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子文化|曾子思想之孝道思想

 徒留清安 2016-05-05


曾子的思想,主要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但在许多方面又有所发展。其主体部分是孝道和修身,在政治上、哲学上、教育上也有所发展,是儒家思想宝库中的重要部分。

曾子著述、言论

曾子的著述比较多,是孔子三千弟子中著述最多的一个。他名下的著述主要有《曾子》《大学》《孝经》三种(关于一些古籍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此为常见的说法),还有后世记录的“曾子书”。据考证《论语》也是曾子及其弟子所编纂。

《孝经》是曾子孝道发展到最高阶段,即孝治阶段的产物。正像明末学者吕维祺在《孝经或问》中所说:“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孝经》在儒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学者将其称作儒家六经的总汇,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成为古代启蒙教育必读书目之一。从汉代到民国,有关《孝经》的研究著作多达四百余种,其影响可见一斑。

关于《孝经》的作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现在一般学者普遍认为,《孝经》一书乃曾子弟子或是再传弟子记录、整理孔子对曾子讲述孝道言论的著作,成书当不晚于战国时期,其间又经过这一学派传人的不断加工。

《孝经》有今文《孝经》、古文《孝经》、《孝经刊误》三个版本。现今流传最广的,是由唐玄宗作注、宋朝学者邢昺受诏作疏的《孝经正义》。


孝道思想


孔子是重视孝道的,对孝作了比较多的论述。但孔子的重视孝道,是把它纳入到“仁”的范围内,作为做人的准则之一。而曾子则从孝是“仁之本”推衍开去,把孝作为做人的基本法则,创建了自己“孝”理论。

孝道的逻辑起点

孔子及其以前孝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上,把孝局限在家庭的范围之内。这是氏族宗法制下,人作为家庭、家族的人的孝逻辑起点。但是,氏族宗法制瓦解之后,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人,单靠“亲情回报”的逻辑起点就远远不能说明问题了,于是曾子提出了“身为亲之遗体”的逻辑起点。

曾子说:“身者,亲之遗体也。”(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也就是说,身体是父母给予的,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这就确定了子女对于父母的从属地位、一体地位。子女的一切行为都要从属于父母。这一逻辑起点,使孝伦理具有了以下特征:

天然性。人为“阴阳之精”,(见《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又是父母所生。父母生育子女如同天地阴阳化育万物一样,是自然规律;象万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样,子女也是父母的一部分;象万物要回报自然界一样,子女也要回报父母。因而孝是天然本性,不孝就违反自然常理。

社会性。既然子女的身体是父母的遗体,那么子女的一切行为,包括在社会上的行为,都与父母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在“行父母之遗体”。

根本性。既然子女是父母的遗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最密切、最直接的关系,因而他们之间的伦理也是最根本的伦理。因此,“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终生性。“亲之遗体”伴随人的终生,因而行孝也应是生命的始终。曾子说:“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见《礼记·内则》)怎样才算行孝终生呢?曾子说:“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孝道的基本内容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就点出了行孝的四个方面:守身、事亲、事君、立身。

守身。守身就是要保全身体。为什么要保全身体呢?曾子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行动上,“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庳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见《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在言语上,“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同上)。在处人处事上,“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孝经·纪孝行章》)

事亲。事亲就是服事奉养敬爱父母。要顺应父母。“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见《吕氏春秋·孝行》)要取悦父母。“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见《礼记·内则》)要尊敬父母。“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见《孝经·纪孝行章》)要劝谏父母。“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见《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要思念父母。“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不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见《孝经·丧亲章》)要继承父母的意志。“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见《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事君。事君就是效忠国家、以孝治国。在曾子看来,事父与事君、治家与治国是相通的。他说:“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使子犹使臣也,使弟犹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从政者矣。赐与其宫室,亦犹庆赏于国也;忿怒其臣妾,亦犹用刑罚于万民也。”(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作为孝子就要移孝为忠,移治家为治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见《孝经·广扬名章》)“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见《孝经·事君章》)曾子认为孝道可以改变民风,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见《论语·学习》)用孝道感化民众,使民风淳厚,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

立身。立身就是成就自身,建功立业,成名成家。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君子之所谓孝者,国人皆称愿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同上)因此,“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才是“孝之终也。”(见《孝经·开宗明义章》)怎样立身行孝呢?曾子说:“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孝经》中又分别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作了相应的规定。曾子还把孝道扩展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说:“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孝道的基本要求

孝要发自内心并合乎礼的规定。曾子说:“忠者,其孝之本与。”(见《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在他看来,礼还有孝的规定性,“夫礼,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因此,“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见《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同上)

孝事父母要及时。曾子说:“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复者而先施焉。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见《大戴礼记·曾子疾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也。”(见《韩诗外传》卷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