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卷惊奇满目鲜 —— 在《老学轩诗词选》首发式上讲话 从八十年代成立算起,上栗诗社已经走过十六个年头,在这不长(不长是因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小段)也不能算短(不算短是如果从出生算起,十六岁也已经是一个翩翩少年了)的时间,发起创建上栗诗社的老人们逐渐凋零尽了,他们是吴芳文、黄善保、王益山、周晋恩、文琪、龙建民、刘太光、文俊海、周源普、张汉柏、文家良、杨开智、梁耀芝等,还有我们记不起来的,他们都已经作古了,如果还在生的话,年长的已经过了一百多岁,他们是诗社的开创者和功臣,他们之中以吴芳文、杨开智两位诗人的成就最大。我们今天在这里集会的目的之一就是缅怀我们尊敬的杨开智先生并举行《老学轩诗词选》首发式举行及赠书仪式。 在这里我先交代一下手头这本集子的来由,杨开智老师是上栗诗社的老人,作品除了在本社内部刊物《上栗诗词》上发表的外,还散见于《江西诗词》、《萍乡诗词》、《宜春诗词》上,先生平素反对结集,同仁却恐年高无备,以后无从搜集整理,先生总以数量少质量低为由加以拒绝,只是到了2002年秋,一次早上跑步时遭遇车祸几遭不测,才肯交我一叠手稿并反复申明只要求帮他修改,我花了近月时间将稿子再次研读了一篇,并提出修改意见经先生同意将这部诗稿分门别类,之后打印好数十册散发同道。2004年先生病重病危,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我临危受托将这本集子加上后来的一些一同结集付印。先生存诗约500多首,这里只代表性地选100多首,遗珠之憾是难免的,但已基本上能反映先生作品的面目了。 书印出来以后,我一直沉浸在对他的怀念之中,怀念他的人品,怀念他的学识,几次与诗友商量要搞一个小型的集会纪念,但一直以忙为借口,直到今天,为了这次纪念我不得不提到几个人,首先是师母,她不但在生活起居上对杨老师进行无微不致的关心,还是他诗词创作的坚定持者,当杨老师病重的时候还鼓励他参加活动,这也是对我们诗社的支持,在付印过程中,她也密切关心进展,在家庭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保证了出书费用,这本集子的成功出版与她的支持分不开的。另外一个就是叶贤德先生,他与先生也仅是文字交,并没有在先生门下受业,只是景仰先生的为人,听说要搞集会,主动地说可以承担费用,并负责安排接待工作,虽然,我还是在此代表诗社全体成员、杨师母,对叶贤德先生的古君子风表示敬佩。再一位就是今天给我们场地和接待的怀庄师大。 我认为写作其产品能称为作品的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优美、真情、关怀,优美是对作品的形式要求,真情是在真实基础上的感情流露,以上两者是作品的基本特性,所谓关怀就是要求作品的指向是对人和社会终极目标的关心,是对人和社会事物的理性思考,表达的不论大到古今中外,小到生活起居都必须体现作者对表达事物的关怀,也就是佛家所谓的悲天悯人,圣人说文以载道,只有具备了这三种特质的文字才能称得上是作品。 先生毕生以教书为业,几十年未尝间断,同事同学学生一个又一个投身于他们自认为的伟大事业,有的成了阶下囚。有的成了要员,先生不为所动,依然故我,特立独行,观点看法始终以天下苍生为念,虽是小人物却具大情怀。正如先生在《自画相》中所说:“园丁岁月经风雨,耄耋糊涂远圣明”,我说先生清醒得很。 先生更多的是写生活气息的诗,如钓鱼诗,山水诗,感事诗等等,先生诗体裁多样,律绝词古风典小令打油都有,题材广泛,表现手法新颖,不落俗套,纵是大众题材,他也能另辟溪径,如写抗战的:“僻敌西迁沦建业,挥师东进渡黄河”,通常遭人诟病人老干体、格律溜、口号诗在集子中是找不到的。 先生的诗是不是我们关起门来自吹自擂呢?不是的,我将杨老师的作品在中华诗词网上一发,好评如潮,他们认为这才是诗,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良心,评价何高乃尔!我在这里不再多谈,我只想说明的是,我们要用杨老师的精神为参照,多写关心民瘼的好作品。 最后,我以《临江仙 举世滔滔名与利,书生几个糊涂?国仇悲失蒙疆图。民情《特产税》,民瘼《书记鱼》。 学问不惮询小子,道德标配鸿儒。灵山何处觅真如?萍乡失“诗史”,上栗少楷模! 说明一下,先生在《自画相》诗中说“糊涂远圣明”,本意指年纪大了,糊涂了,加上耳聋,所以时事关不上心,我看先生糊涂是假,别人糊涂才是真,举世滔滔,几个不为名利所缚?先生的爱国情怀,至死不忘,尤其是对外蒙的丢失,更是痛心疾首,每诗中,有《感事》组诗。根椐儒的标准,我认为先生是真正的儒,而世多假儒,良可叹也! 谢谢! 2005-05-11 与松石客谈格律(松系徐州丁维军) 松石客:我昨天看到渔艇对你的建议,要符合格律。 李汝启:不是她一个人一次提出,你去查一下他们的评贴,人人持些点,这些我知道,如果我顺应大家的意思,大家早就把我当成大家了。 松石客:他同样很赞扬你的诗才。 李汝启:我现在传一首昨晚手机临屏的给你看,格律在我这里差不多粉碎了。手机临屏步克非兄《范仲淹》韵并呈桑姐: 庆历文涵天地气,洞庭浪涤古今愁。 无须阴雨忧商旅,更喜明堂足远谋。 邻姐有闲我有空(空读四声,此句自我感觉良好,平仄所不计),咱们同上岳阳楼。 松石客:我的建议是你在那发的时候如果是律诗体绝句体时要做到基本合律吧。 李汝启:不,我从不为了讨好谁而生存,我做的事很有意义,历史会证明,霸王书生的东西昨天我看了一晚,有内涵,他也是格律派,但同样他也不得不破格律,有时他自己注明意好不顺律。 李汝启:霸王在试验新国风、旧体新诗在试验旧体新声,我在试验全面突破,在继承基础上的,你看我守律是在守与不守之间,对吗? 与松石客谈史观 松石客 七律·扬州十日360年祭 阁部凛然街市东,崖山孑气付腥风。 满城妇女阶前白,十万婴儿戟上红。 惶恐奴才归顺治,升平故事话乾隆。 八旗子弟今犹在,时向荧屏夸武功。 松石客:霸王书生是我的史观知己 。 李汝启:这诗我看过了,观点同你们,我的史观是朝前看。 松石客:我坚决否认满清的合法性。 李汝启:这样国史无法写,元、清,再上溯更多,你我有不有胡人血统还不知道,你还不如金庸。 松石客:写成中国的亡国史就是了。 李汝启:金庸的史观是这样变过来的,先是书剑——汉统论,射雕,八部——中华论,韦小宝——大同论。 李汝启:不,他的观点很独产特行,在台湾遭批,大陆更遭批,韦是写毛时代。 李汝启:文革 。 李汝启:文革边进行他边写。 松石客:你不是开玩笑吧? 李汝启:是真的,神龙岛主就是毛,你再看看。 李汝启:韦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 松石客:康熙是正面人物? 李汝启:对已过历史,我同意你们的看法,但对以后,必须站在更度去看,康有毛的影子。 松石客:那假如中日将来合并呢? 李汝启:我主张合。 李汝启:不是降。 松石客:那么侵略史也改吗? 李汝启:不,科学地历史地。 松石客:是的,所以我今天否认满清,与接纳满人为中国人是两个概念。 李汝启:小丁,我跟你说,你我的祖先历史是谁说不清,尽信谱不如无! 松石客:即便如此,我更注重文化,绝对认同黄帝。 李汝启:现在的文明是多民族的。 李汝启:西夏是少数民族,国灭后,大部分被灭,一部分外迁,一部分降蒙,一部分变成了汉人,因受汉文化影响,皇族姓李,就变成汉姓李了。金史一样,被灭后,一部分汉化姓王(谐完颜),一部分成了满(后金),一部分降了元。辽同理,变汉为肖。再以前的五胡乱华,再以前更复杂,现存的汉人,只能定义为亚裔,或学术界的蒙古人种,真正的血统,要靠DNA 。 松石客:从科学角度我同意您的看法,可能传统的汉族反而是少数。 李汝启:不,是混血了。 松石客:我认为传统汉族在南方的十之八。 李汝启:没有纯意义上的汉人,就象没有纯意义上的满人一样,但边远的少数民族还是有的,如云贵川的血型中的RH阳性就可以证明。 李汝启:南迁北上,以近为甚,民族大迁涉,改革开放后最烈,好事。 松石客:汉族看来主要是文化的概念。 李汝启:是! 李汝启:如果我们现在被西化了(但又很难说好坏),汉文化就将面临消灭。 松石客:不会的,哪个民族都没这个能力。 李汝启:这也许是历史必然,就象蒙满被汉化一样。 与松石客谈三不重复 松石客:黄先生(注:徐州诗词学会副会长黄新铭)主张诗要创新,三不重复。 李汝启:那三不。 松石客:不和古人重复,不和同时代人重复,不和自己以前的作品重复。 李汝启:难、难、难!!! 松石客: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但不现实,也违反了杜甫做诗无一字无出处的方法。 松石客:所以连我都不认同。 李汝启:不,他的主张正确,实际操作不了,跟他说南方小李认为,不主动不有意去重复! 松石客:我认为杜甫做诗无一字无出处的方法 仍有指导意义。 李汝启:也正确,没有矛盾 小石源诗话之十五 周末,小石源先生劳作于小石源菜地,正挑人遗于肩上,忽手机短信到,为长沙宋玉(李克非)来诗,中有“我醉花丛你种瓜”句,不愧非兄本色,遂歇担立和云:城乡周末各生涯,你醉花丛我种瓜。他年我续《随园》稿,只说非兄诗酒茶。 并告以我正在担人遗种地瓜事,未几宋诗又来:你自种地瓜,我自醉娇花。山深藏万卷,云淡日西斜。 读未毕,徐州丁维军诗弟短信来,遂告以种地事,立见丁弟诗来:双肩披落霞,五指拨长沙。忽又新诗到,心迷忘地瓜。 未卜,竟得徐州与长沙同韵,有如步韵,为一佳话,正拟回短信,家弟说,你手机上都是人遗了,为之一笑。分告两处,立得长沙数首,有云:所写平生皆粪土,除非美女更何求?城中不解田园乐,未见波峰即是秋。 另有佳句如“一旦钱多心自痒,舍花之外更何求?”真本色真人。 萍乡李汝启兄台照: 遥望南云,倍切葭思。徐州寄殷石源,聊以数语。前者杂务束手,并贱体抱恙。风露有所不殆。歉疚日来积于五中。岂可喧呼八行者。执事采歧黄之术,兼鹊佗之德。济人却疾病,功量斐然。贵籍襟连湘赣,横带五湖,万岭崇抱,南极五岭,西屏三江。风云激荡古今频仍,文武才俊宛若萁斗。近者萍浏醴起事应乎倒满革命者,大义所驱,震烁内外,彪炳千秋。彭泽田园之新气,王孟沐辉。江西诗派之肇源,朝野刮目。王荆公之雅量,司马雌雄。黄庭坚之书法,苏轼比肩。文相国捐躯取仁,丹心昭日月,与岳鄂王可谓英烈双子。其诗作若狂风激雷,势横难遏。气吞万里,志盖八方。汤显祖醉心传奇,赞杨柳而愤世俗,写艳情而出新境。贤达难绘纸墨也。 弟本丰沛草芥,目难识丁者,幸识阁下于网中,推心置腹,常彻夜谈烛。有若西窗,执事学通古今,论诗道常醒同目,并提携与鄙人,弟愧以无报,是故兄无点墨,和堪文章。执事必吮乡贤之泉,加之才赋。诗风纯朴,新鲜怡畅。诚如兄言,满篇风花月露,开口奁钗香玉,开口子建,动心孟君。皆伪情所致。弟虽愚昧驽钝,愿驱驰左右,望执事勿嫌为荷。设如闲暇有隙,望兄驾临小地,弟亦备来日登华堂以学道。 如蒙不弃,乞赐箴言,临渚修此,不尽欲言。暑气迫人,珍重千万! 老伯父老伯母处,代问安,敬以高寿!嫂夫人贤侄不一。 另附拙诗,静候雅正:书赠萍乡李汝启吟兄 春树暮云醉,细听流水音。 鱼翔千里远,情达五湖深。 彭泽厌车马,文山垂古今。 风骚多少韵,分付后来吟。 应物制巧,随变生趣 ——读《黄新铭诗词曲联精品录》有感(徐州丁维军) 黄 新铭先生是古典诗词大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日本汉诗研究专家。我慕名已久,但一直苦与无缘拜见,直到二00五年元月七日,在郭宝光先生的引领下,才走入先生的书斋,承蒙先生不弃,将我收归程门,并以《黄新铭诗词曲联精品录》相赠。我爱不释手地将其读了几遍,感慨万千,但囿于寡漏,我仅谈一下对先生绝律的一丝心得:形式完美,内容丰富。黄先生精于格律,很少使用坳救诗句,用韵规范,既承载传统,又照顾变化对仗工整,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先生应用规则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格律形式大大压缩了表现空间,黄先生却艺术地绘制了广阔的生活画卷。绝句中有童年的真挚趣事,有淮海战役的犹新记忆,有过太行山的飞驰瞬间,现在的鱼舟田园之乐…..律诗中有对文革的切肤反思,有故地重游的沧桑之感,有学者研几的尺素之通,还有亲朋欢聚的陶醉之情,等待不一而就。 文质相洽,雅俗共赏。孔子说:“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雅俗一定要看时空环境。黄先生既不写庸俗之作,亦不滥堆冷僻之典,巧妙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例如“黄河空洒轩辕泪,铜雀犹问葺豆诗”,“葺豆”一典写出了同室操戈的悲剧,遣辞精练,耐人寻味。黄先生也有“俗诗”,例如“远村父老来相问,四化何时到俺家”,这里使用了口语,特别亲切,因为面对的是老百姓,说出了大家渴望致富的心坎话。由此可见黄先生在驾驭“雅俗”上功力深厚。 掷地有声,神韵别致。黄先生的诗作即有杜工部忧劳沉郁之雄健,又兼王渔洋自然兴歇之神韵,例如文革时,家国魂销,作者面对四壁,发出了“幽室封门岂锢我,强权画地尽成池”的震耳之响。一个“画”字将文革期间无中生有,扑风捉影的行经刻画得淋漓尽致。它反映了作者坚强的毅力和无情的嘲怒,可谓铿锵有力,力透纸背。黄先生还善于借景喧情,例如在“满城梅雨送春去,一纸难题留自猜”中,作者给梅雨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将雨中生病孤独的心情写得凄凉动人。该句与《红楼梦》中“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回味无穷。 以上仅管中之蠡测,是难窥全貌的。末了,我想借刘勰评价陈思文章之语,总结一下我的读后感:观其体瞻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制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节应急.(刘勰的《文心雕龙》) 读徐州黄新铭先生《更阑集》 2005年6月2日得徐州丁维军诗弟寄来徐州诗词协会黄新铭会长的《更阑集》,于是连夜展卷,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掩卷之余感慨颇多,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好一个新字了得。 我论诗论文惯用八字方针,意达音悦味永文新,先说意达,黄先生的作品没有一首诗是让人看不懂的假唐宋,虽不是明白如话,但他要表达的意思已明白无误地传达给了读者,他这种明白不是直白,而是艺术的、高度凝练的,不然短短二十个字,要说清印石、印林、印艺?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要说清五十多年来对樱桃沟的感受? 再说音悦,先生每一篇作品无一不是很美,这种美是传统诗词特有的音律之美,读上来无不朗朗上口,无不抑扬顿挫,他这种音韵美来自对格律的把握,他这种把握不是死抱格律,而是灵活的运用。 前人关于诗味的说法很多,有的还玄,但我们认为一首好诗必须一读之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能记住其中的佳处,我们试读《赠印坛艺友》:“昌化晶莹石,龙腾方寸中。丹砂心上血,一染艺林红。”只一“染”字境界全出,同王国维举“红杏枝头春意闹”说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味永必情真,《挽孙谦诗友》“一自南窗暮雨成,纷纷都向心头滴”。《十年追忆》很真,很传神也很有味,可以读之再读之三。诸如“幽室封闭岂锢我,强权画地尽成池。黄河定洒轩辕泪,铜雀犹闻萁豆诗”“血书誓死终成鬼,铁槛逃生幸有诗”“龙亭未辨潘杨水”“开言未改并州韵,一笑犹昭学士身”“旋转乾坤原有韵,飘摇风雨本无船”令人反复颂读,余味无穷。 当网上诸人犹在哓哓争辨于唐诗宋味,原汁原味,诗家语的时候,当我还在洋洋得意于“的”字入诗的时候(《临江仙.QQ上赠人》),年过七十的黄新铭先生早就用“远村父老来相问,四化何时到俺庄?”等纯口语入诗了。“不必劳神翻日历,昨天上月去年时”(《七绝.诗缘》)“银杏纳娇妻”(《五律.游山东峄城青檀寺》)“盛况播重楼”(《五律.重阳黄昏邀出席户部千人宴登戏马台远眺》),连盛况转播等新闻用语都上了。“卖主心中钱是宝,卯卯丁丁,赚个黎明巧。买主心中当拣好,归来时把春光炒”连现代诗的意象手法都借了来。 黄先生在创作上提出三不重复(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我),他也是一直这样去追求和努力的,并取得了很大成功。虽然,这三不重复不一定完全正确,实际上可能做不到,但我们可以不主动去重复,这点,黄先生完全做到了。他没有一篇作品是模仿古人的,没有一篇作品是象他人的,他有自己的风格,但没有一篇作品是雷同的。 人无完人,黄先生诗词是不是没有可商量处呢,这也不对,首先表现在体裁方面,先生只有律体,没有歌行体等,也许先生没有入选那一类作品。另,先生描写的对象,多为自己的感受,对反应当下深刻纷复的社会变革却着墨不多。 但这些小问题都不妨碍黄先生作为一个真正诗人的艺术成就! 与徐州丁维军谈格律改革 丁:刚才我同黄崇先生(木墨山人)通话,他非常赞同你的看法,主张变革,反对复古,其实我以前写过几篇新韵的,人家看了都嘲笑,我决定不写新韵了。 李:我的改革主张以及改革实践,在网上网下都受到强烈的批判,但我行我素,有几个坛子就承认了,不再说什么,如雅风杏坛,他们就不再讨论格律问题,如中华诗词网的登堂入室版他们也知道我是改革派,只是我的作品不给精就是了。 丁:如何改? 李:1、新声新韵,甚到音近的邻韵通押,词韵入诗视为正常;2、落实一三五不论,对孤平,拗救,三平尾(三仄尾)视为合格;3、对折腰格(绝句的二三不粘,律诗的四五不为粘)视为正格;4、律诗的两联对仗可以允许他对任何两联,对一联也可以。 丁:格律体你可能是第一个大量突破孤平的,我不是反对你,而是和你讨论突破孤平是与否!这些其实李太白、黄山谷都做了,结果可想而知,他们都不敢突破孤平,没有必要,因为有各种古体在。古体文学式样几乎不可能再挖了。 李:从两个方面回答,先说孤平,古人对孤平是千万不能破的,为什么?因为诗是用来吟咏的,如用了孤平,音律受到破坏,吟不出来,当然是大忌,所以古人孤平的例子几乎没有。但现代这个功能基本上消失了,这个规矩存在就没有了前题和意义!再说其他方面,其实这些在严谨格律形成以前就被视为正格,所以提这些仅仅是逆向思考,还不是革命,用现代话说叫解构。结晶和溶解是一个相反过程。其实豪放和婉约只是词风的两极,而不是词的正途,如黄庭坚、晏殊、姜白石,就很难说他们是婉约还是豪放。我认为该表现雄烈时必豪,表现缠绵的必婉约!大江东去和明月夜短松岗,同是苏东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