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研究】结 语 ■李廷华

 新浪跃春江 2016-05-08

《广艺舟双楫》辨析(三十)


结 语


■李廷华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是其政治改良,学术托古改制在书法学术方面之表现。因书法与政治毕竟距离遥远,即在文化学术中亦处边缘,于康氏全部事功学术中并不占主要分量。也正因书法之艺术属性更具独立,并不能随政治波澜破灭而消泯,故康有为书学观念在其生前身后很长时间,依然发挥重大影响。此著问世以来,膜拜崇仰者固不少,置疑发难者亦不鲜。然逐篇探究辨析之著,尚未得见。余亦对书法学术之抱兴趣者,于一世纪中华文化跌宕之风云际会,衡观南海之撰,早有辨析之念。此意平时与朋侪闲聊,与文章中点染,终觉零星为文,难入肯綮,率尔为言,终落吻唇。遂以一年之功,逐篇辨析。想南海当年以十七日之期,完此大论;今余辨析一过,即逾年周。南海当年于政治风云间偶问碑版;如今余辈不问其余惟向雕虫。南海当乾、嘉考据时代之后,义理词章重为喧腾;今又趋澹定之世,百年烟云还当撷详。或一新考据时代亦当出现也,以世相纷争未已,众说莫衷一是,问题也罢,主义也罢,“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终归不谬。辨析之余,犹将南海之书学思想在现代中华文化思想变衍中之作用状态略为言之,以为结语。

  南海所处之世,乃中华民族有国家以来数千年变局之所聚,康梁变法,为当时改造社会最激进之思想行为。以后接踵而至之革命,则迅速抛弃变法改良,南海亦由最先进之革新党一堕而成最反动之保皇派。然南海于《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及《广艺舟双楫》诸说中张扬之尽弃前规,一任新说之激进态度,则为以后百年之滥觞。在南海诸说中,《广艺舟双楫》乃漏洞最为明显者,因南海之书法修养较之其于经学、文学所下功夫更相形见绌,渠以为前有阮元、包世臣之铺垫,登高一呼,全功可奏焉。南海即以“帖学”为陈旧腐败之射鹄,追慕群起,书坛之跟风,又较它界为甚也。余英时考辨百年中华思想脉络,于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一文中尝云:“进步变成最高价值,任何人敢对‘进步’稍表迟疑都是反动、退后、落伍、保守。在这种情况下,保守的观念和进步的观念就不能保持平衡。在西方,例如英国有保守党,它并不以‘保守’为可耻。但在中国,我却未碰过人会称自己为保守党。中国人如果对旧东西有些留恋,说话时就总带几分抱歉的意思;虽然他心里不是真的抱歉,因他总觉得保守、落伍是说不出口的。只有前进、创新、革命这才是真正价值的所在。所以中国思想史上的保守跟激进,实在不成比例,更无法互相制衡。”(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7页)此种群体思想状态,亦可用心理分析加以了解。弗洛伊德在其《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一文里有云:“集体心理学所研究的个人是一个氏族的成员,一个民族的成员,一个阶层的成员,一个行业的成员,一个机构的成员,或者是作为某个特定的目标而在某个时期内组织起来的某群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集体虽然它自己容易走极端,但要使它激动起来却只能靠过度的刺激。任何人,倘若想要对一个集体施加影响,不必考虑如何使他的论证具有逻辑的力量,而只须危言耸听,只须夸张其词,只须一而再地重复同一件事。因为一个集体对构成真理或构成错误的东西不置疑问,而且又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强大,所以它一方面顺从权威,一方面又非常偏狭、不容人。”(《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83页)弗洛伊德出生于1856年,比康有为大两岁,作为一个终身的心理学医生和哲学家,他从一个一个具体病例中发现人类的精神现象。他所揭示的以“集体”为代表的极端精神现象,“文革”期间之吾辈曾经历不虚。康南海于《广艺舟双楫》中所表现之缺乏逻辑,夸张其词,也正为其以极端思维对极端受众之表布。余英时云:“中国近代一部思想史就是一个激进化的过程,最后一定要激化到最高峰,十几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就是这个变化的一个结果。”(《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第21页)“中国思想的激进化显然走得太远了,文化上的保守力量几乎丝毫没有发生制衡的作用。中国的思想主流要求我们彻底和传统决裂。因此我们对于文化传统只是一味地‘批判’而极少‘同情的了解’。甚至把传统当作一种客观对象加以冷静的研究,我们也没有真正做到。……对传统进行猛烈批判的人也常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之类的话,可惜只是门面话,不过为‘批判’找借口而已。”(同书第39页)余英时又云:“康有为提倡变法的同时,也涉及宗教的改变,譬如他要立孔教。他创孔教当然是仿照西方,要把中国的儒家变成有组织、有形式的宗教,有如基督教。因为他认为西方强大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宗教的力量。我觉得他对西方看得很对,但是要把儒教改变成一个西方式的宗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同书第15页)康有为必欲扬弃之“帖学”,实即中国有书法以来最为普及之文人书法传统。在近二千年发展之中,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传承系统和美学规范。康有为之时代,国势艰危,政治危机之应对必然导致文化危机之质问。而对于文化传统“同情的了解”即付茫然,将其“当作一种客观对象加以冷静的研究”也渐阙如。康有为必欲扬弃传统,而又思想以自己张扬之新传统代之,即若其以孔子思想之传人而欲为“素王”之裔,在变法中建立学统宗教。对康有为书学观念及其书法的热衷,很大成分即受此观念影响。康有为书法并不像王羲之《兰亭序》等作品,长期流衍,几乎家喻户晓,也不像苏东坡的性情人格让人爱敬有加。尊康者往往是既热衷于书法,又不甘在传统渊薮里寝馈终身者,比较之下,倒是追求新奇的专业书法人员居多。康有为离经叛道之说,毕竟为书法现代发展中以“独创”“个性”为追求者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社会氛围。尽管这种经常矛盾的心理依据缺乏严密的理论支持,社会氛围也经常变幻,但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只要能够找到一点栖息地,便不愁没有同类汲引,不愁没有作品产生。“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作为艺术家,自可成立,且具表演意义。作为艺术个体,即使将书法艺术纳入现代美术甚至表演艺术,均无可厚非。但中国书法之传统,特别是王羲之以来最具文化融合意义和个性表现意味的“帖札”翰墨,毕竟和中华文化之长期发展关系最为密切,近代以来,此传统遭遇之误解亦最严重。余英时长期研究传统文化和现代世界潮流之关系,在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中有云:“知识分子必须改变反传统的极端态度,并修正实证主义的观点,否则便不可能对传统文化价值有同情的了解。”(同书第80页)其实,康氏诸学行世以来,即有学者在不断进行此种工作。比康有为更加激进者如章太炎,因反感康有为之拜孔,竟专著《订孔》,甚至激而诋孔,至中年之后,复笃信先前秉持之古文经学。这样一个大回环,以学术受政治影响复归于学术。梁启超中年之后之反思,亦见同调;陈寅恪、吴宓均在游学外邦期间更加钟爱中华传统文化,甘受“保守”“反动”之重围终身以之;连徐复观这样卷入政治深邃者也以后半生潜研传统文化。经历了世纪跌宕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最终是要寻找其足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性与它民族文化难以代替的特殊性,而在此寻找中仍必须“实事求是”“修辞立诚”,非以主题先行、六经注我。康南海以学术为政治工具,终游离学术,最终无所皈依。王国维发表于1914年之《论近年之学术界》,言及康有为云:“其有蒙西洋学说之影响而改造古代之学说,于吾国思想界占一时之势力者,则有南海之《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浏阳之《仁学》,氏以元统天之说大有泛神论之臭味,其崇拜孔子也,颇模仿基督教。其以预言者自居,又居然抱穆罕默德之野心者也。其震人耳目之处在脱数千年思想之束缚,而易之以西洋已失势之迷信。此其学问上之事业不得不与其政治上之企图同归于失败者也。然氏之于学术非有固有之兴味,不过以为政治上之手段,荀子所谓今之学者以为禽犊者也。”(《静安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700页)《广艺舟双楫》之仓促、粗率、自相矛盾,南海未必不能省见,其晚年在上海与弟子闲谈间尝欲“尊帖”,究竟未付实行。南海之为学,终非出“固有之兴味”,故或欲登高一呼,必求群山之应,或事过奄忽,难为沉潜之思,有以也。作为政治人物而以学术为工具,发轫之时,即未以“修辞立诚”为鉴戒,“反求助己”终为难哉。

  此“辨析”过程中尝引述张宗祥、刘咸炘等人批评南海之语。诸人处清末民初之世,研书翰之学,求自立之途,均曾受南海之学影响,然终不能无视书史真实,其所发傥论,亦于当时氛围笼罩中挣扎而出也。现今辨析南海之论,故以时移世易,传统文化重受崇扬,书法学术并无禁区,故可自由议论,然在此自由之下,作者还当自律。南海固否帖而扬碑,今者不能反其道而行,为扬帖而抑碑。此实真中庸而非以乡愿行也。乃碑帖之分,本从人为,两者皆以中国文字为基本,其艺术性之分判当具体而论,碑版之书虽被南海诸人揄扬过甚,然其即有几分妙处,亦当为学者发撷利用。倘若章太炎当年之《订孔》,徒呈意气,虽翻阑笔舌,于学术终为无用功。言及此,亦非谓“碑”“帖”可为等观,二者虽同处于中国书法之大传统中,但精粗之分,高下之别,依然存在,而传统之形成,具体之人为努力不可漠视。帖中之精,故当以具体书家之具体作品而鉴赏,碑中之隽亦必持同法。中国书法之所以区别于其它民族之写字,文人化之个性精神融汇于技法之中,此为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之由来,如同伦理精神有孔子为圣也。百年来被破坏之文化传统,主要因素即以激进为标志对士大夫文化之扬弃。康南海之《广艺舟双楫》即于书法艺术行此戕伐之尤也。恢复传统文化,固有多端,然发撷其中最具长久价值者,方可有益于文化复兴之长远,此某不得不申言之者。

(全文完)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摹本)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