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音乐是多年来的执着爱好,由于钱少财疏,一直也没什么在器材上花过什么大价钱。一路走来,每次都是勒紧裤腰带去尝试换回我最喜欢的声音,因此,我对器材的需求就是:简单出好声,坚决不折腾。 记得第一台设备是一台夏普的双卡座的录放机。那台我母亲从日本带回来的录放机曾经是我的梦幻伙伴,陪伴了我整个青春。现在回想我那满满一抽屉的卡带,多少记忆犹在心头。那时候对音质没有概念,听得清唱什么,已经很满足,很多时候没钱买卡带都是买的空白磁带从同学那里拷贝正版带。受限于卡带的复制是有着极大的信号损失,拷贝只能从原版带拷贝一次。可是那时候为了得到一首歌,三手,四手翻录都有。所以对音质好坏的理解,仅限于这个歌是几手的。第一次对高音质有了概念是高中一次偶然的淘到一盘海关查没的打卡带,放到卡座里,按下Play键以后,才发现,声音干净清亮,细节如此丰富,和以前听的引进版的磁带,完全不同。到现在已经忘记了当时那盘打卡带是谁的歌,脑海中留下的只是干净清亮,细节丰富,动感十足的感觉。 上高中的时候,家里有了第一个台式音响,品牌是现在已经多年未见的爱华。第一次听到CD的声音,心里的激动不输给我现在听到几十万的设备的感觉。原来那些熟悉的旋律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很多原来在磁带中听不到的细节都丝丝入扣。 上大学的时候,有了自己第一个随身听,因为家里台式机对我的影响,选的牌子还是爱华。虽说和现在的设备比起来,连mp3的音质都不如,却陪我度过了那些青葱岁月,见证了我的喜怒悲欢。那些年流传至今的歌曲,都和我的记忆一起在心里生下根来。大二的时候,赞了很久的生活费去买了一对松下的耳机,已经记不得型号了,只记得那个外形设计是至今为止都独一无二无法超越的:一只银色的芊芊玉手握着耳塞,那种性感,那种令人爱不释手的感觉,再也没有过。那副耳机给我的感觉是声音温暖清澈,低音厚实,那副耳机我一听就是三年,最后因为线断了而不得不放手。 转眼毕业以后,给自己买了第一个随身听,MD-N1,耳机是sony的E888。那几年,刻录MD碟带给我无穷的乐趣,虽然麻烦,但是每次出街,这个一定是陪伴着我的。E888的音质,在当时已是我能听到的最好的声音,声音解析,低频的密度都是在当时无与伦比的。原谅我见识短,那时候完全没见识过耳放,大耳机之类的,但那个E888对我来说已经是一旦拥有,别无所求的器材了。要知道那个时候,我一个月工资只有几百元,这个耳机380元的价格,对我来说已是天价了。 现在看来,到那个时候,还完全不懂发烧是个什么东西,知道的只是能够用更好的音质来欣赏我喜欢的音乐。 2004年,来到上海,在我老爹的带领下开始入烧。当时我爸的一套器材实在是震撼到了我,记得那是一套NAD的碟机,一个不知名的前级加两个国产的胆后级,推了一对德国的书架箱。当听到音乐从那对书架箱中缓缓流淌出来,心里的感觉是震撼。因为的确是我从未感受过的音乐感觉。我找来我喜欢的那些歌曲,一遍一遍的用这套设备重放。那段时间,到我老爹的听音室里听音乐,是我工作之余最喜欢做的事情。一边听歌,一边向老爹学习这些发烧的入门知识,那时候才慢慢了解到音源、前级、后级等等设备的功能和如何判断一套设备的好坏。也跟着老爹跑了很多趟音响器材城,去聆听各种不同风格的设备。那时候,我对发烧音质的认识,就是要声音温暖,音场宽阔。不需要很大的音量就能把人包起来。 2008年,为自己的视听设备开始张罗。那时候的诉求就是要兼顾影视和听音乐。入手了一套DENON的AV功放,大概花了1万。然后入手了一对Tannoy的落地的DC2和一对书架DC1。那时候还不懂各种音箱的技术参数,其实也不太愿意学习这些参数。因为比起这些参数,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耳朵。当时的感觉是,看电影很爽,可听音乐虽然声音是干净清晰的,但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老爹来听过,评价了一下,是数码味太重。说实在,我也不太懂什么叫数码味,只知道我的落地箱和我老爹的书架箱比起来,声场窄一些,声音干涩许多,缺少了一些感人的东西,但是具体也说不清楚。因为我能听到的细节,其实也都能听到,但是就是缺乏感染力。 后来因为常常出差,工作繁忙,其实也很难有时间坐下来静静的听音乐。所以我花了更多的精力在随身设备上。随时听从手机、iPod、MP3一路升级到AK120。耳塞一路从SONY EX700、SHURE 535、铁三角CM1000、一直到AKG K3003。随着设备的不断升级,我感受到的是解析和动态的不断提升,但是始终找不到那种温暖包容的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一直很怀念我老爹那对书架箱给我的感觉。在网上乱作一番工作之后,开始尝试入手大耳机。由于我的移动需求,始终不愿意去入手高阻耳机,因为不能方便的出街。第一个入手的耳机是拜尔的DT990 32o的版本。那时候,用了这个耳机,我真的很久都没再碰那些耳塞。我很喜欢大耳机暖暖厚实的声音。只是那好长好长的线,实在麻烦,最后是在家听大耳机,出差听K3003。就这样持续了两年,终于在一次拿到年终奖之后,心又开始发痒。一番挣扎之后,入手了拜尔的T5p。说实话,这个声音已经非常接近我最喜欢的声音了。细节丰富,音域宽广,声场在我听过的低阻耳机里,确实罕有对手。而我驱动这个耳机的仅仅是我的iPhone。我个人认为,对于我这样听流行为主的玩家来讲,方便是一个重要的诉求,哪些拿着各种砖加着随时耳放的搭配,我是不考虑的,因为我认为方便远比提升一点的音质更重要。只要出门,我绝不为便携性做一点点妥协。很多朋友说我这是偏执,而我说这是随身听音乐的体验不仅仅是音质这一件事,所以AK120买回来以后,我仍然把iPhone作为我的主力出街播放器。因为音质还可以接受,但是便捷性大太多。 到了今年,出差渐渐减少,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我开始决定在办公室搞一套桌面系统。我当时一个不变的诉求就是:音源必须是电脑。因为我无法忍受不停地换碟这件事。所以回顾我自己的习惯,我仍然坚持,完美的听音体验绝不仅仅是音质这一件事,方便舒适也是体验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曾经想过通过AppleTV来做Airplay再加DAC的方案。由于不能播放DSD,也只能把Airplay作为一个备选。当时有两个方案:DAC前级一体机->纯后级->书架箱, DAC前级一体机->有源书架箱。考虑到接线的复杂性以及搭配的风险(因为不是价钱到了,一定能把箱子推好)。最后决定上有源。当然这也做了很多功课,从一大堆各种书架箱中筛选也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情。因为我没那条件把各种备选的音箱听个遍(工作实在太忙)。我听过我老爹那边用KW550推的丹拿C1,那号称书架箱中的顶级的高音,也听过丹麦王子合并机推的ELAC的BS403。说实在,这两个本来没有可比性,压根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东西。但是要知道,我听的音源,并不是发烧音源,我听的音乐很简单,就是流行和摇滚。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是,我确实口袋里钞票很有限。像C1这种价格,是我不能承受的。最后,我对ELAC的BS403很喜欢,因为那个高音喇叭确实非常有特点,解析和泛音一度让我感觉在听流行的时候,是不输给丹拿C1的。那既然如此,何必花如此价钱呢?所以在最后选择有源音箱的时候,眼光还是落在了Adam的书架箱上。因为他和ELAC的高音喇叭是系出同宗——>气动高音。在一番精挑细选之后,入手了Adam的Artist5。因为大小合适。为了这对箱子,也在DAC上费了好大一番脑筋。说实在,我没有太多机会对比很多不同的DAC,虽然看了很多对比文章,但是那些评测文章中的各种用词,我发现毫无意义,因为没法和我的听感建立一点点的对应。后来我也只能比参数,比功能,最后入手了一个TEAC UD503。音质也许不是同价位最好,但是易用性和功能是最令人满意的。小日本的东西细节做的好。比如任何时候切换PCM还是DSD的时候,不会出现令人反感的破音,比如电脑驱动的易用性,Foobar2000的设置都是毫无折腾的一下子就搞定。黑色的机壳摆在桌子上,做工真的是无可挑剔。Artist5给我的感觉是非常不错的。听了几十个小时之后,我的感觉是作为桌面有源,应该是无可挑剔了。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以听流行为主的人来说,应该也是够了。日本的DAC,有其自身的特点,解析力是基本够用,比较到了7K这个级别,但是声音确实比较平淡,不急不躁,缺乏特点。但是有时候缺乏特点也是一个特点。起适用性就比较好,各种风格的音乐都能演绎的有模有样,低音和高音都没太大毛病,中频不干,泛音尚可。 到了年关,对于40岁的我,也有了一个特别的想法,作为过去这些年来的总结,真的送给自己一个大礼吧。决定上一套好点的。当然我的原则还是不变,出好声,不折腾。所以,最终还是决定DAC加有源的组合。在几十个日日夜夜的网上做功课之后,箱子从丹拿、真力、Adam的数十款万元级的有源中,最后选中了Adam的CompactMK3。因为我记得一直在耳边的一句话,6寸不开,8寸不快。而我的听音喜好,还是要有细腻的高音,和紧实而有力的低频。说实在,蔡大妈那种温暖的感觉,不是我的菜。 现在摆在桌面上的一套系统是旷世的CMA800i+Adam CompactMK3。听了两天,突然耳边传来一个声音:退烧吧。因为我找到了我喜欢的声音,声音的解析力、厚度,是我喜欢的感觉;高频干净、分离度好,低频紧实、有力,在上脚架之前,低频已经让我比较满意。中频是意外的惊喜,那就是在高频和低频都十分优秀的情况下,中频仍然饱满富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很难用语言就让读者明白的,我最后还是明白一个道理:看再多评测,不如自己一耳朵。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声音,也决定让自己安静下来,其实烧来烧去,最后还是要聆听喜欢的音乐。所以虽然我还会参与各种讨论,但是,不打算再轻易出手折腾器材,认真听喜欢的音乐才是接下来要玩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