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我现在给大家第三个方子,是小柴胡加桔梗合麻杏石甘汤。其实方子可以分解成很多的方子,比如小柴胡加桔梗汤,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汤,小柴胡加石膏汤以及小柴胡加麻杏石甘汤,小柴胡加桔梗加麻杏石甘汤等等。我就写了第一个合方,意思就是说把这个方子作为一个基础方子,大家看到这个方子再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这方子我临床应用后疗效也非常的快,非常的简捷。这个方子我通常用于三阳合病或者少阳阳明合病,疗效快而简捷。 我们打通伤寒和温病,这段时期大部分是温病偏多些,是个人的体会。也可以合方。例如前边的方子是小柴胡合桑菊饮,效果也非常的好。我想说我们立出的方子,不是让大家完全去套方子,特别是初学者。给大家一个着手,根据今年的运气我还应该能够去结合方证。 我们用方,如果你说我们撇开运气行不行,可以的,如果你对方子非常了解直接用方就可以了。如果运气学说和方证学说完全融汇贯通起来,如同带角虎,带了角的老虎,非常厉害,有了翅膀的老虎可以飞起来。 下面我推出第四类方子就是大柴胡合升降散,主要用于少阳阳明和厥阴合并的时候出现的情况。临床确实看到这段时期小儿发热在38-40℃体温的非常多,高热持续不退,小儿有渐入厥阴之势,我们就用大柴胡汤合升降散取其截断法进行截断。今年是司天,在泉是厥阴,初之气也是厥阴,少阳之火,少阴的火,太阴的湿挟杂一块就非常复杂,迁延不愈。我们这边有个患儿,三波流感,一次都没有少,两周来了三次但是都好了。我们这些方子中,方方都有柴胡,和今年的少阳相火司天是密切的关系,不是我们故意这样去做,是不是符合当时的天时。柴胡的剂量为什么要重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当中,柴胡都是八两,我们现在后世用的非常小的剂量,是另外的一套算法,是内伤算法,不是外感算法。而且柴胡剂量大的时候它不是升的,柴胡剂量大是降的,是用它的味,不是用它的气。少量的柴胡,用其气,大剂量的柴胡用其味。那么很多老师会说升降散中的蝉衣僵蚕,会导致过敏之类的情况。其实恰恰相反,往往我们临床过敏的病人,我们用蝉衣僵蚕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并没有见到像有些老师讲的这种情况。 第五类我推荐的方子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肾着汤。肾着汤有两个,一个是张仲景老先生的干姜苓术汤,还有一个是深师肾着汤,是在这四味药的基础上加了杜仲,肉桂,牛膝,泽泻这四味药合成了八位。 我们通过上面的病例中发现,运气确实和我们当下的好多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发现不是百分之百的吻合,原因在哪里?天人地合参,不单看天还要看当地的气候环境的变化,第三个还要结合人体本身的体质状态,所以叫天人地合参。 下面是郑老师的问题:请问马老师,小四物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当归芍药散如何鉴别?答:其实这两个方子非常的接近,这两个方子都能调节人体的气分,水分,血分,是共同的特点,而且这两个方子经常可以调换着互用。不同的特点是你把这两个药方写出来后你就可以看到,很多药不同,治疗病机就不同,我的体会小四物汤偏向于气水血,以水的情况多见,兼水分和血分。而柴桂姜,当归芍药散这些方子都偏向于妇科,更年期,内分泌多见些。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当归芍药散可以和我那个方子——柴胡桂枝干姜汤深师肾着汤成为对代的形式。柴胡桂枝汤和当归芍药散与小四物汤大家可以写下来看看,小四物汤多了猪苓和地黄。我再重复一遍,柴胡桂枝汤和当归芍药散与小四物汤相差两个药,一个是地黄,一个是猪苓,它的范围更大一些。小四物汤是经方和时方相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当归芍药散是经方相合。但是它们用的法式大同小易,方子之间可以相互用的,我们看一个病的时候,不是每一味药百分之百都要对,只要对百分之六十方证相应了,就可以取效,我就是这样处理的。药证解方证,所以理法方药一脉贯通,最后相同的法最后有不同的方,是否方药对症,是对医生的考验。 李伯华老师提问:请问马老师,赵炳南老先生皮肤病的方子中,若用热药,好像也多用肉桂,相对少用附子。答:李伯华老师提出来了的问题,用热药都是用肉桂,肉桂是皮,皮肤病的皮,附子是去皮的,那作用不是直接的。肉桂是肉桂皮,有挥发作用,以皮治皮,所以用的非常地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