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继学目珠疼痛案

 清茶清清 2016-05-08
目珠痛病名首见于《赤水玄珠》卷三,指眼珠痛.目珠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其发病原因很多,医者多着眼于肝火上炎或风热上扰两个方面,采用清肝泻火,疏风清热之法。
病案举例
李某,女性,18岁,学生,2005年6月12日初诊.目珠疼痛,时轻时重4个月,加重2周.患者4个月前因学习紧张劳累后出现目珠疼痛,时轻时重,曾在各大医院治 疗(具体用药用量不详),症状未见好转,近2周疼痛加重.来诊时症见目珠疼痛,以夜间尤甚,伴有头痛,以前额,眉棱骨及两侧太阳穴疼痛为主,夜寐多梦,月经量少,色淡,饮食及二便尚可.查:舌淡苔白,脉虚弦:体温36.5℃,心率69次/min,血压90/60mmHg,面白无华,爪甲不荣,眼科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诊断:目珠痛;辨证属肝血虚 少治宜滋养肝血,缓急止痛.方用补肝散与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夏枯草15g,制香附10g,白芍30g,甘草5g,川芎10g,白芷15g,柴胡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6剂,目珠疼痛症状好转,但仍头痛,以前额,眉棱骨疼痛为主.继以上方加蔓荆子15g,再服4剂,目珠疼痛及头痛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再投4剂.随访1年未复发。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肝开窍于目”,肝藏血,眼赖肝血 濡养方能发挥视觉功能.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谓”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谓”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神视瑶函》云”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络之血也,此血非肌肉问混浊易行之血,因其轻清上升于高而难得,故谓之真”.因此,肝脏依其与目在经络和功能上的特殊联系,在目受血濡养发挥视瞻功能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患者因学习紧张而致 久视伤血,目珠失养,故痛.补肝散出自《简要济众方》,由夏枯草,香附组成,治疗目珠痛颇有良效.夏枯草味苦,辛,性凉,归肝,胆经,《本草纲目》云:”夏枯草治目珠痛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草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
也.”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三焦经,《本草纲目》谓”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由芍药,甘草组成,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缓急 止痛之效,两方共奏滋养肝血,缓急止痛之功.又佐川芎,白芷,
柴胡.川芎辛可散邪,温能通行,”气善走窜”,为血中气药,走而不守,能”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本草汇言》);白芷味辛,《本草纲目》云其”行手阳明庚金,性温气厚,行足阳明戊土;芳香上达,人手太阴肺经.肺者,庚之,戊之子也.故所主病不离三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 也,辛以散之;为阳明主药.”柴胡和解少阳,为少阳头痛之要药.综观全方,既止目之痛,又养目之源,证治符合,故获效快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