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单】文化地吃优雅地品 一份勾起馋虫的中华美食书单

 巢麓 2016-05-07

启正兄命我开列一份反映中华文化的美食书单,这是一份让人乐在其中的好活儿,自当从命。


“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钱锺书语)浸淫美食文化多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翻书,其次才是真刀实枪地吃。因为我喜欢挖掘美食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确切地说,是美食后面的奇人和妙事,我觉得这才是美食的魅力所在。中国历史上的妙人很多,只可惜,关于他们与吃的故事大都散落在历代笔记史料中,没有一部专书钩稽爬梳,所以一般读者找起来未免麻烦。而结集出版的,又以菜谱居多,不够活色生香,读起来难免感觉不过瘾。


虽然菜谱大同小异,但每个人品尝的心境和体验是独特的。选择其中有代表性、有趣味的著作加以介绍,原非难事。只是“五色乱目”,近年出版的美食作品浩如烟海,难免会挂一漏万或一叶障目。所以,我的原则是不面面俱到,只选取我读过的、有特色的著作推荐;没读过的,不敢妄评,只好留待以后再去补遗。




《先秦烹饪史料选注》


先民的吟唱,一半是针对爱情,一半是针对食物,不信你翻翻《诗经》;而《楚辞》中《大招》里的丰富菜肴岂止把馋虫勾出来,更把鬼魂勾回来。《周礼》、《礼记》记录了最早的饮馔制度和饮食礼仪;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也都对食馔有着精辟见解,“食不厌精”、“治大国如烹小鲜”耳熟能详;而《吕氏春秋·本味篇》中的伊尹能“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钱锺书语),也是一绝。这薄薄一册,可以说把先秦饮馔史料一网打尽,了解美食源流者不可不看。




贾思勰《齐民要术》


顾名思义,这是北魏时代的生产生活百科全书。这本书在教农民们耕田种果、养牛造酒的同时,也在指导人们怎样做豆瓣酱、晒腊肉、制鱼鲊、作发面饼,而且,里面大多数的食物做法与现在无异。这说明它是来自于生活,又能指导人们生活的,反映了古人的智慧。




林洪《山家清供》


这是我读过的最有情趣的美食文字。林洪的文章不仅清丽好读,而且诗文、典故丰富,仿佛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在里面谈笑、饮酒,吃粥、嚼饼。林洪对苏东坡极喜爱,里面光涉及东坡的史料就有十条。循着文章的路径,可以挖掘出很多颇有风味的失传菜肴。




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


高濂信奉道家思想,故在饮馔服食之外,多重四时调摄、养生延年。他谈茶品、论泉水、喝粥糜、吃甜食,按现在的说法多为纯天然素食类,属于健康食品。不过明代著作多陈陈相因,我看里面有一款很有特色的“暗香汤”,其前后著作的记载竟大同小异,未知哪部为肇始者。




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颐养部)


李渔多才多艺,除写小说、编戏曲外,还自办出版社,同时弄个家台戏班四处演出打抽丰,可谓一时风头无两。这部著作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分,涵盖面广,堪称是当时的小资生活指南。其饮馔部不在如何操作,而在论述食物习性、分享品尝之道,一读就知是知味之人。




袁枚《随园食单》


汪曾祺曾鄙薄袁枚,以为他虽有食单,但多耳食之学。我观《随园食单》,其内容丰富斑斓前所未见,涉及面之广亦前无古人,尤其是袁枚独创的“洗刷须知”、“配搭须知”、“火候须知”、“器具须知”、“上菜须知”、“时节须知”等二十条和“戒外加油”、“戒同锅熟”、“戒停顿”、“戒走油”、“戒混浊”等十四条,非但是懂得厨艺,起码得是个行政总厨才有此经验。至于后面的菜单,基本上是扬州盐商家厨的本领,加上袁枚见多识广,自然不可小瞧。




朱彝尊《食宪鸿秘》


朱彝尊是清代诗词大家和经史大家,入直过南书房,其饮食方面肯定见过世面。其《食宪鸿秘》以江浙风味的最有特色,如“糟笋”“薰蕈”,间及京师风味的菜肴,如“覆水辣芥菜”“蒸山药”等。不过写法上太像普通菜谱,稍欠清趣。




梁实秋《雅舍谈吃》


我最早看到此书,是在1989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梁实秋散文》第四集中,当时惊为秘笈,原来还有人这么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地谈吃,原来在我们的日常吃食之外还有这么多精致菜肴值得谈论!直看得人口舌生津、食指大动,马上对比出现今饮食的粗鄙来。梁先生见闻广、文笔好,谈起吃来格外勾起故国之思,旧京的种种名吃一下子涌上心头、写在笔头,直可下酒。




周作人《知堂谈吃》


谈吃,贯穿在知堂一生的文章中,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谈吃;在生活最低谷的时候,亦谈吃。吃,是慰藉,是故乡风俗,也是儿时记忆。知堂这类文字,每篇往往就五六百字,却胜过千言万语。




汪曾祺编《知味集》


新时期作家谈吃,肇始于汪曾祺所编的《知味集》,“八方菜系,四方小吃,生猛海鲜,新摘园蔬,暨酸豆汁、臭千张,皆可一谈”,他遍邀各方作家大谈吃喝经,以及吃喝里面的人生际遇,让我读得津津有味。


以上这三本书几乎同时出现,同时激发了我们的味蕾,宽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回到饮食、回到本源,从一饮一啄中发现人生居然如此美好。




汪曾祺《四方食事》


汪曾祺先生谈饮食的文章共有几十篇,现在被选编成十几种谈吃的版本,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当代中国谈吃的文章,无法绕开汪老。汪老走南闯北,文章有典故有亲历,文风细腻、冲淡,虽寻常小吃,在他笔下也别有一番滋味。




赵珩《老饕漫笔》


赵先生自称“老饕”,盖因其家是京城世家,见识广博,此书副题是“近五十年饮馔摭忆”,只有老资格才写得出。读完此书的第一印象是“吃得广”,赵先生竟能发现江南最好吃的蟹黄汤包不在苏州,而在江苏靖江市教育局职工食堂,此亦为一绝也。




逯耀东《肚大能容》


逯先生的本行是研究历史,在大学里还开了“中国饮食史”、“饮食与文化”课程。为探访美食佳肴,竟有数十次大陆之行,尤对苏州情有独钟。故国神游,他常感慨美食的衰落。




唐鲁孙《天下味》


唐鲁孙是满族的老北京人,他自称“馋人”,他那十一本谈饮食、谈掌故的著作无不弥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老先生肚子里掌故多,见着什么东西都能扯出一堆前朝轶事来,让人感叹“吃的就是文化”。




车辐《川菜杂谈》


车老先生人称“饮食菩萨”,曾从张大千、李劼人先生游。他在成都大小饭店从老板到跑堂都熟识,到饭店点菜从来都是可以回锅再烧的,如豆瓣鲫鱼只剩下骨头了,还能加豆腐和青菜回锅,又是满满一盘。他不但懂吃,还会做,所以他这本书拿来就能培训厨师。




唐振常《颐之时》


唐振常自称“五十年前就跟着车辐在成都觅食”,吃不起大馆子,就在小店和摊头寻找佳肴。他的文章特点是指点江山、粪土当年,批评起饭馆来不留情面,且能从日常饮食中挖掘出文化深意。


陆文夫《美食家》


虽是一部小说,但反映了姑苏美食的变迁。昔日讲究吃喝的资本家朱自冶,为了吃上朱鸿兴的头汤面,不惜早睡早起,“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在解放后因为无处可吃而变得蔫头耷脸,为满足口腹之欲不惜娶昔日政客的姨太太,那顿“孔碧霞宴”也成了灰暗光景中唯一的亮色。改革开放后,朱自冶重新吃香,能吃会吃也成了众星捧月的对象。这里面不仅有市井、有美食,更有人情世故、社会变迁,以及一个个鲜活荒诞的故事。




周绍良《馂余杂记》


周先生写饮食、记交游,钩稽出各式北京小吃的渊源与做法,能准确记出是哪家做得好、哪位师傅手艺高。书中记述的王世襄先生拿豆汁用羊尾油熬制麻豆腐,至今仍是绝唱。




林文月《饮膳札记》


林文月教授从台静农游,她爱请客,而且菜肴宴飨都要亲自操作。在别人的菜谱之上,根据自己的操作经验稍作取舍,就成了一桌丰盛的“林氏筵席”。此书所记,正是她的操作心得。




沈宏非《写食主义》


沈宏非不拘泥于掌勺过程、品咂感受,而是把美食写得风情万种、外焦里嫩。他把食物由里至外一一拆解,把文字游戏玩得活色生香,写出了弦外之音。读之,感觉不啻是写给食物的情书。




梁文道《味觉现象学》


香港饮食的风华绝代造就了梁文道的味觉。所以,梁文道谈吃的文字在大陆汇成三册,我嫌芜杂,而独爱这本香港上书局出版的《味觉现象学》。这本书与其说是饮食札记,毋宁说是一本政治、哲学、经济学甚至人类学札记,是一本换个角度谈饮食的著作。




王稼句《姑苏食话》


王稼句致力于乡邦文献久矣,这本书是他从饮食角度勾稽史料的又一贡献。他把历史上苏州的物产、时令、风味、小食、船菜等一一还原,层面宏博而条理清晰。了解过往,才知道今夕何物珍贵,也才能吃到点子上。




舒国治《台北小吃札记》


舒国治的这本书当得起“行脚文学”,全是他徒步丈量出来的。他不供房、不买车,把生活标准降至最低,每顿饭食都在各小食店前解决,独得之秘全在这本《台北小吃札记》里,可以拿来当台北美食游攻略。舒国治文字清简,直指内心,像上好的清胃之汤。




焦桐《台湾味道》


焦桐是诗人,又是台湾饮食写作的召集人,“左手诗歌,右手烹饪”。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写过一本《完全壮阳食谱》(大陆版改名《欲望厨房》),实际上是在二两食谱加三钱诗歌加半斤欲望,乱炖成一锅杂碎也。这本《台湾味道》,则是写他在吃遍台湾的经验之谈,重在推荐“古早味”,涉及的小食店都附有地址电话,亦可作台湾游攻略。




(统筹:启正;编辑:面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