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奥运让人们记住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奖牌:金镶玉。而其背后的设计者却不被人们所知晓。 张铁成就是奥运会金镶玉奖牌的设计者之一。尽管普通人对其不是很了解,但在玉石圈子里却是声名远播。 张铁成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印玺制作技艺传承人 取得成就 1989年制作的玛瑙《火焰山》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一等奖。 1990年创作的玛瑙《东郭先生》获得北京市青年设计大奖赛一等奖。 1991~1996年制作的产品翡翠《观音普渡》大瓶获得首届玉雕大奖赛金奖,翡翠《八臂佛》获得一等奖。 2001年水晶《佛光普照》玛瑙《海豹》荣获西博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银奖和铜奖。 2005在北京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奖赛上,翡翠《牡丹团扇》荣获金奖、玛瑙《丰饶之角》获银奖。 2006年翡翠《二龙戏珠》在中国玉石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翡翠《十二生肖》获铜奖,白玉《数珠观音》获中国和田白玉“玉鼎杯”银奖。 2003~2008年,参与制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奥运会和残奥会奖牌。 守护传统宫廷玉雕的第三代传承人 1983年张铁成就读于北京玉器厂技校,1986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玉器厂技术科新产品开发组,跟随郭石林、王跃堂等工艺美术大师学习技术。 进入创新组的张铁成还在研究人物雕刻,同组的器皿创作给了他接触传统宫廷玉雕的机会。 “我是比较好学的人,通过这个创新组也有器皿创作的人,他们也在做东西,也有变革,他们做传统玉器的途中我就一直在看,一直在学。到传统玉雕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就是喜欢,我突然发现这个东西你不传就没人在学习,自身可能有点儿责任感,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就去学了。” 张铁成算是现在玉雕行业的壮年一代,虽是京派传承人,但都没有完全拘泥古法,都在有所变革,京派宫廷玉雕也是在不断地创新之中,张铁成认为,玉雕不能光为了造型而造型,为了雕刻而雕刻。 “创新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历史发展每一步都在创新,为什么这个造型发展到今天,从一千年前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我只是逐渐在每代匠人在理解的基础上丰富,都是在创新,不是完全变革的状态,因为本身社会没有那么大变革情况下,中国的文化脉络是沉不下去,通过这种研究历史的演变每代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在创新。” 当然,要成为大师,历程不可谓不艰辛。张铁成说玉雕工艺是“做减法”,不能增添材料,也容不得半点失误。 链瓶是玉雕大师不敢轻易触碰的造型之一。链瓶往往要求大料雕琢,且一旦出现失误,整料作废,损失巨大。 另外,链瓶的造型对作者的艺术修养要求甚高,否则整体造型难以表现恢宏的气度。 2011年张铁成创作的《吊链花篮》获中国玉(石)奖“百花奖”金奖,其作品本身就是“自然创新”的例子。 缠枝纹吊链花篮 张铁成作为第三代传承人中的佼佼者、京派玉雕艺术的传人,为担负起当代玉雕发展的重任,他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添加时代的审美,使古老的玉雕工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通过师傅的打磨,让手里的玉在精雕细刻之下,亦赋予它本身的艺术文化价值,一件好的作品更是一种玉雕精神,一种玉雕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