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正前:书法笔画的形态与质感

 一梦菩提 2016-05-05



笔画是构成书法的核心元素。笔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物理线条,它复杂多变,质感丰富,充满笔形意味。笔画从线条开始,演变的过程历久弥新。早期,中国古人记事而造文字,文字轮廓以物象的形态出现,后来渐渐演变成抽象的点画,演变的进程与书写的工具材料和时代审美意识密切相关。随着书写工具材料和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人们对笔画形态和质感的体验也越来越深刻,便不断寻求新的书写工具材料。比如,植物叶径、石头块片、动物骨盖、木竹板条等,都曾经担当过刻写载体,直到后来发现了软毫毛笔,华夏祖先才找到了理想的书写工具。这时的笔画已经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线条,而演变成神奇的点画形态。以后人们开始追求它的简洁和生动,笔画的装饰性、时间性、情感性和时代性逐步滋长,不断充实笔画的审美内含,笔画的格调不在单一,外形更加抽象,内容更加丰富。因此,笔画的发展和演变吸引无数先贤不断地探索它的内在规律,研究它的呈现方式。



笔画来源于一画。相传伏羲画八卦,就从一画开始,“一画开天”的神秘性和复杂性晦涩难懂,但一画开万物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南宋诗人陆游说:“无端凿破乾坤秘,祸起羲皇一画时。”诗意地表达了“一画”的来源和暗含的秘密。清初画家石涛的《画语录》,玄妙地提出“一画论”。石涛的崇拜者吴冠中尊奉石涛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称他的艺术创造性比西方塞尚早了两个世纪,其“一画之法”强调个性发挥,是二十世纪艺术表现主义的宣言。石涛的“粉丝”范曾也对《画语录》情有独钟,以“道”理解“一画”,传统正道,缺乏吴冠中的别出心裁。笔者对《画语录》认识浮浅,只记得“搜尽奇峰打草稿”、“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些普遍流传的句子。至于“一画之法”,单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太过笼统、含糊,实难让人真正体会其深刻内涵,假如不了解石涛的绘画底色,曲解和误解的事应该经常发生。石涛论述绘画,书法笔画与之同理。“一画”是个有机的意象整体,包容笔墨万端,“一画”又由“一点”积聚而成。书法的任何“一画”都不可轻易忽视。唐代孙过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开始的一笔,就是这个字的基本准则,所有笔画的组合,都是初始于那一笔的形态意味。一幅书法再多的字,也是以第一个字为标准形态的,以第一个字的基调、旋律和节奏展开。一定意义上讲,“一画”是万画之源,也就是书法之源。“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此言深刻到位,意义深远。
练过毛笔字的人都清楚,书法史上有个“永字八法”,把汉字点画归纳为“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个基本元素。显然,这些笔画都是从“一”展开的,其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变化。书法之所以能发展成为艺术,关键就是笔画的抽象意味和哲学意味。“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赋予毛笔书写极大的表现力。“永字八法”既不反对每一笔独立造型的审美价值,更重视整体分布的气韵和谐。笔画承载着无法预知的审美信息,笔画有机构成的图式,既是约定俗成的,又是千变万化的。


一道简单的墨痕,揭示出无可尽说的内蕴,并不表明笔画可以随意而为,笔画各人有各人的写法。独具面貌的一手好字,不能简单地扣顶“风格”的帽子。高明的书写者,真正的笔画应该是精神上的独具发现。这种精神贯通天地,表达的是人类共通的复杂情感。如果把笔画的精神形式比喻成一座高山,那么从不同角度出发,就会生发不同的视觉效应,没有深刻领略到这一点,自以为潇潇洒洒地写,就会掉进书写的陷阱而不能自拔。笔画高度浓缩了自然之“象”,古人将千千万万点画的写法,精练到一画,不能不说是个惊人的发现。


笔画是由笔形意味构成的。笔锋留在书写载体上的墨痕,无论浓淡粗细,还是枯润干湿,都应该称之为笔墨形态。笔墨形态与笔锋入纸的角度、力度和速度有关,既复杂多变又难以预测,往往以体验的方式带来感觉刺激。通常情况下,只能借助于心理感悟。这种体验方式是灰色的,纯粹感觉意识的再现,通过情感体验加以获得。很有点类似美国艺术心理学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的理论:人的内在情感,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层的最本质的力的表现形态,假如外部事物展现的力的样式,可以与人的内在情感达到异质同构时,就可以表现人类感情。如此说来,笔画的笔形意味就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毛笔留下的痕迹真实可见,行笔速度的快慢、提按幅度的大小,不同形态的笔画组合,因缘际会,生成书法。如此这般,必然与书写者的内在情感发生“异质同构”关系。比如,人们常说这个人的字写得厚重,那个人的字很浮滑,并不是真的指这一笔厚重而那一笔浮滑,而是指人的情感体验。一般而言,视觉经验丰富的人,对笔画的厚薄与轻重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厚重是好笔画,而轻薄是不好笔画。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道理很简单,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个习惯性的认知,饱满、厚实的东西就是好东西,扁瘪、轻薄的东西就不是好东西。这与生活经验有关,植物果实饱满分量就重,扁瘪重量就轻,我们收获的希望是饱满而非扁瘪。同时,饱满的东西生命力强,扁瘪的东西生命弱,缺乏生命力的东西,我们怎么能够喜欢呢?这个原理应用到书法审美上,人们自然喜欢厚重而鄙视轻薄。其实,人类的情感极其复杂,同一点画,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机,呈献出来的都会是不同的形态。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笔画的认识永不满足,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努力完善和弥补心中的缺憾。所谓遗憾的艺术,指的就是书法。


笔画表情达意,似乎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怎样表情达意,还在探索阶段。近现代的“形式意味”面对具体笔画也一筹莫展。就拿书法经典名作来说,如果失去背景资料和书写文字内容的佐证,根本无法证明这一点与那一画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来的。不过也不要灰心,我们今天无法证明的东西,并不说明它不存在。笔画反映情感也是一样,宁可信其有,也不要信其无,因为如果我们坚信那个“无”字,我们就会失掉对书法的钟情,反之我们什么也没有失去。事实是相同的笔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有不同的感觉,即使相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也有不一样的感觉。你能说它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点关系都没有吗?颜真卿的敦厚与王羲之的灵巧不能相提并论?宋徽宗的纤细能够与苏东坡的沉稳相比吗?有的人爽利,有的人浮滑,有的人沉稳,有的人迟滞,既有行笔速度的快慢,也有不同个性和情感的介入。翻开历代书法名人的真迹,让人感叹的是在貌似相同的笔迹里面,往往流动着不同的笔形意味,如果缺乏对经典碑帖的深刻感知,你很难发现书写技巧与用笔之间的必然联系,凡是优秀作品,历代好评如潮的书写,都可以发现独到的用笔痕迹。

古人对笔画的认识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笔画与心灵直接发生关系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扬雄。他的“心画论”尽管不是完全针对汉字书写的,但其间隐含的思想火花,照亮了笔画的抒情性。“心画”的情感意识,直接引发了萧子显的“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心灵的旋律,揭示了书法的艺术精神,不仅显示出金农“以心为师”的艺术观,而且澄清了“我心妙处即天心”的宇宙观。扬子云的“心画论”,比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早了一千八百多年。有人喜欢拿《情感与形式》说事,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其实苏珊·朗格的思想远没有扬雄卓越。后来的班固、冯衍也好,马融、许慎也罢,都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毛笔书写的情感表达,尽管不够深刻全面,但确有指导意义,真正论及抒情的有汉代崔瑗、赵壹和蔡邕。崔瑗是著名书法家,师法杜度,尤善草书,他的《草书势》不愧为实践经验的总结,真实记录了草书自由心性发挥的审美感受。赵壹,辞赋大家,才高傲物,竭力非难时人疯狂地练习草书,结果从反面证实了草书心手相应的抒情本质。蔡邕比崔瑗、赵壹名气大,主持刻立的《熹平石经》对后世书法起到了规范作用,其《笔论》短短一百多字影响深远。他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散开心胸,放纵抒情,才是毛笔书写的真谛。蔡邕能够尊重书写个性,懂得书写特征和规律,确实难能可贵。一千多年前,国人就懂得了笔画的抒情达意性质。所以,笔画承载着华夏民族艺术思维的神圣责任。


汉文化的传承者,虽然与笔画打了数千年交道,但时至今日对它的认识依然浮在表面。笔画由用笔方法构成,用笔方法是书法的精髓,是形成书写个性的重要支撑。然而,我们对此却一知半解。毛笔书写汉字的过程,是用笔的人、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巧妙配合、复杂运动过程,人的肩、肘、腕、指、笔和纸,处于同一个有机的系统之内,人的体位不同,依托书写载体的桌子高低大小不同,运动方式会千差万别。手指以什么方式控制笔管,笔管怎么运动,如何使柔软的笔锋按照书写者的意图灵活地驰骋于书写载体上,这些因素对笔画有什么影响,影响有多大?问题重重。笔锋运动的起始回收情况复杂,运动轨迹也可能五花八门。笔锋的方圆藏露、长短粗细、曲直奇正的不同形态,暗示着笔锋运动的角度与书写载体接触面的多寡。顺逆、导送、向背以及抑扬顿挫,表明笔锋运动方向有别,对点画的影响有独特的观赏价值。柔软刚健、生涩秀润以及厚重轻滑,反映笔画的不同质感。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以及屋漏痕、锥划沙和拆钗骨,把笔画形态提升到意象的高度,为笔画的审美拓宽了视觉领域。缓急、快慢、注留,既体现书写速度的不同,也对笔画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历史记载之中,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实,简单的笔画并不简单,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对待。不仅如此,上述因素只有注入书写者的审美判断才会发生作用,腰、臂、手的协调一致,肩、肘、腕、指的密切配合,控制笔锋有效运动,将不同作用的力发送出去,在书写载体上留下清晰的痕迹。这种痕迹千变万化,它的质感和形态,就成了我们判断笔画优劣的重要标志,笔画的审美内涵和价值也正在于此。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硬笔与毛笔相比,显然毛笔使用复杂困难。但是远古先人为什么避易就难,选择软毫毛笔作为汉字书写工具。道理不难理解,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的,笔笔蓄墨多、书写时间久也可能成为主因。这种思维方式经过数千年的进化,产生了顽强的实用意识,经过传统哲学的点化,笔画形态的阴阳、虚实、浓淡、疏密、巧拙更加丰满,传承更加有绪。以东晋王羲之为轴,往前推,王羲之的老师是卫铄,卫铄的老师是钟繇,钟繇的老师是蔡邕。往后推,直到今天,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大有人在。这种传承的谱系关系,表面上看一脉相承,实际上差距很大。沉静与活泼,刚猛果敢与绵软迟滞,不仅关乎个性,同样关乎喜好。毛笔书写活动涉及到书写者的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双腿支撑的角度,身躯呈现的姿式,传送力量的途径和大小都直接影响笔画形态和质感。神经中枢和眼睛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一定程度上还会演变成主角。实践证明,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都可能影响整个笔画的形态和质感。这种生理机能对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的支配地位,既不可替代也无法复制。因此,笔画形态对书法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持久的问题。


笔画形态和质感复杂多变,意味无穷,并非这篇短文能够说清,以此抛砖引玉,寻求深入。

2014年3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