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赵堡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之比较
赵堡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有共同的渊源,从地域来说陈家沟隶属赵堡镇管辖;从传承来说,赵堡太极拳要久远(参见赵幼斌杨式太极拳一书);
从传承理念来说,赵堡太极拳可以传外姓,择其优秀者而传之,和当今的考证相符,而陈氏太极拳只在陈氏一族中传承(参看杜元化正宗太极拳一书);从太极拳的动作和名称加以比 较,两家太极拳的动作名称差异很小,赵堡太极拳108式更符合中国108星宿(36天罡,72地煞)的认知,所以87式 的陈氏太极拳是不全的改进的赵堡太极拳;从修炼赵堡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中可以看出,陈氏太极拳的金刚捣捶是赵堡太极拳的领落,陈氏太极拳的中盘动作很多有 悖拳理,它与赵堡太极拳中斜行、开合和海底针三个动作非常相似,所以陈氏太极拳应该起源于赵堡太极拳;从练法上看,赵堡太极拳动作松柔,讲究双手运化如背 丝扣,强调以柔克刚,而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和缠丝劲,弹抖劲都显得刚性,与以柔克刚的拳理有悖;从拳理上讲,赵堡太极拳有一圆,二分虚实,三直四顺、六 和八节等与易经思想和,而陈式太极拳没有这些理论支撑(见陈鑫论陈氏太极拳)。
由以上分析得出一个结论,陈氏太极拳是在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去掉一些动作,增加了一些动作,再加以改进。如:增加的有披身捶、掩手肱捶、 三换掌、退步压肘等等;改进的有白鹤亮翅、野马分鬃、斜行拗步、倒卷肱、中盘等等;去掉有鹞子翻身、扫退、回头看画、黄龙搅水等等;在练法上增加了缠丝劲、弹抖劲和爆发力掩手肱捶的练法。陈式太极拳的创新和改进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二、杨氏太极拳与陈氏、赵堡太极拳之比较
杨氏太极拳是杨露禅到陈家沟学习陈氏太极拳后创立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也算是同出一门,杨氏太极拳采用了陈氏太极拳的85式,对陈氏太极拳做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去除了陈式太极拳中所有发力的动作,去掉了弹抖劲和缠丝劲的练法,采用了王宗岳太极拳歌中捧捋挤按(太极推手)为核心的练法,同名动作也做了较大的改进和创新,让太极拳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杨氏太极拳去掉了陈氏太极拳中的金刚捣捶;
把懒扎衣和六封似闭合二为一创新成为揽雀尾,这是杨氏太极拳的核心动作;
把陈氏的白鹤亮翅改进为提手上式和白鹤亮翅;
在陈氏太极拳的斜行、前趟和赵堡太极拳中搂膝斜行和搂膝腰步的基础上创新了左右搂膝拗步;
把赵堡太极拳中的开合改为提手上式,并把琵琶式改造成手挥琵琶;
把陈式太极拳中的掩手肱捶改变为搬拦捶;
去掉陈氏太极拳中的披身捶、背折靠和青龙出水,创新出一新动作抱虎归山;
去掉了双推掌和三换掌(赵堡太极拳中也没有),所以看得出来杨氏太极拳也向赵堡太极拳学习借鉴很多;
把陈式太极拳中的退步压肘改变成了斜飞式;
去掉了陈氏太极拳的中盘,而采用了赵堡太极拳的中的斜行、开合和海底针,改编成搂膝拗步和海底针,在海底针的练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认为值得商榷);
把陈氏太极拳的闪通臂改成简单的扇通臂,而且只用了赵堡太极拳中闪通臂一势中的第一个动作;
杨式太极拳吸收借鉴了赵堡太极拳云手之后的腰部,并改为了单鞭;
杨氏太极拳在练扇通臂之后,为了转身创编了一个撇身捶的动作;
杨氏太极拳把陈式太极拳的左右擦脚改为了左右分脚;
把蹬一根改为了蹬脚;
把击地捶改为进步栽捶;
去掉了转身二起脚的跳起动作,用撇身捶来转身;
把兽头式和护心捶彻底地改造创新了左右打虎式;
把旋风脚接蹬一根改成了左蹬脚和转身右蹬脚;
去掉了小擒打、抱头推山和三换掌,用十字手和抱虎归山转身;
去掉了前招和后招;
去掉了双震脚;
杨氏太极拳的玉女穿梭有了质的变化,一是动作变化,二是练法上照顾到四方,这又是杨氏太极拳的一大创举;
去掉双摆莲,用单鞭过度;
把跌叉和铺地锦都改为下势;
去掉陈氏太极拳中结束动作的兽头式和当头炮,采用赵堡太极拳中结束动作弯弓射虎,把冲拳改为进步指裆捶;
以如封似闭和十字手作为收势。
本平台欢迎推荐和原创文章: yangtaijiquan@163.com
杨氏太极拳(ID:taichichuanchina)
杨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 由清代奇人杨福魁(露蝉,1799--1872)学得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后所创。 其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由于其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4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
希望更多的太极爱好者,一起学习交流!
长按即可添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