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化肥行业充满了变数与挑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试图规范和调整化肥行业的经营环境。一般来说,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作为完善市场经济的一种必要补充手段无可厚非,但今年的政策之密集、调控之力度、影响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看不见硝烟,但可以预见的是,化肥行业的大洗牌已悄然而至。 化肥零增长,行动迅速急若刹车 化肥零增长规划是国家打响化肥行业整治的第一枪,从根源上掐断了传统化肥的发展动力。最为可怖的是,大家对新规划的争议尚未平息,规划对应的行动落地方案不期而至,速度之快也是历史少见。 应对之策:逐利是企业的本性,蛋糕就这么大,高效且具备高价值的新型肥料是企业发展转型的必然之举,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传统的配方复合肥会成为“尿素第二”,苟延残喘。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能引领产品创新的企业极少,大多数企业能做的就是紧紧跟随,这对企业抓机会和市场灵活性提出高要求。毕竟,在水溶肥破万的时候,你的企业才开始推缓控释,了不起也只能是喝喝汤而已。 当然,除了紧跟产品,或者说很多人开始反思“概念时代”的结束,你的企业仍然还有一个希望,就是农化服务。化肥零增长的最终落地是肥效利用率的提升,单纯依靠农民的觉悟是很难达到这一点的,所以需要企业、甚至国家层面去推动。土地流转改变了接受农化服务的主体,使其对科学种植更具备主观能动性,但这个过程,也将促使企业农化服务价值空间的有效形成。没有哪个企业能真正覆盖全国市场,靠产品不行,靠服务更不行。复杂的区域特征和农村的社会关系网能带给地区服务性企业巨大的生存空间。在这里不再做利润和服务谁先有的讨论,意识不到大趋势下的必然性,口舌之争没有意义。 农作物跌价,农民濒临破产 继国家取消棉花价格保护导致棉价暴跌50%之后,今年的小麦价格也由过去的1.2元过山车般掉到了0.9元,这还是面粉厂的到厂收购价,农民得到的只会更少。农作物价格的暴跌,让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降到了历史冰点。拿点国家三农补贴,外出打工挣钱成了大多数农民的选择,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大面积的土地荒芜。 应对之策:市场的构成是买方和卖方,化肥是极度失衡的买方市场,因此买方的需求波动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当然,担心没人种地有点杞人忧天,毕竟任何土地改革都需要一个过程,伴随着食品安全,城市反哺农村,农业工业化,农民职业化是未来可预见的。但作为企业,看到趋势的同时也得把握住当下的机会。伴随着农作物跌价,农民可投入资金减少,高含量、高概念性的肥料的推广必然受阻。危机时刻算经济账是小农思想固有的局限性,兜里紧张的农民虽然不会再有用50+高含量复合肥种水稻的豪气,但这也为低含量、真肥料的短暂爆发提供了一个机遇。在肥料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当农民发现低含量的复合肥也够用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你也是成功的。 上述在产品上回归,给农民减小压力的方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从长远来看,重塑整个产业生态链条才是终极解决之道。这并非好高骛远,很多合作社的新型合作模式就是这千里之行的足下第一步。统采、统种、统防、统收、统售,集中捆绑降低种植过程成本,集中销售增加谈判筹码,有的合作社甚至引入资本与期货平台,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保障社民收入;有的合作社还做产业链延伸,以出售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些都是值得化肥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在这方面,业内以模式创新著称的芭田再一次走在行业的前列,甘蔗、火龙果都已经成为芭田跨界营销、重塑产业链的明星试点工程。既然先驱在前,谁又会成为下一个跟随模仿者呢? 上游供应涨价,下游生死抉择 9月1日,争议多年的化肥增值税终于以恢复增收落下帷幕,带给企业直接的影响就是每吨成本上涨40-50元。当然,这只是众多涨价风波中的一环而已。早在年初,铁路针对化肥的运价已经进行了上调。相比2006年的每吨公里0.0498元,化肥铁路运价在10年间上涨了400%,达到每吨公里0.1551元。紧跟运费的是电价,据业内人士的消息,明年电价将上浮0.1元,对于有相应配电产业的企业而言,可能上涨幅度只有0.08元,但对于部分企业上涨幅度可能超过0.2元。还有天然气,虽然不是涨价而是下跌,预计幅度在0.5元左右,对气化工的企业是利好,但对更多煤化工企业而言则是噩耗。因为当下气化尿素的成本在1200元,而煤化尿素的成本则超过1400元,天然气价格的调整几乎将煤化工尿素厂家逼上绝路,尤其是那些纯尿素厂家,没有复合肥等其他产品线的利润支撑,停工可能是最佳选择。 应对之策: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到2011年的数据,农民每亩化肥投入金额上涨额近40元,基本等同于农民在复混肥上投入的增长。数据还显示,除尿素保持平稳外,碳铵、磷肥、普钙、钾肥等大肥的投入均处于递减趋势,大肥原料化进程逐步提速,这也是化肥零增长而新型肥料、生物制剂、有机肥逐渐兴起的根本动力。 不转型是等死,乱转型是找死,慢转型是必死。大肥企业转型不是简单的多延伸一款产品,更多的是观念和制度上的削足适履。很多企业在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一味的强调“要适合企业”,这种执拗“定制化”的背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新事物、新思想、新模式的吸收。“要走美国路,必穿美国鞋”,这也是为何行业内标杆既不是资源丰富的湖北企业,也不是依靠能源的合成氨企业,而是真正依托市场而生的山东企业。 以上是针对大肥企业转型来说的,对于本身是复合肥的企业而言,在成本上涨、产品竞争力降低、服务又短时间跟不上的情况下,天脊在河南一省突破50万吨的奇迹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拳头总是比巴掌来的有力,蜷成一团更容易度过寒冬,利用化肥运输半径的限制,从渠道模式、产品结构、服务特色三个维度,真正意义上构建自己的根据地,稳扎稳打成就区域霸主,不失为一条蹊径。 转载本文,请标注转自武汉南方略咨询公司 您可以查找公众号:武汉南方略 武汉南方略的简介:专注于农资企业咨询与培训12年,成功服务客户超过50家,成为国内服务农资企业最多的专业企业咨询机构,咨询领域涵盖:农药、化肥、饲料、兽药、农膜、种子、农机农械、生物科学、茶叶及农副产品等。武汉南方略公众平台每天为您提供农资方面的资讯热点、焦点新闻以及农资营销理念和管理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