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家沟古建筑群

 关福 2016-05-07

师家沟古建筑群(第六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

匍匐于两块相连的坡地上,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临河,避风向阳。始建于乾隆32年(公元1767年),随着师氏家族的兴盛逐步扩建,前后持续二百多年,至光绪年间( 1875年-1908年)基本建成,形成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31座院落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穿行于这座建筑群,就如同漫步在历史的风尘里。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群与山势自然衔接,交融一体,层楼叠院,鳞次栉比,洋溢着黄土高原的阳刚之气,是耕读文明的窑居典范。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山西民居特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建于村落中央的居住区,由窑洞组成高低错落、变化丰富的院落;另一部分是围绕居住区外围的公共建筑区,有祠堂、庙宇和酒坊、醋坊、染坊、油坊、当铺、药店等手工业、商业建筑。居住区和公共建筑区之间用长约1500的环道分隔,采用长100厘米、宽50厘米、厚30厘米的沙岩条石铺就,利用虚实对比、高低起伏、开敞闭合的手法,使空间显得丰富独特,既承载村落的主要交通,同时兼起商业街的作用。路面下筑有排水洞与各院相连,素有“下雨半月不湿鞋”之称。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建筑布局上具有典型的封建等级观念,装饰艺术饱浸丰富的乡风民俗。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能满足主人对外接触交住的要求,又能满足一定的隐匿性、私秘性的要求,既体现了尊卑分等、贵贱分野、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男女归位的宗法礼教,又充分显示了建筑的时代性、社会社、民族性,同时也呈现出它传统基础上的变异性、平衡性、保守性三种势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在村口,映人眼帘的首先是高大的石牌坊,四柱三门式,石狮镇守,抱鼓映衬,斗栱巍峨,为咸丰七年(1857)中秋敕儒林郎国学生员师自省夫人赵氏、张氏及儒林郎三晋夫人刘氏而立。坊额上题刻“晋锡崇封”、“龙褒凤诰”、“天章光被”、“龙章宠锡”字样,还有两副坊联:“圣德醍醐天宠渥王言纶缔国恩多,丹墀宠锡丝纶命紫诰荣膺日月光”;“袍笏殺名荣桂里簪缨品望耀金渥,芝渥焕彩云霞满兰检浮香雨露新”,充分表明这是一个深得浩荡皇恩的家族。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民居绝大部分是窑洞,主要采用以封闭对称式平面为特征的合院形式,因地制宜,以多变的形式与地形相适应。在相对平坦的基地上常建对称的合院,而在不规则的基地上则建非对称的院落;地形开阔处建方形院落,狭窄处遂建扁形院落。合院规模不一、类型丰富,但院落的基本构成要素大致相同,由正房、厢房、倒座等构成。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宅门位于院落的西南角、西向,同北方传统四合院中将宅门置于东南角、居中或向南的做法不同,体现了汾西地区民宅的特点。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院落门前以巷道相连,狭长巷道采用传统的月洞门分隔空间,院与院之间又巧妙相通,或走暗道,或出偏门,或上楼门与其它院落相互联系,形成院中有院,院上有院的格局,当地人讲 “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真可谓是“走进一家院便串全村门”,这种独特的共同防御方式在北方民居建筑中极为罕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正房多采用锢窑,也有靠崖窑,或用锢窑与靠崖窑结合的形式。三孔者居多,也有采用五孔的,外侧一般有单坡檐廊。正房的台基较高,强调其富贵和高雅。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倒座一般面宽三间,多采用双坡硬山顶,或屋面向内倾斜的单坡硬山顶。作为会客和聚会的空间,外檐装饰讲究,以显示主人的品位。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厢房在院落左右对称配置,多为锢窑形式,外墙不开窗,仅在面向院落的一面开门窗。外墙一般厚50 cm起保温隔热作用。厢房二间、三间到四间不等,主要取决于院落的规模。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成均伟望”院是利用地形的高差来组织院落的典型实例,由菜园院、工房院和主院组成。进入外宅门,首先是工房院,其地面比主院低80CM以示等级区分,也利于排水。工房院的东侧是主院的垂花门,悬有匾额“成均伟望”,门楼雕有牡丹连环图,象征着富贵无边。进入垂花门是一个阴凉狭窄的甬道,对面山墙上有砖雕的影壁,走至尽头向左拐,便是主院。甬道光线幽暗,空间狭小,由于光线、尺度的对比,更显主院宽敞明亮。主院三层,窑上建楼,楼上有楼,高低错落,非常壮观。正房是三间前建檐廊的锢窑,两侧厢房均为一层平顶锢窑,倒座为单坡向内的锢窑(现被改为平顶)。东厢房比西厢房高出20 cm符合东高西低的习俗。正房檐廊两端皆有踏道通往厢房的屋顶。中间窑洞是主人接待宾客、供奉祖先之处。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工房院东北还有一个坡道,进入二层的垂花门,二层正房是三间窑洞,窑洞前有五间檐廊,两厢单坡。三层正房也为三间窑洞,厢房亦单坡,是女眷居住的绣楼,东厢房南北各开设一窗,可以凭窗远眺。

二层和三层院子均利用了下层的窑顶,空间利用得十分巧妙和节约,独具匠心。这组院落依山而建,利用了窑洞的叠构技术和地形的特点,形成高低错落的阶梯式立体组合,空间极具震撼力。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瑞气凝”院落,依一条等高线而建,各院标高基本相同。院落入口是砖砌券门,有“瑞气凝”匾额。从入口向右转,沿着轴线向里走,经过两个院落,便见垂花门,木雕精致,非常优美。进入垂花门,经过一个狭窄的甬道,再折90度即为主院。主院规格较高,正窑二层,上下各三孔窑,厢房两层,下层为窑洞,上层为砖木结构,倒座为双坡硬山顶砖木结构。值得注意的是,二层的厢房及倒座均建在下层工房院窑顶之上,充分利用了拱券结构抗压能力强的优点。下部工房院窑洞尺度较大,拱券饱满,而上部的倒座则层高较小,六边形开窗也较小,立面比例协调,构图优美。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村中院落的装饰类型丰富,造型优美,寓意吉祥,折射出主人的抱负、追求和文学艺术品位,集中体现了村落的建筑文化内涵,是清代农耕与商业文化结合的典型代表。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匾额文化最为突出,村中现存木匾额150余处,砖刻牌匾40余处。多出自名家之手,内容丰富,或表达主人的追求、或阐述治家理念、或说明位置处所、或示意高雅清白,既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和文化的反映,又是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其中“北海风”、“南山寿”、“瑞气凝”、“东山气”等牌匾,字迹功力深厚,神韵非凡。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雕刻也非常丰富,建筑中的柱础、门砧、墀头、花墙,雀替、棂窗均精雕细刻。雕刻形式有砖雕、木雕、石雕等。尤其墀头装饰图案内容丰富,大致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文字符号类以及组合类等。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植物类图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寓意吉祥富贵,另一类反映居住者的志向和追求。前者以牡丹等花卉和瓜果类图案为代表,后者则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瓜果类图案因为多籽而寓意多子多孙,在传统的观念中多子即多福,因此无论寻常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喜好用瓜果类图案装饰自家宅院以祈求家族兴旺。用佛手、仙桃、石榴三者组合而形成的传统装饰中常见的“三多”图案即是其中典型代表。其中,仙桃是长寿的象征;佛与福、富谐音,故寓意为多福、富有,石榴多籽,寓意多子多孙。

[转载]师家沟古建筑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六百六十)

大夫第正房的墀头上部即以石榴寿桃等图案为饰,下部各雕饰莲花一朵,并以回字纹为框。“瑞雪”院内两例墀头下部各凿有梅花一朵,上部为石榴等果实,同属于“三多”范畴。“东山气”院内的的一处墀头构造与其他墀头略有不同,只有一幅较大画框.正中一朵青莲亭亭玉立于清涟之中,周边饰以竹节,外围更有花草纹样为框,朴素雅致,寓意”一直清廉”。

动物类图案中每种动物根据不同的生态属性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牛、马等家畜因为品性温顺勤勉,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因此常见于民宅建筑。鹿谐音“禄”,因此在文人官宦家中常见。仙鹤则被多用来祝福长寿。

“苞竹”院内倒座墀头,上部的两幅小画框中各有一匹奔驰的骏马,下部则是一只麒麟,墀头的下端有须弥座装饰。麒麟能为院主带来财富与福气。“东山气——北海风“院内的一处墀头,以一只小狮子为主要装饰内容,这只小狮子蹲坐地上,体态滚圆,圆眼阔口,憨态可掬,周围以竹节为框,不再做其他装饰,简洁有趣。

人物类吉祥图案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神灵,二是故事人物,三是生活场景。“成均伟望”院倒座房正面的两例墀头中,两侧的人物形似财神,一手捧元宝.一手偻胡须,身旁两座宝瓶插有如意牡丹,牡丹怒放,四周以回字纹、元宝等多种纹样作为画框。该组墀头直白地表达了主人对于财富的追求。

倒座房不仅在正面有墀头装饰,在其背面也有两例砖雕墀头。背面的墀头中,左侧下部的竹节大画框内,—人双手置于腰间,而顶部的两幅小画框内为花草浮雕,右侧下部的大画框内,—人手摇羽扇,而顶部的两幅小画框内为浮雕莲花。两侧墀头的最下端雕刻有须弥座形象。竹与莲是品质高洁的象征,同时竹还有节节高升之意,也因此为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们所喜爱,莲花则因为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成为仕途人士对自己人生的勉励。

日常生活中带有吉祥寓意的文字与符号也常被用于墀头装饰中,如“福”、“禄”、“寿”等汉字与金钱纹、万字纹等符号。如师氏祠堂倒座的墀头即以“禄”字为饰,“禄”字在20厘米见方的画框中变体为圆形,形似宝珠,下部饰有石雕梅花一朵,表达师氏族人对仕途的向往。“巩固”院内一处墀头则以”寿”字为饰,同样变为宝珠形式,以求福寿延年。“流芳”院内一处墀头正中雕凿钱币纹样,表达院主对财富的期望。

组合类的墀头装饰主要分为四种组合形式:一种是动物与器物图案组合;一种是动物与植物图案组合;一种是植物与器物图案组合;还有一种是人物与植物图案组合。

“观国光”院内两侧厢房为双坡木构,其墀头雕饰各不相同。西北侧厢房墀头下部皆为麒麟,脚蹬如意,四周有莲花纹与回字纹装饰,上部四小幅内分别为书本、竹简、卷轴以及案几等四种文房用具,反映出主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希望通过读书致仕出人头地的美好愿望。东南侧厢房的墀头下部为狮子与如意,寓意万事如意,上部四小幅内依次为马、牛、羊、鹿四种动物,这两组墀头的内容正好与师家官贾结合、耕读传家的传统相呼应。

“苞竹”院大门入口处的一对墀头与村中的其它墀头装饰略有不同,在弧形墙面上下两端各有一幅画框,上部两幅画面皆为一童子手持莲花,或坐于莲花之中,或立于荷叶之上。莲花或荷叶上坐一男孩,取义“连生贵子”,是山西民间常用的吉祥图案,表达了对多生男孩、儿孙满堂、子嗣兴旺的祈盼,同时希望子孙成龙,腾达升迁,光宗耀祖。两座墀头的下端皆为麒麟,有莲花以及草纹装饰,以求富贵。在墀头的下端又多出一幅画框,其中麒麟脚踏祥云,为院主送来富贵与吉祥。

“大夫第”倒座房为木构,双坡屋顶,两侧墀头雕刻异常精美,雕刻内容以动植物为主,并以回字纹装饰。上部的四幅小框内分别为喜上眉梢、灵猴献寿,下部的两幅大框内各有一枝牡丹亭亭玉立,取义“一直富贵”。

药铺院的两侧厢房均已毁坏,但其墀头等装饰部分尚清晰可见,两侧墀头下部的两幅大画框内均为草龙装饰,只是这对草龙不同于其他草龙的蜿蜒盘旋,而是首尾相交围合成一“回”字,别具特色.两只龙的龙身装饰略有不同,周围以饱满的竹节为框。其中一处墀头还可辨得上部图案,上部的两幅小画框内各有一枝牡丹、莲花,取义“一直富贵”、“—直清廉”。

“瑞气凝”院内正房墀头的下部正中雕饰有一只狮子,双目圆睁,体态健硕,脚下踏有如意、古钱等物件,周围饰有一圈竹节,再外以草纹为框,顶上有回字纹分隔,上部的两小幅画框内分别为桃树与荷花。整幅图案雕刻精致,财富、福禄等吉祥寓意全部包括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