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世界上1%的人看到了AU炜,只有0.1%的聪明人点击关注了! AU炜长久以来,跟大伙儿讲了很多精彩的历史八卦,这些内容中,大部分属于清代史,除了讲到清朝皇帝,还有众多的妃嫔,例如慈禧、孝庄等等。 这些年清宫剧盛行,看过这些电视剧的朋友想必对于清朝的妃嫔制度有些了解,但又似懂非懂。今天,我就跟大伙儿讲一讲清朝的妃嫔制度。 前些日子大火的《后宫.甄嬛传》就是一部清宫剧 所谓妃嫔,是一种用来指代皇帝所有妾室的总称,不论他们的地位与品级,都可以称为妃嫔。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其妻妾为'福晋'或'格格'。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到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 直到康熙以后,典制大备,后官号位定制严明。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后官号位定制严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为主位,分居东西六宫(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协助皇后处理后宫事务。其余贵人、常在、答应均无定额,也就是说不限人数。 实际上,在此八级以下还设有一级(或也谈不上级),叫做官女子,也就是可以陪皇帝睡觉的宫女,她们地位极低。 通常,有人也会以品级来划分清朝的妃嫔,但实际上,这种方式是类比官阶来进行的分类,目的去区分后官妃嫔的等级,在康熙定制以后,后官的妃嫔便没有品级之分,只有等级之分。 所以,通常以品级来区分清朝后宫的妃嫔是不科学的,但是处于方便理解的角度,这种方式也是被广为接受的。 从以下品级划分的图片可以看出,对于品级的划分,也是有细微的差别的。 划分一:皇后为正一品 划分二:皇后为正超品 但其中仍是有一个重要的错误,那就是将皇后论品级。无论将皇后定为正一品还是正超品,都是不科学的分法,因为在清朝,皇后主管后宫,是没有品级的。 纵观清王朝275年的历史,从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一直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产生的妃嫔也十分多。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位皇帝对应的妃嫔如下: 因为旧有的妃嫔出于各种原因离位,新的妃嫔便会晋升上来,所以表中的数据要比实际规制的数据要高。 清代皇帝的妃嫔主要来源于秀女。换句话说,要想成为妃嫔,第一步就是要通过秀女选拔,清朝选秀女是从顺治皇帝开始的,分为八旗秀女和包衣三旗秀女,前者每三年挑选一次,后者每年挑选一次,分别由户部和内务府主持。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妃、嫔、贵人。 选秀出来的秀女穿粉红色服饰 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 著名的慈禧皇太后就是这样一步步晋升上来的。 1852年2月(也就是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十七岁的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1854年(咸丰四年),被晋封为懿嫔,1856年三月(咸丰六年三月),因为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叶赫那拉氏被晋封为懿妃,到1857年(咸丰七年),时年22岁的叶赫那拉氏被册封为懿贵妃。 慈禧太后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叶赫那拉氏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并最终成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 妃嫔制度到清代已经相当严谨,康熙定制后,妃嫔等级清晰明朗。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随着封建帝制的崩塌,清朝的妃嫔制度也消逝在了历史长河里,仅仅存在于清宫剧之中。
音频:下载“蜻蜓FM”app 视频:登陆“优酷视频” 文字:关注微信公众号 全方位的精彩,尽在“AU炜”!微信搜索:AU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