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眉县木匠30年苦心研究复活木牛流马

 songsgt 2016-05-08
眉县木匠30年苦心研究复活木牛流马
发表时间:2016-04-28   来源:宝鸡日报

  我市眉县营头镇大理村三组村民、今年51岁的达喜全,是一个为木制机器而疯狂的人。自少年时代,他就梦想着能创造出“自己能转的木制机器”。后受到三国时期“木牛流马”的启发,决心尝试制作。30年来,他在自己梦想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坚守着。

  2016年农历二月,达喜全终于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木牛流马”,一驾用杠杆驱动的木制车。随后,他进一步改进外观,完善动力, 4月 22日,一驾完整的“木牛流马”面世。

  艰苦环境求生存巧手少年有梦想

  4月25日,记者来到达喜全家,他双手推起“木牛流马”,向记者演示起来。在推力作用下,三个轮子转动起来,转向、刹车、前进后退等非常灵活,还发出“吱吱”的声音。记者发现,“流马”中间位置是一个空间很大的箱体。“三轮车要比单轮车和双轮车构造复杂,古人常用来运送粮食,能节省人力。它主要靠重力来改变运动状态。”达喜全说,主体箱子大约能装 300斤粮食。看热闹的邻居里,有一名 20多岁的青年,听说能驮重物,他便跳了上去。达喜全再次操纵开关,木牛驮着青年在坡度约有二三十度的土路上走了起来。

  达喜全创造出“木牛流马”,花费了 30年心血。上世纪 60年代,达喜全出生在眉县营头镇大理村一个叫“四十亩地”的偏远山庄。在家里他排行老大,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父亲是一位木匠,他从小就对斧子、锯子、尺子这类木工工具很感兴趣。“现在自己做手艺活,离不开父亲那个小小的工具房和生长环境的影响。”达喜全说,他家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地方,门前是一道很深的山沟,村里人吃水都要去沟底用扁担挑,磨面粉常常要背着几十斤粮食走十几里山路。遇见阴雨天,崎岖狭窄的山路变得又光又滑,达喜全亲眼看见缠过足的母亲和村里的乡亲,双腿跪在泥泞的山路上,两手抓着路边稀疏的杂草艰难前行。环境的熏陶,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达喜全想,要想人不受累,就得造一个机器代替人力。

  达喜全从十岁起,开始跟着父亲学做木匠活儿。由于爱琢磨、肯吃苦,他的木工手艺日渐精湛。达喜全给自己和伙伴们制作木制大刀、自行车、独轮车等玩具,还给村民做拉水用的水车。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达喜全担负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盖房子、做家具、做农具……从18岁开始,达喜全一直靠木工手艺谋生,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工。用他的话来说,那些年辛苦做工,练就了手上功夫,为他后来制作“木牛流马”打下了基础。

  29岁达喜全成了家,心中却依然牵挂着要做一个“自己能转的木制机器”。达喜全把自己关在家整整三个月,可做成后发现机器根本动不了。“当时还很年轻,只想成功不想失败,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一度连盐都买不起,我妈还在那时候得了癌症。机器做好后发现失败了,那段时间我连饭都咽不下去。”说起过去艰难的日子,达喜全唏嘘不已。

  每天工作 16小时凝结心血和汗水

  弹指一挥间,2008年汶川地震,影响到了“四十亩地”居住的数十户人家,达喜全和家人不得不搬离老家,来到了营头镇大理村三组,也就是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在这个村组,有老人给他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木头马”,听说不仅能动还能运输几百斤的粮食。他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没过多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收音机前听广播,主持人正在讲《三国演义》“木牛流马”的故事,这让他欣喜不已。据了解,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和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达喜全回忆说:“故事里讲‘木牛流马’是由两个人操作,一人掌控‘马尾巴’,一人在前面拽‘牛缰绳’。因为战时需要年轻力壮的士兵上前线打仗,押送粮草大都是年老体弱的人,我当时就分析这个东西肯定很省力,和自己想创造木制动力车的心愿不谋而合。”

  达喜全当即决定尝试。作为农民,消息闭塞,家中经济条件也不宽裕,但在梦想的支撑下,他仍然坚持做试验。别人的“木牛流马”靠“牛腿”前行,而达喜全做的是轮子。他认为,“木牛流马”之所以能在崎岖的蜀道上轻松前行,木制轮子应该更容易。

  2009年开春,他做出了第一代“木牛流马”,由两个杠杆和四只轮子驱动,但是做好后却发现,只能直行不能转弯,他为此惆怅不已。无奈之下,达喜全拆掉已经成型的“木牛流马”重新制作。时隔半年,他又做出了一个杠杆和两个轮子驱动的“流马”,但这一次他却发现,杠杆的性能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操作时依然很费力。后来几年,他还尝试过仅靠一个杠杆和一只轮子行走的“流马”,可因走路时协调性不太好,经常发生侧翻,再次失败。

  为了把“木牛流马”打造成一件优秀的机器,达喜全在白天繁忙的木工活结束后,自己一边研究一边修改,可以说,“木牛流马”凝结了他所有的智慧、汗水和心血。“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6个小时左右。”妻子达奶侠说,“他经常在凌晨两三点突然爬起来,拿着斧头就开始叮叮咣咣地修整。冬天那么冷,他披件单薄的衣服就蹲在地上边琢磨边做,这么多年,为了做‘木牛流马’,老达的头发全白了。”

  复活“木牛流马”梦想终于实现

  2016年刚刚过完农历新年,门前的爆竹纸屑还没来得及清扫,达喜全坐在家中吃饭,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木牛流马”最复杂的就是其内部利用杠杆原理驱动的牵引结构,他认为,木牛和流马应该有三个轮子,“流马”腹中其实还应该有两个“木牛腿”作调整,达到“暗腿明轮”的效果。经过多次调试,4月22日,达喜全制作的第五代“木牛流马”完成,它长2.4米、宽0.7米、高1.3米,可载重150公斤。前面是一个牛头,下面有三个轮子,屁股后面的“马尾巴”是一个控制方向的连杆。

  达喜全说,这个“木牛流马”非常省力,上坡时由人掌握“马尾巴”,利用杠杆原理,用很小的力就可以推动车子行走,并且实现了单杆双驱动。也就是说,人握着“马尾巴”上下提压都可以前行,解决了杠杆回位时不能动、耗时长的问题。在走下坡路时,“马尾巴”又成了刹车控制器,通过给车轮施加作用力,使其不能行走。更神奇的是,“木牛流马”内还设置了高低速和前进后退装置。“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年轻时吃的苦,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磨炼,我无怨无悔。”达喜全动情地说。

  现实和梦想之间,距离非常遥远,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达喜全创造“木牛流马”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曲折,但是,他仍然在计划着要改进它的动力部分,让“木牛流马”更加完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