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灞上垂柳哀白鹿·长安黄土还依旧

 wunianyi 2016-05-07




怀念和反思

 

历史不仅仅在庙堂之上,也在一个关中平原的叫白鹿原上一个小村子里展开。

 

历史成为几代人家族记忆的背景,

历史也因沾满了亲人的血和泪而变得湿漉漉、沉甸甸。

 

血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从来没有离去

 


4月29日,陈忠实在古城长安逝世。

 

在1993年《白鹿原》出版的那个时代,中国的书摊流行一种别样的风气:淫秽杂志书刊琳琅满目,预示着国家的精神解放已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白鹿原》的出现,也未曾摆脱这一“黄色”通病。它突破了世俗文化的枷锁,以别致犀利的风采问世。

 

其实情色是面,而涉及到那沉重的历史与思想确是它占居人们心灵和影响人们思想的内因。

 

毕竟,在那个思想启蒙乍起、性欲依然只能笑而不言的时代,《白鹿原》的贡献就是:让我们看见性,看见历史,看见革命,以命运的名义。

 



如今,陈翁已逝,也许最直接的悼念方式,便是去他的《白鹿原》里,寻找他的长安风骨。

 

没有《白鹿原》,也许你从未听说过陈忠实这个人。清癯,皱纹深刻,眉毛浓黑,他看足球、喝西凤、听秦腔、吃粘面、抽雪茄,一派老陕作风,而如今,这一切都已然成了秦川乡土的回忆。

 

那个时代的文学传奇,源于他在《白鹿原》里竭力构造的乡土世界。陈翁逝世,那层乡土气息的神秘感和魔幻写实的命运感,已是消失殆尽,遗留下来的,只有对于时代变迁的感慨。




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来;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陈忠实 《白鹿原》

 

白鹿原地处关中平原。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特殊的地貌使它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人口密集、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十分适宜农业发展,因此农耕文化发祥较早。

 

白鹿原之得名,相传曾有通体白色的神鹿出现在这里,于是被视为吉祥的风水宝地。其实,白鹿原是一片由奔腾的渭河水冲积而成的黄土地,南北宽约十公里,东西长约二十五公里,现今分属于西安的长安区、灞桥区和蓝田县。这里平均海拔约六百米,水深土厚,两边有浐河和灞河两条河流过。



农业耕种是白鹿原持续了三千多年的基本生产方式,以农耕文明为根基所形成的关中民风,淳厚、古朴。荀子云:“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其司而顺。古之民也。”《汉书·地理志》记载:“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这正是白鹿原民风的写照。

 

在小说《白鹿原》中,作家陈忠实第一次以民间的视角,回顾了从晚清到新中国初期的国家历史。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在庙堂之上,而在白鹿原上的一个小村子里展开,在村里的白、鹿两个大家族之间展开。历史成为家族记忆的背景,历史也因沾满了亲人的血和泪而变得湿漉漉、沉甸甸。

 



陈忠实的创作离不开乡土,他主张一种体验式的文学,在他,“创作实际上也不过是一种体验的展示”。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的独特呈现。更具体来说,它是“以自己的心灵和生命所体验到的人类生命的伟大和生命的龌龊,生命的痛苦和生命的欢乐,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崇高和生命的卑鄙等等难以用准确的理性来概括而只适宜于用小说来表达来展示的那种自以为是独特的感觉”。

 

这一句长话可以看作陈忠实的文学创作的精神追求,概括来说,即他认为作家应追求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的摹写,并且固执地坚持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