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一五)

 江山携手 2016-05-05

一二、裁剪

 

修改对一首诗来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剪裁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称体为美,过长过短都不行,所以修改文章不要舍不得删,不合主题,芜枝蔓叶坚决汰除。陆机说“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意思是说,如果与主题不合,再好再舍不得也在必删之列。取舍增删,如匠之就绳墨,否则“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要做到:“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如果是“字删而意阙,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者而意重,则芜秽而非赡。”这几点就对如何敷如何删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删要做到不多一字,不少一字,难!难!难!如孔圣之春秋,司马之史记。如宋玉之赋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侬纤得度,恰到好处。“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就是说修改的不易。

上文说的炼字炼句其实就是修改的过程,只不过炼字炼句着眼于一字一句,这里所谓的裁剪着眼于全篇。

有人说,好诗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我信。有的时候,我们对一首诗中的某一个字或某一个词或者某一句不满意,然后改掉这一句,改后很好了,但发现上下句不相协调,就逼着你不得不动其他句子,以致于一首诗几乎全部都与原来的全异,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有过。有时,一首诗不满意,我们可以先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看,也许会忽然有悟,找到修改的办法。有时,写好了一首诗,不是很满意,于是用大字抄好,张挂于醒眼处,自己反复朗诵,也能找到修改的灵感。这是一些很个人的做法,与大家共享。初稿一次不成,二次、三次直到满意为止,这就是所谓“诗不厌改”。

“始踯躅于燥吻,终流记于濡瀚”(陆机)意思是说,开头还显得出语不畅,有些干瘪,经过反复修改以后,终天达到畅快淋漓,文采斐然。如婷婷之树,干枝通达,层次井然,递进清楚。读到得意处,自己也免不了会心一笑。这样就达到了修改的目的。

修改一定要舍得割爱,如果与主旨不符的或与道义相悖的,自己再喜欢也一定要删去。要做到“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