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晚年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他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幼年时父亲早逝,随母住在外公家中,饱读诗书,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有着“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二十八岁开始沉历宦海,五次出仕,自辞彭泽县令结束,共一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四十一岁的陶渊明携妻归隐。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在这样的归隐生活中,陶渊明写下了大量的饮酒诗、田园诗、咏怀诗,还有散文辞赋,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陶渊明不仅在中国古代诗坛上独领风骚,在古琴的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他的很多诗文中都提及到了古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弹奏“无弦琴”的故事。 古人每以琴书诗酒佐其雅兴,抚琴弄弦,在文人学士中颇为风行。然而陶渊明却好琴而不谙音律,在家中备有“素琴”一张。此素琴是仅有其形而不没有琴弦不能发音的。
《晋书·隐逸列传》中这样记载:“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就是说:陶渊明常常独自在家“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而又自得其乐。每当朋友们携琴饮酒聚会时,他更是要取出无弦琴和着大家的琴声抚弄一番(准确地说应是“作抚弄状”),十分悠然自得。别人甚为不解,而陶渊明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正经文献记载都大同小异,就是陶渊明不会弹琴却时常在酒后摆弄琴,这就使后人对陶渊明不会弹琴这一说法深信不疑。 但在他的《与子俨等疏》中写道:“少学琴书,偶爱闲静。”而且他的诗文中也有很多是提及古琴的: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 “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答旁参军》) “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时运》) …… 以此看出,陶渊明自小习琴,并且非常擅长弹琴。 他在《拟古》之五中这样写道:“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诗中的“上弦”和“下弦”都是专业的古琴术语,而《别鹤》和《孤鸾》都是两首古琴曲的名字。由此可见,陶渊明对古琴的指法及其琴曲都是十分了解的,那么也就可以说,他是应该是很懂音律的。 所以,陶渊明应该不仅会弹琴,而且还非常擅长。 有弦无弦,只是一种表象罢了。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无论琴是否上弦出音,陶渊明已经领略了古琴的内在神韵与境界,在琴中找到了想要的乐趣与安慰。 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能以诗文抒怀,以琴酒自娱,也算是“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贫困田园生活的一种慰藉吧。
————————桐道堂古琴书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