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题和切题——从满分作文说开去

 面晴空 2016-05-06

按:这是11年前为《求学》杂志所写,时值期末备考季,翻出来给苦于作文的孩子们读一读。

文中不乏可笑可恶之处,但是不做修改,因为这就是真实的经历。


审题和切题——从满分作文谈开去

史金霞

对于满分作文,人们往往都是津津乐道于它们的精巧新奇。的确,近年来高考作文中普遍采用的话题作文形式,给了广大考生尽情发挥个性、展示特长的巨大空间,高考作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让人目不暇接。但是,话题作文,毕竟还是有一个话题在前,如果只注重话题作文的“放”而忽视其“收”的话,就会流弊甚重了。所以,对于话题作文的话题分析,即审题和切题,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很多老师和学生在面对话题作文时,都可能忽视的。

1、满分作文的成功范例——一唱三叹,反复点题

抛开猎奇求新的有色眼镜,认真仔细地考量一下历年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高考满分作文,在切合题意上几乎都是无可挑剔的!而在如何切合题意上,则又都无一例外地采取了最常见的点题方式,开宗明义,反复申述,首尾呼应,颇有一唱三叹的意味。

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赤兔之死》,我们可以撷取文章中的精华部分来看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不难发现,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突出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惟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主旨紧扣“诚信”这一话题。仔细分析文中加粗部分文字,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出,作者是如何在一篇之中三致其志了!

再比如江西考生的《公则生明》,文章开篇释题:“‘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容易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然后分析话题所给的寓言材料,再以包拯断案公正无私、岳飞带兵不徇私情为例进行论证。

作者最后是如此结束全文的:“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于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是非之中,我们要坚决拒绝让感情主宰理智。

‘公则生明’这句话犹在耳边回荡,让我们摒除感情的干扰,理智公正地在世为人吧!”内容上切合题意,选材上围绕中心,反复点题,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2、少年作家的失分陷阱——文字精彩,逻辑混乱

与以上文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3年南京考生费滢滢在高考中的作文仅被判了25分。费滢滢曾在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中,以一篇《平台》打动所有的评委,最终从8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头奖。她出版过多本散文集,《平台》还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但是,面对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她的考试作文《人情与季节》却因偏离话题题旨被判为了不及格。

成都大学的王怡老师对此事件的分析很有道理,他指出:“费滢滢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篇文字精彩但偏离题意的作文?因为中国中学生,尤其是文字写得漂亮的学生几乎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性太差。从费滢滢在网上参与的讨论看,她至今也没意识到她泛泛而谈季节之上的感情冷漠与题目要求的亲疏远近的话题之间有逻辑上的重大差别。写一段漂亮的文字很多中学生都容易做到,但把一个简单道理讲得条理清楚,很多学生却往往是逻辑混乱,言不及意。”

仔细品读王怡这些话,对广大考生而言,很有必要。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学会写文章”,是学会写什么样的文章?是学会写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分析并阐述自己的感情思想和观点的文章。我认为,能够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把一个观点表达清晰,能够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把自己的思想阐释明白,这应该是每一个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高考作文的审题其实也是一种阅读理解能力的体现,是思维品质的一种再现,是我们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集中表现。

所以说,在研读高考满分作文时,客观地分析其立意的角度、题材的筛选、如何开题、怎样点题、怎么起承转合,怎么回环咏叹等具体的细节,比之于慨叹其奇思妙想,甚至自愧无法望其项背的自卑,才是最有效益的。

3、加强审题训练,抓住话题实质

针对话题作文的特点,若想迅速提高审题能力,进行话题作文的审题训练就十分必要了。进行话题作文的审题训练最好是搜集历年的高考话题作文题和比较典型的名校联考的模拟题的作文题(这些作文题多是经得起反复研究的),对每个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命题指向以及命题限制逐个地进行分析和探讨。而且,面对一个陌生的话题时,我们不妨由话题的指向有意识地去联想教材和读本上的文章。

比如2004年江苏作文“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我们可以联想到《愚溪诗序》中的柳宗元,在被贬谪永州、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之时,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体悟自然反省自身,借“愚溪”倾吐心胸磊落气质的内容,而且还可以再联想到他的《小石潭记》、《江雪》等,从而深入领会山水在重塑人的性格、洗礼人的精神、释放人的心灵上所起到的作用;我们还可以想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他们都是典型的兼具“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的人物,成熟稳健和机智灵活使他们在纷纭复杂的状况下,最终都取得了成功,由此,就可以由山水之差别联系思索到为人处世的原则与韬略、责任与智慧等上来;甚至还可以想到《我的空中楼阁》、《胡同文化》、《米洛斯的维纳斯》等文章,从而思考关于梦想、文化、审美等主题。

审题时,通过再现所接触过的文章,从而不断地搜集素材、触发灵感,这样既消除了对话题的隔膜,也深化了对话题的理解。经过这样有意识地审题训练之后,再面对一个话题时,我们就会具备这样的能力:深入思考,广泛联系,仔细推敲,抓住问题的实质,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并且从中确定与自己对口的路径,进一步开掘下去,达一己独见成一家之言。但是在立意的时候,切记不要打擦边球,不要游离于话题明确指向的边缘,那样的考场作文是凶多吉少的,在这一点上,为稳妥起见,没有十二分的把握,广大考生还是宁履平地而勿涉险境为好。

4、“点正反,深联引”,冲刺高分作文

如何准确、清晰、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在行文中做到处处切合题意?这对于我们来讲,该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点正反,深联引。”

“点”就是开篇亮明题旨和行文中反复申述。考场作文开宗明义最重要,起笔就要简明扼要地提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这一点在议论类、记叙类或抒情类的作文中概无例外,有时候还可以借助精当典雅的题记来揭示主旨。而在具体行文时,每个层次中都要有那么一两句旗帜鲜明的话来不断申述主旨(当然,有内在的逻辑层次,比如正反对比、逐层深入等,就更好了)。

“正”即在文章主体之起步,从正面来阐释自己的观点,最好结合典型的正面事例,列举评议,使自己的观点迅速站稳脚跟,但是不要太芜杂;

与之相对,“反”则是从反面来确论,也最好明确简化,点到为止,“正、反”两方面可以采取连类列举的方式,以几个排比或者对仗来行文,这样在文字上也能够形成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但是不能洋洋洒洒无止无休,因为这些还都属于开题部分,要详略得当,这是该略写的。

重点在这里——“深”与“联”。

“深”乃深化主题,如果是记叙的话,主要的情节就该开始了。如果是议论的话,那么这就是体现作者真知灼见的部分了在深化主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联系,这就是“联”。议论嘛,你就要具备联系地看问题,历史地分析问题,发展地预见问题的思维意识,一定要能够联系历史现象或者当今形势或者未来趋势,做深入的探讨、精辟的分析甚至科学的预见。若是记叙以及抒情的话,就要能够使今昔叠印,来往相形,或者烘托或者反衬,或者描绘一种令人憧憬的境界,使情感和思想的高潮在此处掀扬起来,当然少不了夹叙夹议或者包涵哲理的议论性抒情来升华点睛。

可以肯定地说,做好了“深”和“联”,满分不能确定,一类文应该没有问题了。

最后就是“总”,即总结全文,以隽永精粹的语言,再次回环全文,申明题旨,戛然而止,不蔓不枝。

关于这个经验,高考满分作文是最好的例子,前面所分析的几篇文章几乎全都具备了这些特点。这里,我们再看一篇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架起隔膜间的桥梁——语言》,以作参考。

广东今年的高考作文是以一则寓言起题,让考生就“语言对人们沟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个问题来作文的。该满分作文是记叙文,通过记叙母女间发生的一件小事,阐明了一个道理:不使用语言去沟通,两代人之间就容易出现隔膜,并产生矛盾;使用语言去沟通,这些隔膜与矛盾就会消除。

文章起笔先勾画了一个凄幽的环境:“月儿幽幽,风儿愁愁,今夜我无法入睡,倚窗而立,倾听窗外风摇芭蕉的细语,我的泪悄然滑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产生读故事的欲望。第二段立马点题,并且从正反两个角度简略回顾往事,将母女之间的隔膜对立陈述出来:“今天与母亲吵架了,我什么也没说,独自跑到海边。母亲她错了,她不该偷看我的日记。……我无法了解母亲,我只能默默享受着母亲双眸中无意间流露出来的关怀,然而这一切,我却措手不及。”接下来,作者让故事继续发展,母亲来到海边,和女儿沟通——“‘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你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生,但你却不会用语言跟我交流,’母亲继续说,‘我在无意中看你哭泣过,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无从了解你,我只能用这种做法去尽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孩子,你理解吗?’”而“我”呢?“我内疚。……。我扑进母亲的怀抱,放声大哭,聆听着母亲沉稳的心跳,觉得欣慰了许多。于是,在那一刻,我说了很多很多,……。母亲笑了,尽管那笑中还带着晶莹的泪珠,然而她却是那样令我动容,很久以来,我都没见过母亲笑得如此舒心。我感觉得到,母女之间的心贴近了。”行文至此,情感已经达到了高潮,文章主旨也十分鲜明显豁了,但是作者要继续深化主旨升华主题了:“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孩子,记住,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试着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去与别人沟通。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不会存着什么误解,彼此之间才能相互信任。’”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母女之间的语言沟通扩展到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更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内容顿时深刻起来!那么再看作者如何“总”吧:“一阵凉风拂过我的长发,我发现周围一切是那么的安谧、幽然。泪也不知什么时候干了,我的脸上浮现了舒心的笑容。从今以后,我会努力学着去与别人沟通——用自己最熟悉但却不易表达的语言。我相信自己能行!”通观全文,作者从景物描写开头,引出“滑落”的泪珠,形成了悬念;接着通过回忆,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再写景物,写自己的“笑容”,一哭一笑,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一篇考场满分作文,就这样炼成了。

《求学》2004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