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新郎”与“新娘”无关

 乡下老太 2016-05-06


唐代“新郎”与“新娘”无关

 
 

  现在的“新郎”一词,专指确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在结婚仪式中的男方,又称“新郎官”,也指新婚的男子。但在唐代,“新郎官”却与结婚无关。

 

  “郎”在古代是指年轻的男子。从汉朝开始,“郎”还成了一般官员的代名词。

 

  到了唐代,六品以下官员统统称为郎,身居“郎”职的人称“君”或“郎官”。人们祝贺新科进士时,一般称为“新郎官”。因为隋唐实行科举考试后,男子中了进士,就有了做官的资格,新录取的进士往往被分配到中央官署里任校书郎等“郎”职,所以,人们把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校书郎主要负责校雠典籍,订正讹误。早在东汉时期,朝廷藏书于东观,置校书郎中。

 

  唐代顾非熊《送皇甫司录赴黔南幕》诗曰:“黔南从事客,禄利先来饶。官受外台屈,家移一舸遥。夜猿声不断,寒木叶微凋。远别因多感,新郎倍寂寥。”这里的“新郎”,指的就是皇甫司录。“司录”是官职,在唐代为京尹属官,掌府事。这位皇甫先生,可能新进官场,所以担任了一个秘书性质的官职。顾非熊写诗为其送行,是因为他工作有了变动,要去黔南担任新职。

 

  “新郎”指新婚的男子,最早见于明代。明清时,废除了校书郎,“新郎官”一词也出现了新的含义。如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今俗以新娶男称新郎……宋世词有《贺新郎》,或当起于此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