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素食蚊子”摇蚊不吸血只“喝”植物汁液/非洲沉睡摇蚊干尸,遇水可复活

 榆杨 2016-05-06

这是“素食蚊子”摇蚊不吸血只“喝”植物汁液
8

         扬州网讯(记者 喻知非)上周一场雷阵雨过后,杨庄河边几个小区的居民发现,楼道外墙、窗户、过道出现了一片片密密麻麻的蚊子,看得直起“鸡皮疙瘩”。杀虫剂、灭蚊灯……似乎都不起作用,有人拨打时报热线求助。

  记者调查后请教专家,得知这批蚊子虽然个头大,学名叫“摇蚊”,但其实不咬人,不过有可能会引起过敏。在半个月前开始出现,本来这时差不多繁殖结束了,没想到冷空气和阵雨延长了它们的繁殖期。那么,摇蚊会不会对人造成威胁?专家对付摇蚊又有何良策?

  一脚踩下去,压死“半斤”蚊子

  【现象】

  一脚踩下去,压死“半斤”蚊子

  “我们这里突然冒出来很多蚊子!什么办法都用过了,药水喷不死,用灭蚊器它们也不怕,一来一大片,根本没办法。”孟得洪住在杨庄河旁的武庄,家紧挨着杨庄河,直抱怨这几天似乎蚊子多了很多。

  “这些蚊子不咬人,但往脖子、耳朵里钻,痒得人很不舒服,现在弄得我和家里人轻易都不敢开门开窗。”孟得洪告诉记者,“傍晚尤其多,一开灯,家里白墙上都是蚊子,黑压压得很吓人。”

  附近的几个住户提起这几天突然增多的蚊子也头疼,有的甚至称“一脚踩下去,恐怕能踩死半斤蚊子。”居民马先生在附近住了30多年,他表示以前从没有在初夏就见到这么多蚊子。但是也有熟悉情况的居民表示,这种蚊子虽然来势汹汹,但一般最多肆虐15天,就不见了。更有“懂行”的居民称,这种不怎么咬人的蚊子叫“摇蚊”。情况真是这样吗?

  摇蚊到底是啥东西?

  【揭秘】

  摇蚊到底是啥东西?

  这种爬满墙壁、让人感觉“汗毛直竖”的蚊子,真的是所谓

  的“摇蚊”吗?这么多的摇蚊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市疾控中心急传科副科长罗直智介绍,根据市民对现场情况的反映,这种“被投诉”的蚊子应当就是摇蚊。摇蚊是蚊子的一种,其幼虫生活在水中,靠水中浮游生物为食。摇蚊一般有春季和秋季2个繁殖期,其繁殖量非常大,繁殖周期5天到10天,生命期1个月到3个月,因此每年繁殖期时会出现大量摇蚊。

  “可以认为摇蚊是一种素食蚊子。”据罗直智介绍,摇蚊口器小且不延伸成吸管,跟一般吸血的蚊子不同,摇蚊以植物汁液为食,不吸人血,对人体没有多大危害。此外,摇蚊只是摄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其身体结构导致其不能像平常的蚊虫一样进行吸血并传播疾病,所以不必担心摇蚊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摇蚊多可能与环境改善有一定有关系

  “摇蚊暴发,的确与生态环境改善后的河道有关。河道整治后,水质得到改善,摇蚊的幼虫喜欢相对干净的水质,可以说,生态环境好的地方摇蚊越多,达到适合它生存的温度,就会大量繁殖。”有专家表示,几年前城区部分风景区同样出现过大量摇蚊抱团乱舞,生态环境好,所以摇蚊的数量也多。

  专家表示,摇蚊一般出现在5月前后,因为今年天气反复,前段时间气温突然变冷,才延长了它们的生命期。不过再过10天,随着天气热起来,摇蚊就会消失,它们下一次出现就该是10月份了。

  气温一转变,

  它们浩浩荡荡又杀回来了

  【灭蚊!】

  气温一转变,

  它们浩浩荡荡又杀回来了

  可就算不咬人,这密密麻麻的摇蚊实在影响心情,也影响生活。

  “本来前段时间高温蚊子少了些,这上周一降雨一凉快,摇蚊大军又浩浩荡荡地回来了。”说起此事,心细的居民发现摇蚊跟气温变动有关,反反复复能把大伙折腾得够呛。

  据专家介绍,“摇蚊的成虫受光源吸引,日落时分最为活跃,因此傍晚减少使用非必要光源可减少摇蚊的骚扰。”喷洒药水并不是没有效果,只是药水只针对成虫,喷了之后过段时间另一批摇蚊就出来了,专家建议,“要从源头上解决摇蚊问题,不妨在河内养鲤鱼,它会吃掉淤泥中的幼虫。”

  ■提醒

  摇蚊虽对人体无害,但是如此多的摇蚊毕竟给生活带来了影响。究竟如何防治摇蚊呢?对此,专家总结了下面几点方法:首先戴眼镜、口罩防摇蚊骚扰;其次组织药物消杀摇蚊,对孳生蚊蝇的地方进行全面清杀,从根本上降低蚊蝇密度;再次避开摇蚊多路段,关好纱窗以防摇蚊进入。


不要用手“拍”

12月份,北方寒风呼啸,一片萧条,室外显然已经没什么可拍的植物或者昆虫了。鱼缸里的热带鱼,花架上的盆栽都让你提不起兴趣?一定要拍“野生动物”才过瘾吗?没问题,就让我们在家拍摄“野生动物”吧!我说的可不是蟑螂,这个打算留在以后。我们今天的模特是“摇蚊”——它外表看起来和蚊子很像,也可以说它是蚊子的一种。摇蚊成虫几乎不吃东西,只是偶尔吸一些水,这和贪婪吸血的蚊子(伊蚊、库蚊最为常见)比起来简直是太可爱了。

如今,冬天在室内发现蚊子并不稀奇,这些家伙最喜欢躲在阴暗又温暖的角落休息,稍有机会就出来吸血。对于半夜经常被蚊子的嗡嗡声吵醒的人,如果发现蚊子,一定是马上用巴掌拍。当然,如果蚊子出现在别人的房间,倒是可以考虑用相机慢慢“拍”。好在我们这次要拍的是不会叮人的摇蚊,也可以放心地在自己房间里慢慢拍。

只有雄性摇蚊才有毛刷一样的触角。
刚刚羽化为成虫的摇蚊在水面晾晒翅膀。

摇蚊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鱼缸吧?冬天水温保持在28℃的热带鱼缸,就是摇蚊出生的地方。其实摇蚊幼虫是现在最常见的一种鱼虫,也叫血红虫。它们通体血红色,蠕虫状,不像孑孓(蚊子幼虫)那样能看见明显的头部和复眼。孑孓会经常游到水面呼吸,而摇蚊幼虫则一直潜伏在水底。喂鱼时,总会有些血红虫躲过鱼儿追击,沉到水底的泥沙中潜伏起来。它们以水底的有机物碎屑为食,很快就会长大化蛹,蛹会游到水面羽化,羽化通常都在晚上,所以刚好又可以躲过鱼儿的捕食。羽化后,摇蚊漂在水面上晾晒一会儿翅膀,就能起飞了。

你可能会在墙壁或天花板上发现摇蚊。但首先要判断一下究竟是蚊子还是摇蚊,然后再决定是用手掌拍还是用相机拍。常露面的大都是雄性摇蚊,它们顶着毛茸茸的触角,更重要的是它没有蚊子那针头一样的口器。墙壁和天花板显然不是拍摄的好环境,如果摇蚊能停落在绿色植物上就好了。

家里居然养出摇蚊,吓死我啦!

半个月前,给我的宝贝鱼儿买了红线虫和红虫(摇蚊),放在一起清洗消毒了。当时买的多,担心鱼儿吃不了虫虫就死了,所以想搞出一团团试验可不可以家庭养殖下下。我的水培植物缸里正好有狂多狂厚的绿藻,心想就算不繁殖,帮我解决下下绿藻也是不错的,O(∩_∩)O~
     于是我就用镊子夹取了一小团扔进水培植物缸里了,里面混了八九条红虫。那时一定是脑子发昏呢,都在网上学习过红虫是摇蚊的幼虫,居然还认为这虫子肥厚大,吃绿藻一定过瘾。刚开始两天还偶尔看一看水培缸,发现绿藻布满中有一片玻璃透亮透亮的,心里很乐,觉得自己试验很值得。后来偶就懒得观察了,因为偶正忙着观察红斑马下卵,孵卵。同步进行的是家庭自制洄水。。。。。。
     昨天白天就抓了两只大蚊子喂鱼儿了,心里还直纳闷我家夏天都没什么蚊子,这个天气怎么会有蚊子呢?!居然个头还挺大!晚上睡觉前心里突然机灵了,跑到水培植物缸观察,我的天!!还有两只小小蝌蚪在剧烈摆动呢,吓得我当时眼睛后面就有发黑的感觉。慌里慌张的找到镊子,带上橡胶手套,霍!真是及时呢!其中一只小小蝌蚪已经甩脱外皮变蚊子啦!甭管三七二十九了,直接喂鱼儿!另一只小小蝌蚪十秒钟也解决在鱼儿肚子里!我的水培植物也不敢要了,心疼啊。。。如果已经产卵在根系上,那后果。。。。。。一个字扔!
     心情慢慢平复,观察到红线虫已经被绿藻包裹,变成三小团绿藻坨坨了,使劲想甩开看看是否活着,结果甩不开,看来是绿藻太多,红线虫由猎食者沦落为被猎食。。。
     啥也不说啦,植物扔了,缸扔了,镊子扔了,橡胶手套扔了,我自己。。。。。。就先留下吧。。。。。。
     刚才网上查了摇蚊的资料,很无语。。。。。。
     粘贴和你这位朋友分享,毕竟你刚刚分享了我的试验、恐惧、担心、收获等等复杂的心情,嘿嘿。。。
     人民图片网11月22日报道 2008年11月21日,记者从武汉东湖风光村出发沿东湖南路往西,一路上到处都是蚊虫飞舞,撞在人脸上落在头发中,其中以省体育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门前的亲水平台最为严重。有人在此拍婚纱照,非常懊恼,新娘的婚纱只要一刻不摆动,上面就会有密密麻麻一层蚊子,成堆的死蚊可以用撮箕撮。

武大鸟类专家告诉记者,这种蚊子叫摇蚊,以植物汁液为食,不吸人血。生活在水中的摇蚊可能会携带细菌,市民最好不要用手去拍。眼下正是摇蚊变成成虫出水的季节,也是成虫繁殖的季节,所以数量庞大。不过,由于气温较低,成虫完成交尾后会很快死亡,预计半个月左右,东湖边的摇蚊就会大量减少,市民不必恐慌。 

荆楚在线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杨磊)昨天,本版登载《数不清的大蚊子闹东湖》。昨天,华中农业大学的昆虫专家说,这些蚊子是不叮人的摇蚊。

      昨天,记者找到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院昆虫专家杨长举教授。杨教授说,这些蚊子不是我们夏天见到的叮人的蚊子,它们是摇蚊,不吸人血,不危害人。

      杨教授说,摇蚊比较耐寒。每年除了春季,9-11月也是摇蚊的羽化高峰期(幼虫变成虫期),在温暖的南方,这个时间还可延长。摇蚊的幼虫生长在水里,就是人们常喂金鱼的红虫。

      杨教授说,摇蚊的成虫没有取食技能,不再吃什么。东湖摇蚊增多,可能与东湖内养鱼量减少有关,摇蚊的幼虫没被鱼吃掉。

     很庆幸我经历的是一场虚惊!!!很庆幸我经历的是一场虚惊!!!很庆幸我经历的是一场虚惊!!!很庆幸我经历的是一场虚惊!!!很庆幸我经历的是一场虚惊!!!很庆幸我经历的是一场虚惊!!!

这是2011年1月25日我的帖子,呵呵。我打算过完年真的养养摇蚊,也许我的鱼儿们可以吃到卫生、营养又可口的饭饭喽。到时和大家分享!



 

非洲“沉睡摇蚊”:“干尸”遇水可复活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非洲半干燥地区一种名叫“沉睡摇蚊”的蚊子,幼虫非常耐干旱。这种幼虫体内含水量降到3%时会进入休眠状态,遇水就会复活。

报道称,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沉睡摇蚊有一万七千个基因,染色体组的九个片段有大量在干燥时能发挥作用的独特基因。这些基因有的能够修复因为干燥损伤的蛋白质,有的能够防止蛋白质在干燥状态下遭到破坏。

沉睡摇蚊的幼虫“干尸”对放射线也有很强的耐力。在国际太空站的实验显示,沉睡摇蚊在太空遇水也能复活。

此前,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曾在国际空间站(ISS)进行了实验,100只干燥状态下的幼虫,基本上遇水都复活了,其中部分幼虫在2周后变成了蛹或成虫。

非洲“沉睡摇蚊”:“干尸”遇水可复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