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A | 古代皇帝选妃有哪些要求?

 茂林之家 2017-09-11

经公众号“礼乐嘉谟'授权转载

在各类古装剧中,宫斗剧占据了不小的一部分,然而,面对各个不同朝代后宫众佳丽的不同封号,不知大家会不会有种迷糊混乱之感。皇帝的后宫妃嫔称号为何?选妃又有哪些要求?后宫制度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巩固皇权的一种方式,虽然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来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其废除理所应当。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进入皇宫,成为皇帝的妃嫔是很多女性的梦想。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代的后宫制度到底是怎样的。


先秦


夏商两代,后妃制度尚且比较简略,且由于缺少确切的文字记载,因此我们只大概知道天子的配偶统称为妃,其中,正嫡称元妃,其他的称为次妃。


而到周代,天子的后妃有了较为明确的记载。《周礼》中有:“九嫔,世妇,女御”的记载,《礼记·昏义》中则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


但是,由于缺乏时效性较强的记载,有学者认为《礼记》中天子妃嫔的数量并不准确,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是后宫女子众多。


《芈月传》剧照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虽然大权旁落,但名义仍在,因此各位诸侯国国君的妻妾们称呼不能按照天子后宫来算,《论语·季氏篇》:“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但到后来,随着诸侯相继称王,诸侯王的妻子也开始称为王后,且这些诸侯国的后宫女性也数量繁多。《墨子·辞过篇》曰“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齐襄公“唯女是崇,九妃六殡,陈妾数千”。


《芈月传》剧照


秦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逐步建立起一套延至后代的后宫制度。


在统一全国之前,秦代的后宫制度便已经有所记载。《七国考·秦职官》引应邵云“秦自惠王后,嫡称王后,次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 秦帝国建立后,秦始皇自称皇帝,王后改为皇后,帝母称作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则称太皇太后,其他妃妾称号不变。


《秦时丽人明月心》剧照


“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锺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从《史记》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的后宫女子为数众多。


西汉初期,《后汉书·皇后纪》中说“汉兴,因循其号,而妇制莫厘。”也就是说,汉初后妃制度只是简单地沿袭秦代,尚未制定新的制度,此时的后宫人数也比秦代少很多。《汉书·贡禹传》中“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节俭,宫女不过十余,厩马百余匹。”从中可以看到,汉初后宫人数与秦代相比确实有所减少。


但到汉武帝时,后宫制度发生了变化,由于当时社会安定,国力昌盛,加之汉武帝本人的原因,后妃规模增大。《汉书·外戚传》曰“至武帝制婕妤、娙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汉书·贡禹传》:“武帝时又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这当然不排除有夸大其词的可能,在后妃制度上,汉武帝多设婕妤、娙娥、傛华、充依四类,且后宫女子数量大幅度增加。


《卫子夫》中陈阿娇与卫子夫影视形象


元帝时,后妃中又加昭仪之号。《汉书·外戚传》:“元帝既重傅婕妤,及冯婕妤亦幸,生中山孝王,上欲殊之于后宫,以二人皆有子为王,上尚在,未得称太后,乃更号曰昭仪,赐以印绶,在婕妤上。昭其仪,尊之也。”到此时,西汉的后妃制度基本完善。皇后是后宫之主,《后汉书·皇后纪》说其:“正位宫闱,同体天王”,皇后之下嫔妃共十四品级,依次为昭仪、婕妤、娙娥、傛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这其中,美人以上属于贵妃,少使以上为职事妃,五官以下则有秩无爵,属于妾兼婢的性质,但都在嫔妃之列。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嫔妃品级有的是从秦代之前延续下来的,有的是汉代的几个皇帝增加修改的。


《女史箴图》中冯婕妤挡熊救汉元帝


《女史箴图》中班婕妤辞辇


这一后妃制度一直沿用至西汉覆灭。王莽新朝时,一度改后宫建制为“和嫔、美御、和人三,位视公;嫔人九,视卿;美人二十七,视大夫;御人八十一,视元士。”(《汉书·王莽传》)暗合前朝贵族“公、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制度,但这种制度并未流传下来,而是随着新朝的覆灭而消失。


东汉时期,后妃制度又发生了变化。东汉初期,吸取西汉覆亡的教训,提倡节俭,简化了后妃制度。《后汉书·皇后纪》中:“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后妃品级由西汉时十四等简化为五等。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剧照


秦汉时期的后宫妃嫔来源有四:民间采选、郡国或个人进献、皇帝以个人喜好自选、战俘和没官的罪人家属。


其中,民间采选是最主要的方法。秦代虽然后宫女子众多,但采选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制度,到西汉时,遴选民女入宫有了制度的要求。相关事宜由太后主持,具体事情则交由宦官负责。但是由于记载不多,具体程序我们现在还不太了解,但西汉时对采选女子的家庭地位要求并不严格,基本只要是“良家”即可。


《美人心计》剧照


到东汉时,采选民间女子的制度完全完善。《后汉书·皇后纪》:“汉法常因八月算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采选民女已固定在每年的八月,与“算人”,即户口核对一起进行。负责采选工作的人员是中大夫、掖庭压及相工。对备选女子的年龄要求则为十三到二十岁。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选入宫中的女子应该是好看的,但这只是一个标准,还有一个标准是“合法相”,秦汉时期,相术流行,因此女子面相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种是郡国或个人进献。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女性被当做一种物品,与其他贡品一样,成为郡国向皇帝表示忠心的方式。个人进献往往是个人希望自己的女性亲属得到荣宠,继而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如卫子夫,就是个人进献。


《卫子夫》剧照


皇帝还会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嫔妃。如汉武帝听闻李延年之妹有倾城之貌便召入宫中,赵飞燕姐妹入宫也是因其容貌娇好。


佟丽娅饰赵飞燕剧照


第四种后妃则来源于战争或没官家属,这些女性更多地是被当做战利品或者收归的财产而充入宫中,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广收各国宫女。


隋唐至宋


隋文帝前期,“文献皇后功参历试,外预朝政,内擅宫闱,怀嫉妒 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防其上逼。自嫔以下,置六十员。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至文献崩后,始置贵人三员,增嫔至九员,世妇二十七员,御女八十一员。”也就是说,因为独孤皇后善妒,故一开始隋文帝的嫔妃多为虚设,当独孤皇后逝世后,皇帝的后宫妃嫔变多。


《独孤皇后》剧照


隋炀帝出名的荒淫。传说其修建京杭大运河的私心也是为了下江南、观琼花、赏美女。《隋书·列传》载:“炀帝时,……贵妃、淑妃、德妃,是为三夫人,品正第一。顺仪、顺容、 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是为九嫔,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 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是为世妇。宝林二十四员,品正 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是为女御。总一百二十,以叙于宴寝。”


杨广影视剧形象


唐代承袭隋制。《旧唐书》中记载:“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开元中,玄宗以皇后之下立四妃,法帝喾也。而后妃四星,一为正后;今既立正后,复有四妃,非典法也。乃 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为正一品;又置芳仪六人,为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


范冰冰在《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杨贵妃形象


张钧甯在《武媚娘传奇》中徐贤妃形象


说完了隋唐的后妃品级标准,我们再来看一看此时后妃的选择标准。


首先是“同姓不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为了避免亲属繁殖造成的后代生理缺陷,从三代时起,便规定同姓不能通婚,而到唐代,这一规定有了具体的书面说明,并且分类更加全面。《唐律疏议》中说:“同宗共姓,皆不得为婚……其有祖宗迁易,年代寝远,……其有声同字别,……又如近代以来,特蒙赐姓,……其有复姓之类,一字或同,受氏既殊,元非禁限。”也就是说,此时已经不是将同姓通婚一棒子打死了,而是规定同姓,同一宗族的男女不能通婚,这一规定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优生优育的先进认识,在皇室婚姻中尤为重要。


《武媚娘传奇》剧照


在唐代,礼聘、采选、进献、罪没仍然是后宫女性的主要来源。虽然来源广博,但一旦涉及名分品级,则对女性家世和政治背景有严格要求。《资治通鉴》:“初,太宗疾山东士人自矜门地,昏姻多责资财,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勋臣家,不议山东之族。”《全唐文》中也有:“所选皇太子及诸王等妃,既是百官子女,礼合避人。”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天子和未来天子纳妃,女方的出身门第十分重要,并且存在地域歧视的情况,根据统计,唐代后妃中北方多于南方。


除了家庭背景,此时对女子姿容秀美的样貌要求自不必说,而且,唐代纳妃,有才情的女子也十分受欢迎。


《武媚娘传奇》剧照


虽然“同姓不婚”,但基于政治的考虑,从皇室亲族中选择女子婚配是常见的现象(可见古人对于医学的认知尚不完全)。其中又可分为几类,从后妃亲族中选择女子、从公主驸马之女中选择极为多见。


唐末五代至宋,后妃制度基本与唐代相同,但在细节上有变化。宋仁宗时增设宸妃,经过不断增减,北宋的后妃品级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宸妃五位妃;之下依次有太仪、贵仪、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嫔;婕妤;美人;才人;贵人等。


宋代李宸妃影视形象


宋代册后纳妃并不十分注重门第,以皇后为例,既有出身官宦世家的,也有出身低微的女子成为皇后。


明代


明代,皇后之下有贵妃,贤、淑、庄、敬、惠、顺、康、宁妃,明中后期还出现了皇贵妃。妃以下为嫔,明世宗下诏仿唐制设立九嫔,嫔之下是“选侍”“才人”等。


明代的后妃来源基本与前代相似,分为联姻、进献、掠夺、选秀四类。


通过联姻方式入宫的后妃皆出身不凡,多出自功臣之家,是皇帝增加政治力量,拉拢人心的重要方式。而虽然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曾规定后妃宫嫔等需选择良家女子,禁止进献,但其后宫中依旧不乏进献而来的妃嫔。掠夺则是指皇帝在看到姿色出众的女子后使用武力方式强行取得,不仅是对女性的物化,更有着十足的野蛮。


但这些方式并非后妃主要来源,最主要的还是选秀。明代的选秀即是前代的采选等,在明朝已经发展成熟。“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民间女子年十三岁以上、十九岁以下,妇人年三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无夫者,愿入宫备使,令各给钞为道里费,送赴京师。盖女子以备六宫,而妇人则充六尚也。”对于秀女的年龄做了规定,且在明代,更多地要求女性德才兼备。


明代通过选秀选择后妃,最为特别的一点是对这些女子的家世要求,不是要求家世显赫,而是要地位低一些才好。这可能是因为统治者吸收前代外戚专权的教训,因此希望能够对后妃的家世严格控制。


《女医明妃传》剧照


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对明熹宗的某一次采选做了详细记载:“进行初选时,全国奉诏命来到京城的少女有五千人,……依年齿站立,太监在旁查看,‘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瘦,皆扶出之’,……‘谛视耳、目、口、鼻、发、肤、颈、肩、背,有一不合法去之’。……‘听其声之稍雄、稍浊、稍吃者去之’。……‘以观其风度,去其腕稍短、距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扣其肌理’,选出其中优秀者三百人作女官。这些女官在宫中生活一月,由旁人‘熟察其性情言论而评汇其人之刚柔愚智贤否’,从中挑出五十人,封为妃嫔。”此外,明代有时对后妃的地域也有要求。“嘉靖十年十二月,锦衣卫百户费洪,以皇嗣未生,请于京城内外,慎选淑女,以备九缤。礼部请遣官于南北直隶、河南、山东、广东求之。”


《女医明妃传》剧照


纵观封建社会皇帝册后纳妃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有不同朝代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变化,有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政治考量,但更多的是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的物化和不尊重。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曾经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于当时的部分女性来说,能否进入后宫并得到较高品级是对其自身和其家族都有很大关系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