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赋诗图 李贺(790—816),字长吉,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诗人。其远祖为唐高祖李渊的叔父郑王李亮,故其常自称为“陇西长吉”。虽为宗室,但到李贺父祖辈时,家世已衰微。李贺自幼聪慧,7岁已能作诗。少年时就受到大文学家韩愈的赏识,从此诗名远播,张耒《福昌怀古》称其“少年词笔动时人”。十五六岁时,其乐府诗就与先辈诗人李益齐名,并称“二李”。元和五年(810),李贺参加科举。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为此专门作《讳辨》一文,驳斥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能为人乎!”鼓励李贺应试。但李贺终不得登第。在长安做了三年奉礼郎,李贺于元和八年返乡。次年秋,前往潞州(今长治市)投奔友人张彻。张彻是韩愈的学生、侄女婿,刚刚就职于昭义节度使幕府。李贺沿途写下了《河阳歌》、《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长平箭头歌》等诗。在潞州的时期,是李贺人生中最后一个创作高峰。据后人统计,在李贺所留下的二百三十多首诗作中,《江楼曲》、《高平县东私路》、《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等三十多首是他在潞州创作的,约占一生诗作的八分之一。李贺在潞州寄食三年,无所获而归。不久,卒于家,年仅26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