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EA-Hi!论坛| 陆铭:超大型城市如何宜居

 wmlinsh 2016-05-05


对超大型城市而言,一提到宜居,可能就会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抱怨:城市越来越大,交通拥堵,空间逼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等等。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城市正在变得不宜居?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陆铭


4月16日的SEA-Hi!论坛上,一位兼具颜值与才气的经济学专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解答了如何迈向全球宜居城市。


全球城市的秘密,

就是方便我们与全球的人们见面的地方

如果人和人之间没有见面的必要,我们可以不要城市。如果要见面,城市的功能就在了,这才是城市之所以存在的关键秘密。为了适应这样的见面需求,城市会怎么发展?就是在市中心建高楼,建高楼以后可以容纳更多的公司、人口,便于市中心跟周围其他地方的人见面。

人口聚集并且多元化,是全球城市的一个特点。当全球人才汇集的时候,就会产生人口多元化的结果。截止到2008年,36%的纽约人在美国之外出生,并且48%的纽约人在家里不说英语。当城市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经济不断发展,就不需要低技能者?答案是否定的。根据美国的研究显示,当大城市吸纳一个高端人才进来,就会吸引过来一个低端的劳动力,基本是1:1的比例。

同时,全球城市一定是高密度,表现为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密度,还有道路、地铁密度非常高。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等会往垂直方向发展,城市会变成立体的结构。


全球夜景图


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和高密度,是最有效率的一种做法。但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觉得,这样的城市太大了!不宜居了!那我们怎么打造宜居的全球城市?


宜居的全球城市,

活力、便捷、环保

全球城市的创新活力,一定非常强。创新不在书本里,创新在空气里、走廊里、咖啡馆里。太宽的城市马路,不利于城市活力塑造。全球城市一定要有消费的多样性,这样就成为一个吸引人才的宜居环境。

当人多的时候,我们要强调便捷,而便捷就是基于高密度的路网、地铁网络、地上地下的连接通道。城市密集度和中心高楼的存在,恰恰是经济活动便捷的需要。

环保不一定要有大面积的公园。公园变成“口袋公园”,就是小街区里的小面积公园。绿化变成垂直状态,比如楼宇里的绿化,屋顶上的绿化。出行更加绿色低碳,使用小汽车的比例下降,更多选择步行。

 

上海,

迈向宜居的全球城市

未来的上海,要向都市圈迈进。现在上海的行政管辖范围的概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淡化。如果说上海的面积+苏州的面积,基本相当于东京都市圈面积的话,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路网密度还远远没有达到东京都市圈的状况。上海还需加密路网,并在规划上突破目前行政区域的范围。另外,还要增加周围郊区新城活力。在控制总人口的情况下,上海郊区新城要汇聚人口,加强与中心城区的功能互补,实现公共服务的空间布局均等化,避免增加更多的通勤需求、交通拥堵问题。同时,要突出全方位的多元、包容,服务于全球、全国。在中心城区密度有可能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未来垂直城市概念的使用和保护建筑共同存在的状态,将会成为常态。土地用途规划也会从现在的单一用途转向综合用途,以适应垂直城市的发展需要。在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过程中,一定会形成多元族群、多种技能、多样文化的人群的互补、包容。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研究领域包括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估。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