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因探究而美妙 探究因生成而美丽

 教育繁星 2016-05-05

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去的语文阅读教 学往往注重从作品的写作背景出发,联系作者的思想倾向,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手法。或者以考试为标准将文学作品变成一 道道问答题,引导学生冥思苦想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 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也与时代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 中提出了基础教育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堂因探究而美妙 探究因生成而美丽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探究式阅读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而所谓探究式阅读,其本质就是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的语文 阅读活动和过程。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积极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提升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在探究式阅读中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本文对探究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和调控策略提出一些浅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提高探究课的课堂教学质量作点贡献。

一、过程方法是探究的扎根土壤

探究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型,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探究课应该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之中扎根的探究课才能成长、结果。例如阅读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一文时,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抓住小英雄雨来成长过程中一些细节描写的关键句子进行探究,让学生想,让学生谈。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因为年龄小,面对雪亮的刺刀,敌人以为雨来害怕,不顾一切朝后院跑去,实际上,雨来是为了把敌人引开,保护交通员。再如“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鲜血滴在“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几行字上,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句子未加任何雕琢,意思却含蓄深刻。这句话既写了当时的场景,又将鲜血和爱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会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

这堂课笔者观摩了十多节,发现不同教师对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有较大的差异。有的教师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探究小英雄雨来的思想变化的过程上,通过对文本的多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走上小英雄雨来成长的思路,以处理雨来称之为“小英雄”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道理。接着设计了探究人物特点、探究景物描写特点,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探究分析中掀起了高潮,学生在动脑、动手中用眼、用耳感受到语言描写方法多样性和阅读体验的形象性带来的乐趣。有的教师则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课文主题上,他们用段落划分,分段分析等方法,然后设计不少情景性习题,如填空练习、一言心得,给雨来画像等,课堂教学在这里出现高潮,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笔者比较欣赏前者的教学设计。尽管前者在课堂上很少能够运用分段、填空等语文知识问题,但是课堂教学突出了思路的形成过程,突出了探究方法的设计过程,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十分有利的。仅从这两堂课来比较,也许是后者更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从长远的教学效果来说,掌握探究的思路与方法比掌握探究的结果要重要得多。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了“我是中国人,我爱锱的祖国”的道理,这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这就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二、阅读意识是探究的动力能源

由于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和探究结果的复杂性,探究课应该有清晰的思路和灵活的策略,教师适时地为探究活动设计合理的台阶,学生的探究活动就具备了可操作性。学生温故知新,教师因势利导,师生的思维活动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有拓展,师生的思维方式就因此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何迅速读懂一片文章?如何正确地筛选整合信息?如何合理地组织答案?结合教学实践,我以为有几种意识是必备的,并且应当大力强化的。

1、整体意识。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而现在的考试也越来越侧重对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察。整体意识就是从大处着眼,通盘考虑,将文章诸多相关信息整合起来,从总体上对文章的结构思路和主旨有一个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文章,至少应该从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和主旨两个方面入手。比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纵式思路“春夏秋冬”的思路,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所描绘的春夏秋冬意境和情景,这样写景,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前后呼应,可以启迪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美,大自然的春光美、生活中的情趣美。再如本文《颐和园》一文脉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时可以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探究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必须牢牢树立整体意识,从作者整体思路的特点切入探究,用整体思路来统帅字、此、句、篇,指导听、说、读、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也有利于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文体意识。不同体裁样式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就“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来看,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方式、结构方式、形象类型和表现手段。我们不能用读诗歌的方式来读小说,用把握散文的方式来把握剧本……因此,对诗歌的探究应以感受情感意境为主,对小说的把握应从人物入手,而对于剧本的欣赏则需要从矛盾冲突入手。例如,阅读纳兰性德诗《长相思》,可从诗中六个意象(山、水、灯、风、雪、聒)入手,去触摸诗歌内在的情感意蕴: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从文体特点入手,是与文本有效对话的基本途径,也是与文本对话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

3、语境意识。语境决定了哪些词语、句子、语段是关键的,哪些是次要的。要求学生要探究解读文本,把握文中提供的语境。语境分析法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鉴别和评价,它是理解或赏析文本的根本。譬如,理解《匆匆》文中“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闪过了。”文章可谓啰嗦至极。若从此切入探究: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在此废话连篇地描述一些生活琐事?引导学生联系叙事语境稍加思索探究,即可恍然大悟:这啰里啰嗦的描述,看似是在写时间在一些小事中的流逝,但细想生活就是由一个个小事组成的,时间也是一点一点的流去,文章其实是在让我们懂得珍惜时间,时间就像一名特殊的清洁工,一分一秒公平的扫除着人们的生命,决不多扫,也不会少扫,只有珍惜时间,懂得时光易逝,才不会荒废时间,要让它充实。还有“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在这里作者表面上是在后悔自己过去不珍惜时间,没有更好利用它,只是“匆匆”地跟着它,或默默地“徘徊”,实际上是作者是想让我们更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最大限度利用它。从而引导学生从此处起步即可走进作者笔下“匆匆”的思想深处和文本独特的艺术境界。

课堂因探究而美妙 探究因生成而美丽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三、紧扣文眼是探究的点睛之术

 “文眼”是诗文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观察的出发点、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升华点、思想的闪光点、主题的凝聚点。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韵的律动,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凝聚着作品文意之精华。它不仅是文章内容的总括,而且是文章总旨的凝缩。其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的丰富信息,因此,从文章的题目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由此入手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鱼游到了纸上》,我们从题目中“游”入手与文本展开对话:鱼本来在哪里游?鱼儿为什么会游到纸上?“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有什么关系?再如《丰碑》《再见了亲人》《钓鱼的启示》等等课文的题目,就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我们在教学中若能准确地抓住题目中题眼的特点,如 “丰碑”、“亲人”“启示”等词语,引导学生推敲品味其间的意义和含义,就不失为最佳的对话时机。题目是作品灵魂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往往可以直达作者的心灵。通过对题目的审视可以和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匠心。

2、重点字词,是文章的关键之所在。在教学中充分依据这些重点字词,积极对话,使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随文潜入心”,就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就可以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来展开对话,如写长廊的部分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写佛香阁时,“耸立”一词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又可以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黄、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够领略到万寿山景观的壮丽。又如,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还用一个“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

3、课文中有一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句子是文章的重点。我们从这些重点句子入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感悟文章,快速地探究文章的主旨,达到优化对话之目的。有的文章在开头用了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我们常称之为总起句。这是我们对话切入的最佳点。如《桂林山水》一文的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教学时我们可以从这一总起句切入进行对话:“甲”是什么意思?“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桂林这个地方有什么景物“甲天下”?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猜出课文中重点要描述的是什么内容?这样的对话,可以较快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把我文章的主旨。

以上所述,只要教师能紧扣文眼,在教材之间(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找到契合点,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再辅以精当的练习,定能起到举一反三、以一计十的良好效果,现代文阅读教学将不再尴尬。

四、动态生成是探究的丰硕成果

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学生主动学习而预备充分的空问,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就是要既有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有高度的灵活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我们每个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沿着全面发展的轨迹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在课堂探究中,我总是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随时质疑,保留看法,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个性尽情展现。答案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才是精彩的。譬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有一个关键词“纹丝不动”。我预设了三个问题:①“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②邱少云真的是“纹丝不动”吗?你是否能从“不动”中探究中“动”来呢?③对于“纹丝不动”的描述,你还有什么疑惑吗?这其中,第二、第三个问题都属于弹性预设。我在指导学生理解“纹丝不动”词语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悟邱少云“纹丝不动”中所蕴含的“动”来:同学们,邱少云此时此刻,身体是纹丝不动的,请您想一想,邱少云的什么在动呢?学生思考片刻,很快说出邱少云的牙在动,眼在动,手在动,脑在动……我又进一步引导:请您说一说邱少云是怎样动的?这一悟的环节,引导学生由正面悟到反面,由纹丝不动悟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动。这样的悟,让学生从邱少云的“动”中创造性地理解他的“纹丝不动”,从有字读出无字,从而读出无字的书来。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捕捉相关的信息,然后加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这样的感悟教学细节,充满了感性,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感受、想像、情感,使学生在感性化的学习中领悟课文,完善人格,关注生命方式,得到和谐发展。最后,我引导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调皮的张辉同学率先发问:“老师,燃烧弹燃烧之后,火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没有烧‘我’和其他战士呢?”我惊呆了,这可是我教了好几遍这篇课文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大家都用期待的目光盯着我。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由哀地赞叹道:“张辉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连老师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有水平、太不简单了!”全班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我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教室里气氛热烈,最后大家比较一致地认可岳鹿思考的结论。他说:可能邱少云趴在下风处,我们趴在上风处,火往下风处烧,所以没有烧到我们。接着,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独到的问题,如:“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九小节写了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邱少云牺牲的呢?”有的提出:“从插图看,邱少云身上带了子弹、手榴弹,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而这些弹药怎么没有爆炸呢?”还有的同学说:“我们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那烈火烧邱少云身体,那种棉布焦味,敌人能闻不到吗?”多妙的发现啊!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课堂上有很多更精彩的思想方法生成,教师如果用“这个想法不错,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讨论”把课堂教学重新拉上利用轨迹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话题,那么这堂课的“精彩一刻”就会白白浪费,把这一问题提交全体同学讨论,就为这位学生的智慧感应全班同学创造了条件。动态生成才是探究的丰硕成果,课堂因此而更加美丽。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的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应该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的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应该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的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随时准备修正、调整、变化自己的预设是新课程对当代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具备这种教学素养的教师就能够促进生成,这样的生成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因而也是有效的生成。课堂因探究而美妙,探究因生成而美丽。【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