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咨询 | IMS:2016中国医药市场全景分析(干货,多图)

 gong111 2016-05-06


在开始说2015年中国医药市场的机遇与挑战的之前,让我们先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进口药增长同比增长低于国产药?

2. 中药的增长幅度跌到了2%,低于平均水平,是不是辅助用药的问题,还是由于三甲医院只允许中药三百个品种以下?


3. 辅助用药应该怎么看?例如胸腺五肽在肿瘤医院可用,在其他医院不可用。

4.分级诊疗、两票制到底怎么做,有企业有什么影响?

5. 县级医院的发展,县级医院全部纳入医改试点,有哪些相应的措施可以进行?


6.二保合一到底谁管,卫计委的还是人社部管,卫计委的方针是县乡捆绑销售,作为重点市场的县级市场要怎么做?


7. 医保自付标准有可能下半年出台,随之而来的机遇和问题在哪里?

8. 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物可能进入医保目录,挑战在哪里?


所有数据解读来源:中国医院药品统计报告(IMS CHPA, >=100床位)


中国医院医药市场纵览


IMS Health分析,2015年中国医药市场达到11000多亿人民币,结构上依然以处方药为主。医院作为处方药的主要销售渠道,占总销售的77%,零售药店和第三终端渠道占比分别为10%和13%。医药销售各渠道的增速在2015年均有所放缓,其中医院渠道的增速从2014年的12%降至2015年的5%,这一数字已低于零售药店(8%)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


受医院医保控费的加强、卫生部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加强推进、药占比控制、集中招标采购等核心政策的影响,大医院作为医药主要销售渠道,同比增速持续走低,已从第一季度的7.1%降至第四季度的3.4%。


2015年,中国大医院医药市场销售额达到6,453亿元,同比增长5.0%。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增速均大幅放缓。销售量仍然是市场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中成药对于本土企业的市场增长仍起到不少拉动作用,但由于其销售量的萎缩,使得其对增长的拉动相对减弱;由于医保控费的政策影响,价格对市场增长的负面影响加大。




详解医院市场


从中国医院药品市场的分类看,2015年处方药的增长率为5.1%,而非处方药(OTC)的增长率仅为1.2%;西药的增长率为5.5%,而中成药的增长率仅为2.5%。

由于合理化用药的逐步规范,中成药、抗生素、肿瘤及大输液类产品的增长大幅放缓;而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领域产品的增长相对强劲。中成药的主要治疗领域,特别是抗感染和肿瘤辅助治疗产品的市场增长放缓明显。

1、跨国企业Vs.本土企业

排名前二十的厂家中,本土企业占据了12家。辉瑞、扬子江和阿斯利康保持处于前三甲的位置。排名前二十的企业增长达到7.1%,远高于总体市场平均5.0%的增速。

从中国医院市场排名前十位的本土企业表现看,正大天晴和四环医药的增长最为强劲,2015年第四季度的MAT增长率分别为15.5%和17.8%。2015年中国医院市场销售排名前二十的产品中,本土企业的产品占据16席。销售额排名前三的产品分别是申捷、血栓通和波立维;增长最为强劲的产品分别是地佐辛,欧来宁和天晴甘美。排名前二十位的产品主要以中药,抗生素及抗肝炎病毒类药物为主。




各级城市市场增速均有所下降,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一线城市因受药品费用控制及仿制药替代的影响,2015年跨国企业在一线城市的增速仅为2.6%,而本土企业的增速达到6.8%。相反,受合理用药政策的推动,跨国企业在中小城市较本土企业则更具增长优势。




2、省市结构

7大省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安徽和福建,累计占据中国医院市场近50%份额。2015年医药新政频频出台,特别是药品采购和使用政策,对各省市的影响显而易见。

医药大省广东、浙江和四川增长乏力,安徽和重庆出现药品销售负增长。2016年各省采购项目碎片化将成为常态,药品价格下行已成定局。外资企业在一线及沿海城市依旧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而本土企业在广东、江苏、上海相对较大的省市表现出高增长并获得市场份额。



3、县域医院—潜力增长市场

2015年县域医院市场销售占中国医院市场的26%。跨国企业在县域医院2015年第四季度MAT增长率为10%,是整体市场增长的2倍,这充分显示出跨国企业在不断加大对于县域医院的战略布局,县域市场成为跨国企业新型增长点。治疗领域方面,同样受相关政策的影响,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用药在县域医院市场增长迅速,而抗生素、静脉用药市场则有所萎缩。

从省份看,排名靠前的六大省中,本土企业仍然主导县域医院市场,其中正大天晴在县域医院市场增长迅速。跨国企业在山东、河南的县域医院增长迅速,2015年第四季度的MAT增长率分别为16.9%和22.8%。



小结

  • 2015年中国医院市场所面临的挑战重重,包括医保总额控制、合理用药、省份集中采购和药占比降低等,因而市场增速已放缓到5%

  • 2015年,中国医药市场各渠道、各主要治疗领域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放缓,医院渠道和中成药最为显著,慢病等领域相对所受影响较小。

  • 在各地执行不同政策的背景下,各省医院市场状况迥异,市场格局的变动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做到应对差异化。

  • 而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于县域医院的扶持和投入,县域医院药品市场机遇凸显。 


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趋势1:招标形势越来越严峻,且对公司推广产品影响加大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招标周期间隔缩短,降价会更频繁,新药有更多进入市场的机会;第二,招标降价幅度更大,企业需要在价格和销量之间进行权衡;第三,招标价格参考全国最低中标价,一个省的降价将被其他省快速采用,最终变成全国性的降价。各省市的招标决定对整体商业有更大影响,对药企而言,全国性的价格联动将变成惯例。


随着发改委放开药品定价,招标价格成为决定医保报销价格的关键。现已观察到的三种“医保支付价”模式为三明模式,绍兴模式和重庆模式。




趋势2:随着改革深化,医院通过二次议价将压力向制药企业转移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城市数量增加,2016年已有约100家公立医院参与试点。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医保总额控制、药占比从40%降低到30%、药品零加成以及与厂家二次议价。


趋势3:质量一致性评价和新版cGMP合规要求淘汰质量欠缺产品,同时给已过专利期的跨国企业原研药带来巨大价格压力。 


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在准入、处方和接受度等方面将与跨国企业的原研药平起平坐。建立仿制药质量认证体系 ,有利于不断提高仿制药质量,提升仿制药地位。


本土企业利用国际质量认证获得准入优势,特殊质量认证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省级准入中将越来越重要。所有仿制药需要完成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保证与原研药质量相同。


随着仿制药质量的不断提高,省级市场准入优势显现,外加医保成本控制的压力,医生的处方习惯将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患者的购买倾向发生转变。


趋势4:政府采取措施推动分级诊疗系统,引导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目标是截至2017年建成基层医疗驱动、结构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县域医院内就诊率提高到90%。试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提供常见病、慢性病的治疗和配药。


迎接未来的挑战


基于目前可预见的各种挑战,IMS Health对于中国医药市场的未来几年增长预测趋于谨慎:预计2016至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将增长6.9%。




为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跨国企业首先将重新聚焦创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真正展示创新药的价值;其次,将成熟产品的市场机会最大化,比如,将产品外包给本土合作伙伴或建立合资企业,另外进一步发掘产品的基层市场机会,包括县域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零售渠道;再次,实施新的商业模式,用科学和真实世界数据驱动医生和患者的参与,用精准、互动的多渠道营销把投资回报率最大化。


本土企业又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首先,本土企业要努力赢得仿制药的招标,并聚焦生物类似物等高质量的仿制药,同时引进跨国企业的成熟产品;其次,增加对创新产品线的研发投入,包括“me too” 和 “me better” 的创新品种,以及具新靶点的产品;再次,走出中国,走向全球,出口高质量的仿制药,对外授权创新产品。


本文转载自:IMS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智选堂》均在文章结尾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并提供最新洞察和服务信息。
提供高端专业服务行业跨行交流平台,
如金融、咨询、审计等的新媒体机构,
是国内唯一定位于高端专业服务行业
我们
智选堂
微信号:confinaudla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