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谜。 人类是最难了解的对象。尽管我们会付出时间和心思去接近、了解和探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所作所为还是常常会出人意料。 然而,无论了解一个人有多么困难,也无论人们看上去有多么不同,人们都被一些共同规律引导着。这让我们在理解与预测人们的行为时更加有章可循。 下面这10大规律,你又中招过多少呢?
01、对比效应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2006年,苹果公司著名的“Mac对PC”系列广告就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而将Mac电脑和PC电脑进行了成功的差异化。 在广告中Mac与PC见面了: “你好,我是Mac。”穿着牛仔裤的Mac说。 “你好,我是PC。”穿着笔直西装的PC说。 “我会做很多有趣的事情,例如音乐、照片和电影。”Mac的态度很轻松。 “我也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时间表啊、电子表格啊,还有饼图。”PC态度有些紧张,不甘示弱地反驳。 两者对比,Mac显得轻松、自然、贴近生活,PC则显得刻板、拘谨、难以沟通。通过对比,苹果告诉人们,Mac不仅具备PC的各种实用功能,如编辑文档、收发邮件、分析制表,更重要的是,Mac还具备了PC所不具备的生活、创意的乐趣。 苹果公司这一“Mac对PC”的广告攻势从2006年一直持续到2009年底,一共制作了66个短片。 面对苹果电脑销量的持续上升,微软公司的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自己的品牌形象已经变得“陈腐”了。如果苹果公司没有运用这样成功的对比策略,电脑市场也不会呈现出今天这样戏剧性的变化。 所以拍照的时候还是叫着某个闺蜜吧... 02、评估模式 “女孩子相亲是否要带女伴” 1、如果自己比女伴长得漂亮,根据“对比效应”,这是应该带女伴去相亲,为自己加分。 2、如果女伴长得比自己漂亮,根据“对比效应”,这时不应该带女伴去相亲,免得让自己减分。 这两种情况比较简单,那更复杂的情况来了: 3、如果自己和女伴都很漂亮,那么是带还是不带女伴去相亲呢? 4、如果自己和女伴长得都不漂亮,那么带还是不带女伴去相亲呢? 如果带上女伴,那么男方一定将会把自己与女伴做对比,这是“联合评估”。 如果不带女伴,那么男方没有参考对象与自己进行对比,这是“单独评估”。 对于第三种情况,选择单独评估,最好是不带女伴,以免让自己的优势变得相对平庸。 对于第四种情况,选择联合评估,最好是带上同样不漂亮的女伴,从而为自己的不漂亮分散责任——反正大家都差不多! 为什么没有香奈儿3号、香奈儿7号香水呢?我终于明白了...... “不只是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 最近看武神赵子龙,想到凤雏庞统献计刘备取成都上、中、下三条,刘备独钟第二条。 中庸之道不只停留在文化中,“折中效应”还经常体现在餐厅的菜单上。北京的餐桌上菜价很贵,尤其是菜单的前几页,价格往往高的吓人,常常是什么888元的龙虾、788元的鲍鱼、688的鱼翅等什么的,如果自己掏腰包肯定点不起这样的菜。 你拿着菜单继续往下翻,看到中间几页,心里的石头稍稍落地了,因为你看到了不少虽然价格较高但能接受的菜,例如98元的“手抓羊扒”在最后几页,你可能看到一些价格最便宜的菜,比如18元的“醋溜土豆丝”但是请朋友吃饭,这么便宜肯定拿不出手,然后心中暗喜的选择了98元的”手抓羊扒“因为它既不太贵,有很有面子! 聪明的餐厅老板正是利用了”折中效应“,来让你点较贵但又不是最贵的菜。事实上,有些最贵的菜可能根本就没有货。因为如果每天都没有人点这些最贵的菜,那么该餐厅就有可能不会真正的进货。这些菜只不过放在菜单上影响顾客的选择而已。 折中效应与我无关,主要最低配置也买不起!我又明白了什么...... 04、沉没成本 “人们为什么总停留在过去”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是指人们容易因为以前在某件事物上的投入而继续投入,即使继续投入可能亏得更多。换句话讲,人们并不是站在现在的角度来衡量得失,而是把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纳入其中。所以,即使要面对更多的损失,人们也因为心疼原来的花费而选择继续蒙受损失,而且追加投资。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为“沉没成本”而做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其实就算我是一个了解“沉没成本”的人,我自己也同样经常经受不住“沉默”成本的诱惑。例如股市...... 中国人炒股的终极目标——解套! 提问:收会员费的超市会比免费会员的超市更受人欢迎吗?
05、规避损失 “敢不敢冒险,会不会说话” 情境1:你刚刚得到了100元钱。现在你要在下面两者中选一个: A:得到50元。 B:有50%可能性得到100元,也有50%可能性什么都得不到。 这种情景下你是不是偏向于选择A,因为选择A不需要承担什么风险,而B你很有可能损失掉本可以得到的50元。 情境2:你刚刚得到了200元钱。现在你要在下面两者中选一个: A:失去50元。 B:有50%可能性失去100元,也有50%可能性没有任何损失。 这种情况下,你还会选择A,即一定失去50元吗?相比之下,B是否看起来更具吸引力?因为你有50%机会避免任何损失,为了避免损失和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呢? 实验数据表明:情境1中84%的人会选择A,情境2中69%的人会选择B。 人们会为了规避损失而承受更多的风险,但在面对同样数量甚至更多的利益的时候,很少人会鼓起勇气去承担风险。人们对“收益”和“损失”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对称的,对损失的敏感要远远超过对利益的渴望。 生活中,我们更倾向于买打折的商品,但是打折期过之后恢复原价人们购买同样的商品的欲望就会大打折扣。例如15年苹果Macbook Pro开学季促销除打折外还赠送价值1500元的Beets耳机,当时犹豫没有买,现在看到同样的折扣我也不愿意买,因为我感觉自己买亏了,我还想着等到开学季同样的活动再买。
生活是无字的书,眼光敏锐的人看得见精彩的词句;书是有字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悟。 让生活臻明白,享受臻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