魏,附于破六韩拔陵。北魏改镇为州,免“府户”为民,遣黄门侍郎郦道元前往抚慰,但此时六镇皆反,道元未能成行。十月,贺拔度拔父子与人合谋,纠合部分乡民袭杀卫可孤。不久,贺拔度拔在与铁勒人作战时身亡。北魏为镇压各地起义,维护其统治,不得不求助于柔然。

  六年三月,柔然可汗阿那瓌应北魏王朝之邀,率众10万自武川西向沃野,助魏镇压六镇起义。魏帝多次遣人送物劳赐阿那瓌。六月,破六韩拔陵率军围元渊于五原,遭魏军主贺拔胜所募200人攻击,受挫稍退。魏长流参军于谨说服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率3万余户叛破六韩拔陵降魏,破六韩拔陵领兵截击,被元渊伏兵击败,又被阿那瓌所部大破,接连损兵折将,遂南渡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破六韩拔陵下落不明(一说为柔然所杀)。北魏王朝将被俘义军和六镇居民20万人分徙于冀、定、瀛三州(治今河北冀州、定州、河间)就食。六镇起义至此失败。
  六镇大起义,沉重打击了渐趋腐朽的北魏政权,影响遍及各地,引发了关陇、河北人民起义。

  太和改制后,六镇成为改革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北魏末年,吏制败坏,经济衰退,六镇遂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焦点。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六镇爆发了武装起事,昔日国之爪牙,今则成为反对北魏政权的“叛民”。

  六镇起义的结局

  杜洛周上谷起义的第二年,原怀朔镇兵鲜于修礼等率北镇流民反于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改元鲁兴,率师赴中山(今河北定县)。魏以杨津为定州刺史、行台,守中山;又遣长孙稚偕河间王元琛率军来援。四月,修礼大败长孙稚等。五月,魏又以元渊为大都督﹐督元融、裴衍来援。八月,内奸元宏业杀害修礼,修礼部将葛荣诛之,代修礼领义众坚持斗争。九月,葛荣趋瀛州,击败魏左军都督元融,又俘杀元渊,义众大振,葛荣遂自称天子,建国号齐,改元广安。
  鲜于修礼起兵左人城后,恒州、朔州流民纷起响应。二月,西部高车斛律洛阳起于桑干西,与费也头牧子相连;四月,朔州城民鲜于阿胡据城反。斛律洛阳和费也头牧子被尔朱荣镇压、阿胡率流民南下,七月,攻克平城。尔朱荣袭魏肆州,杀刺史,得贺拔胜。荣乘魏军失利,积极网罗北镇酋帅、豪强,以岳、胜为别将,兵力日盛。
  孝昌三年正月,葛荣败赵郡豪强李元忠,克殷州(今河北隆尧东),进围冀州。七月,相州刺史元鉴据邺叛魏降葛荣。八月,魏遣源子邕、裴衍等攻邺,斩元鉴;又遣子邕、裴衍逼葛荣。十一月,葛荣克信都,俘冀州刺史魏宗室元老元孚及当州豪强潘绍等五百余人。十二月,败源子邕、裴衍等,进围邺城。武泰元年(528)正月,定州长史李裔以中山降,俘刺史杨津;瀛州刺史元宁以城降。葛荣克冀、定、瀛三州,据守鄚城的河间大族邢杲和割据勃海的豪强高干,各率部曲乡里十余万户南逃。二月,葛荣杀杜洛周并其部众。三月,克沧州。至此,葛荣拥有燕、幽、冀、定、瀛、殷、沧七州之地,南围邺城,西逼并、肆、兵力极盛。
  北魏在北方边境设立了六个镇,派了将士防守。公元523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的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是姓)首先带领兵士杀死镇将,发动起义。其它五个镇的兵士也纷纷响应。反对北魏的起义势力越来越大。由于北魏勾结北方的柔然族人共同镇压,六镇兵士的起义失败了。
  北魏政府为了防止六镇兵民的反抗,把起义失败的六镇兵士二十多万人都押送到冀州、定州、瀛州(治所都在今河北)。这些兵士哪里肯受魏朝的奴役,在冀州,又燃烧起起义的火焰。鲜卑族的葛荣率领起义军,进攻瀛州。北魏政府派章武王元融为大司马,广阳王元深(中元琛是两个人)为大都督,发动大军镇压。那些只知吃喝玩乐的贵族哪里会打仗。葛荣起义军到了博野镇(今河北省中部),就派出一支轻骑兵偷袭元融的大营。元融没有防备,被起义军杀了。元深听到元融被杀,退到定州,也被葛荣的骑兵俘虏了。葛荣把各路起义兵士都合在一起,号称百万,准备向洛阳进军,声势浩大。这时候,秀容(在今山西省)有个部落酋长尔朱荣,手下有八千强悍的骑兵,专门和农民军作对。北魏孝明帝就利用尔朱荣的兵力来对付葛荣。
  葛荣认为尔朱荣人马少,容易对付。他把兵士在几十里的阵地上散开,准备围捕尔朱荣。想不到尔朱荣把兵埋伏在山谷里,发动精兵突击,把葛荣的兵士冲散,再前后夹击。起义军遭到失败,葛荣本人也被杀害了。葛荣起义失败后,北魏内部也发生大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