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学习路径分析

 xumanxun 2016-05-08

今天,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承办的“师心独造——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山水画教学课徒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该展邀请了全国12所高等艺术院校44名从事山水画教学的专家及一线教师参加,共展出与会代表的山水画教学课徒作品约260幅。课徒稿对初学者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古代名师、当代“明师”(明白画道之师)留下来的课徒稿呢?小编一番深思后,找出张伟平老师一篇旧文《中国画学习路径分析》,或许可以提示大家,从古至今我们为什么需要课徒稿、重视课徒稿的原因。


中国画学习路径分析

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步提高自我绘画能力的过程,其中涉及很多因素。首先便是学习路径的选择问题。当代艺术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多条不同的学习路径(对此的详细分析见我的另文《当代中国画基础学习分析》,载于《美术报》第956期)。下文仅就传统的中国画学习路径进行解读。

古人总结出中国画学习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一、略知笔墨性情;二、规矩初备;三、神、理少知;四、求变化。先师言简意赅,后学者往往摸不着头脑,这四阶段具体说来,其实是一个依理而行的完整过程,缺一不可,而先后次序也井然有序、不可更替。第一阶段主要针对中国画的结体手法(笔墨),学习如何感性的认知它们。在此期间,学习者可以参照临本或“明师”(明白画理的老师)的示范稿练习如何组构笔墨。需要注意,此时的学习不宜组构太复杂的体格,否则贪多必失。学习重点在于感应不同运笔方式形成的浓淡枯湿,及这些笔墨变化与体格的组构关系(见图1、图2)。第二阶段主要学习结体的规矩,也包含运笔运墨的方式。这是学习的重要时期,基础打得好不好全在于此。中国画(山水画)的主导学习科目是“树石法”,当学好树、石的组构规律后,再用这些画理去解读宋、元、明清的名画就会大有收获(图3,图4)。第三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升华,主要是体会、领悟画中的精妙处。那么何谓“精妙处”?当代一些理论家在解析中国画的“妙”时,往往说得玄而又玄,让读者如坠云里。王弼注《道德经》云:“妙者,微之极也”,因此,放在中国画上,“妙”即体现在画面的细微处。作为明理的中国画家,应该很明确就能识别出画面的“妙”处,因为这些“妙”最后一定会归实于笔墨之微。一句话说到底,“精妙处”指的就是笔墨精微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因此,培养自已观察名作的精微之处以及体察用笔用墨的精微之道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对经典作品的妙处能察而不能做,那是技法生疏、力不从心的问题,可通过增加学习时间、练习基本功而逐步解决。二是对其妙处不能察,那就是认识问题,认识问题只有从提高认识入手。针对此问题的学习可以从某家某派入手,首先对固定风格或固定画派进行深入体会,而后再推而广之,推移到其他的名家之作上,进行广泛研究。最后是第四阶段的求变问题,有了前三阶段的学习,最后阶段的要求变化就会有很充实的“法”、“理”依托,不至于走上邪道。这也是历代大师几乎无一例外的全都提倡从传统入手进行学习的重要原因(关于求变的阶段,由于牵涉较多方面,在这里不详谈)。


图1:张伟平课徒稿。图中展示了各种点笔之法。其中有湿笔(藏锋)大混点、散笔渴点、逆锋渴笔点、直笔顺锋等,包括不同的浓淡枯湿效果和不同的运锋方式。再由这些不同的运笔方式按介字、花型、鼠足等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组成各类笔墨体(如树体、云烟体等),从而形成了我们感知笔墨的开端。

图2:明代沈周作品(局部)。此类范本笔路清晰,体格简明,笔墨气息纯正。便于初学者感应山水画的笔墨内涵。

图3: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图4:张伟平课徒稿。这是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石法中豆瓣皴的一组示意图。该图的箭头排列秩序也即用皴笔的秩序,按这些秩序用皴也就暗合了石形的开合关系和体面关系,这就是画理。按理蕴养胸中丘壑,用笔显露胸中丘壑,就是做规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