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招生办)副校长、教授、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代表谢维和 谢维和: 非常感谢几个委员会,包括教师报,非常感谢门头沟教委李主任还有其他各位领导,感谢在座的各位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来汇报我自己的一些思考、体会。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证。我发言的题目是“让大多数学生成为优秀”,希望大家不仅仅是听,或者是希望你们来思考,跟我一块来想,可能会涉及到一些问题,涉及到一些教育的一些理念和实践的问题,我们一块来探讨。 今天会议的主题,“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不拘一格育人才”,非常重要的命题,涉及到很多教育学的活动或者理论,不是一般的命题是很基础性的命题,涉及到很多的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等,其中两个最关键的问题,请在座的各位一定要来思考。第一个问题,基础教育培养的是人还是人才,也许平时可能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如果是培养的人和培养的人才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有差别的,但是也是有联系的。在基础教育这样的一个阶段怎么把培养人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也是一个很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世界问题。第二个问题,所谓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讲的就是一个评价的标准,按照什么样的评价、培养学生,涉及到培养和评价标准的问题。不拘一格就是不按照一个规格,怎么才能按照不是一个规定,教育教学实践、考试作业实践中怎么才能实现不拘一格,这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在今天因为时间关系,仅仅讲后面这个问题,前面这个在基础教育阶段,怎么把培养人和培养人才两者结合起来,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汇报我的思考。所以今天主要讲第二个问题基础教育的评价标准,或者用我今天的题目“让大多数孩子成为优秀”。 首先讲一个故事,本来想讲教委主任的顾虑,后来想就讲柳斌的顾虑,我们两个也是很熟悉。当时我在北师大工作的时候,利用周六、周末时间给十一学校老师们上课,有一个硕士课程班项目,每个周末要去半天时间给他们上课,参与他们的课改、改革,和十一学校的这些老师们、校长们成了好朋友,他们跟我熟悉以后,他们的金帆艺术团有一次在中三堂演出,把我当做好朋友,邀请我去欣赏学生演出,当然是一场很精彩、高水平的演出,没有问题。 当我刚刚迈入中三堂休息室,主要让我陪别人,陪一些VIP。当然我们国家极力推动、倡导、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当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坐在那儿,也被邀请听这场演唱会,看见我来了,因为很熟悉,马上跟我打招呼,我先进去以后,可能我有点近视,他叫我小谢,他年龄比我大,说过来,领导叫我,我赶紧过去,我们寒喧几句,他单刀直入地问我,小谢,我老看见你在教育研究或者在报纸上写素质教育的文章,问你一个问题好不好?我说什么问题?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优秀学生、拔尖学生、特长学生这两者之间矛盾吗?我们现在实施素质教育和现在学校里凭三好学生、特长生、尖子生,搞这样一些评选,两者之间矛盾吗?我希望在座的校长们,我们一块去思考这个问题,两者之间有矛盾吗?当时柳主任跟我这样一提,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我说柳主任又给我出难题了,我当时跟他表示,刘主任,我回去研究了以后,再把研究结果跟您汇报。我跟柳主任这么说,他说小谢你回去好好研究一下。1997、1998年的时候,我是北师大副校长,分管教学和人才培养。 我想问大家,柳斌同志在这里究竟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特?我们要关心的是这个问题。我个人理解柳斌同志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者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很真实的故事,我在这里没有任何水分,有的只是删减,细节是没有的,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的素质教育讲的是两个“全”,这个在座的大家都很熟悉,谁都不会觉得陌生。第一个“全”是基础教育一定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仅仅面对少数学生,因为基础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整个民族的水平,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一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个“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 素质教育讲到这样一个全体、全面,这里培养的三好学生、尖子生、各种特长生,与前面素质教育讲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他们之间有矛盾吗?听上去确实是有矛盾的。如果没有矛盾,请你讲出一个所以然出来,为什么没有矛盾?如果说有矛盾,矛盾在哪儿?请大家一块来想这个问题,我们作为一个论坛,大家在这里交流。我的观点也许有片面性,有我自己个人的角度,但是作为广大的实践者,在场的各位校长们、老师们可能不得不去想想这个问题。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他们是矛盾的吗?我在这里猜测一下,我想我的猜测是小人之心,大家都悔恨自然、不由自主、自然而然有这样一个假设,当你脑子里一想起优秀,或者某人一提起“优秀”这两个字,或一看到“优秀”这两个字,脑子里肯定会想起一个联想产生的概念是什么?少数人,一谈到优秀肯定是少数人,就像我们凭三好学生一样,一凭只是3%、5%,充其量可能稍微更大一点。但毕竟还只是少数。在座实事求是想想,当我们平时讨论到优秀学生、尖子学生的时候,包括特长学生的时候,尤其凭借三好学生,我们脑子里马上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联想,带来概念就是少数人。实践中确实如此,就是3%、5%,充其量只是个位数,达不到两位数。为什么呢?反过来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优秀不可以是大多数呢?为什么想当然根深蒂固的联想中就是少数,不能成为多数呢?这的确是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我不大赞成优秀一定是少数,而且有些学校实践,在事实素质教育过程中,他们已经用他们的时间来提出了,来实践了,优秀可以是大多数的这样一种改革、措施、目标。不具体提哪些学校,包括小学、中学都有。问题是他们如何实现呢?所以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延伸到如果优秀只是少数,肯定与素质教育的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相矛盾,因此我们来回答,优秀为什么不可能是多数,为什么我们脑子中根深蒂固的联想一定是少数。 龚自珍这首诗不用再念书了,不用做文学、哲理上展示,没有必要,给大家看另外一幅图表,看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这幅表的出处是世界银行1996年发展报告,题目叫做“从计划到市场”,在这篇报告中讨论了一大批过去是属于计划经济的国家,在他们的转型过程中和一些原来是市场经济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一些不同和差异。其中教育这一章引力了我格外的关注,当时1997年拿到报告的时候,我看了这样一个统计表,说心里话,我心里很兴奋,但是也让我非常受刺激。大家也许从这个表上看不出什么东西,请允许我花一点时间给做一点解释。这个表上下面有三个标准:对基本知识的认识,对基本知识的应用,在意外情况下对知识的使用。标题是“部分转轨国家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儿童的自然科学与数学的测验成绩”,列举了七个国家,包括以色列、加拿大、法国、匈牙利、英国、前苏联和斯洛文尼亚,其中以色列、加拿大、法国、英国属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而匈牙利、前苏联、斯洛文尼亚属于转型国家、转轨国家,所谓转轨国家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国家。作为测验,底下纵坐标三个方面体现的是什么?说得简单一点,其实就是三种不同的题型,考试题、作业题,以及平时问答中的题型,封闭式的题目、半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的题目。 第一,对基本知识认识讲的是封闭型题目,用一个因式分解最后结果什么,一元二次函数最后结果是什么,这种题目特点是什么?答案是唯一的,标准答案,没有歧异,不可能出现多样化情况。老师判卷子的时候非常容易,不用动脑就可以,甚至用计算机标准测验就可以做了。 第二种题目是半开放式的题目,对基本知识的应用,给予你一部分这种环境和外部条件,这种情况下考察你对知识的应用。比如说在一种市场中,买东西的时候,按照一定原则怎么估算、评价、选择不同商品,在这里用什么方法的问题,这样一种半开放式的题目,在某些条件方面是给定的,给定条件下考核学生如何运用他已经学到的知识。 第三种在意外状况下对知识使用,完全开放题目,不设定具体边界条件,完全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在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选择曾经学过的知识中,怎么综合应用、解释和现实结合起来,三种不同题型的题目。今天不讲试题,以后讲讲试题怎么做,这是非常大的学问,有些老师不会做试题,或者炒试题,改编,这是老师能力下降非常可怕的现象。 回到主题上,三种题目,结果是什么样。逻辑上讲不同情况下可能产生结果是什么?封闭情况下,这种题目测出来的答案是唯一还是多样化?肯定是唯一的。按照唯一标准,一定的正态分布考虑,处在前面绝对是少数,90分以上绝对是少数,如果出题是科学,按照测量的要求和考虑,肯定正态分布,完全属于优秀等于少数理念和根深蒂固的联想。 两个极端角度比较,意外情况下对知识使用开放式的题型下,这样一种情况下,答案唯一还是多样化?多样化的。既然是多样化,所以在这里很可能存在着很多个第一,很可能存在很多多个最好,因为对每个人实际情况、境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唯一的。 大家看看这个结果,第一种题型来说,匈牙利、前苏联、斯洛文尼亚学生得分非常高,都是红线所表达,可是那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的学生在这种基础训练不如我们,不如这些传统的转轨国家,不如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跟我们平时的经验也是一致。有时候觉得我们学生出去以后,基础知识比他们学生强多了,他们的基础教育太差了。实际上你都不知道到底是差还是不差,或者差还是不差究竟在什么地方?换一个角度来看看,在这种开放式的题目下。那些转轨国家,尽管在这种封闭式题目下所得到的分数那么高,可是到开放式的题目,基本上处在后三位。而前面全是那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什么?这里面的原因究竟在哪儿?大家想想究竟为什么?如果我们自己所在的学生也参加测验,他们会在哪个成绩段呢?如果我们要为这些孩子将来的发展着想,而不仅仅为他们升学着想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样的启示已经足够清晰了。当然如果按照前面那种标准,按照第一种在封闭题型下的标准,很可能完全没有问题优秀只能是少数,不可能是多数。但是第三种情况下,开放式的题目中,这样一种考核和评价的体系和标准中,优秀难道不就成了多数吗?这难道不是非常清楚的逻辑和实际吗?我们如何能够使我们的题目出得具有这样一种开放性呢?如果在开放性情况下,通过合理评价,使大多数学生成为优秀呢?这一点在座的各位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实现这一点,我想绝对没有问题,所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讲,让大多数孩子成为优秀绝对是可能的,不是一句虚话,不是一个单纯的理想。 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可以做到的,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通过你们的实践、工作都可以实践的。问题在于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关键因素吗?有的。这是下面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当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成为优秀这样的目标可以实现,怎么实现,实现的路径在哪儿?其实在这里用这样的话来说,因为开放式的题目有多种标准,因此标准多样性使得大多数学生成为优秀,这个标准多样性取决于一个前提条件学生分类多样性,于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在座的各位校长、老师,能对学校和班上同学进行分类吗?能不能不仅仅根据学生学习成绩、不仅仅根据他们的性别、不仅仅根据他们的家庭,而是从他们自身出发,对他们进行一些恰当的分类,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呢?我们是不是只会对学生进行分层,而不是对他们进行分类,怎么进行分类?因才施教,首先要因才,“因”这个词古文说文解字的意思是“根据什么”,根据不同才干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才干、不同的志趣、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中国礼记的学记讲,孩子上学三年、五年要辨别他的志趣,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在座的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志趣认识充分吗,对班上的20个、30个、40个、50个同学各自的特点认识充分吗?如果想让大多数孩子成为优秀,有多样化的平台标准,就得有多样化学生分类模式。我们会分类吗?如果考核一下我们的老师给每个学生写评语的时候,能不能写出他的特征出来,能不能用一种科学语言、范畴、术语,不单纯是经验表达说明我们的评价,我们的教育是科学,不是可以随便用一个词。另外一个角度分类成为关键。 说一下什么叫做儿童和青少年的类型,所谓类型,根据百科全书公用性使用方法,他们表现出来,我们学生社会心里发展呈现出来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别,讲的是一种类型,不是层次。我经常跟我的同事讲,你知道你的孩子属于什么类型?他说我的孩子喜欢钢琴,喜欢钢琴是一种兴趣,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说不清楚。这里反映出他们社会心里发展过程当中呈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类型,我们这里讲的是学生的类型。这种学生的类型,包括对学生的分类和因材施教,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所提出个性化发展,或者素质教育实施的很重要的一种基础,你都不能对学生的特点有所认识,谈什么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只是学这个、学那个的差异,不是,社会心理上的这样一种不同。这样一种对学生类型的分别有代表性的类型认识,这是个性化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内容和发展基础。 学生的分类也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没有学生的分类,没有对学生的认识,没有对学生的研究就没有教育学,我们现在教育学对学生认识、研究上相当缺乏,充其量在发展心理学讲一点现在很多学校在改进,加强对学生认识。恩格斯说一门学科科学性并不在于它自身的逻辑,更多在于对于研究对象的认知程度。教育学不恰恰就是研究学生、教育对象吗,对教育对象都没有研究谈得上什么科学,科学的根据在于物质运动的固有秩序,认识学生中学生差异、类型、不同特点,离开这个谈什么对学生的认识和研究。如果这些东西都不知道,仅仅研究教材、上级领导,不研究学生,真的缺了一点东西。 教育科学的进步,每一步进步后面都体现、包含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包括对学生认识,任何科学都是如此,在这里不更多地阐述这样的意义。我想讲讲究竟怎么分类,教育学心理学有没有什么框架工具帮助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类,现实经验中有没有知识、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学生不同类型,其实早就有了。这里面关键要去梳理、认识,当然了学生分类也是教育专业化体现。提高老师的专业化水平并不体现在知识认识上,对知识认识比不上专门学数理化,作为教师专业化最重要体现在对学生认识上,特别是学生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认识上,这是我特别想强调的一点。 下一步讨论一下,究竟有什么样的工具帮助我们分类,认识学生不同的类型。给大家做一点介绍,有些是我自己的研究,有些是我向别人学习的,在这里跟大家一块汇报一下。清华大学有心理系,美国伯克利大学引进一位心理学教授叫彭凯平,他说对学生分类可以根据个体差异理论,包括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有不同的亚类型,IQ(才智),EQ(性情),就是情商,CPI、MMPI、MBTI (人格),DSS、AHL、NC、NCC(思维风格),每个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有不同的了为风格,当然有各种亚类型。他很多理论从西方心理学理论,这方面搞文化心理学,做得非常好。 国内已经知道的,三个东西大家非常熟悉,也会用来调侃,气质、血型、星座。我的学生在分析我的时候,我那些学生经常琢磨我,谢老师到底属于什么性格,以后好跟他打交道。一打听我是5月份出生,什么血型,什么星座,有蝎子座、仙女座,不同血型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年轻结婚都要考虑血型、星座,血型A型、B型、AB型、O型、RH阴性等,不同的血型,血型是物质,物质决定精神,意识由物质决定,思维方式由存在方式决定,当时讲到气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可以考虑一下。 杜威分析学生四种情趣,也是一种分类,既观察你们的学生,包括你们的孩子到底属于哪种兴趣,交流、交谈方面兴趣,《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4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交谈与交流方面的兴趣,谈话、亲身交往和交流表现出来社交本能,很愿意沟通、交流,语言本能,一切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第二,制作和建造兴趣,想做什么事,包括游戏中、运动中,通过手势、表现、模仿,把材料制作成更具体的形状和永远性的具体物,就是一种制作和建造的兴趣。第三,探究的或者发现的兴趣,这种发现的兴趣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探究,而是和建造性冲动、交谈冲动结合起来,利用这一点,可以指导他走向能产生有价值结果的道路。第四,艺术表现兴趣,希望表现自己,有一种冲动要说要表现的欲望。但是一种杜威对兴趣的四种归纳是一种理想模型,现实中我们的孩子可能四种都有,问题在于更加偏重哪个方面,实践中考察不是截然而然没有别的,不是,理论理想化的分类,现实中更多考察更多倾向于哪一类。 社会学的分类,主要根据孩子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考虑的。我提出的理论,孩子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成四类:第一,比较听话、又很聪明,班上、学校里都会碰到这种学生,确实很聪明,做题、回答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资类通达,很听话,很愿意参加班级、学校、老师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愿意承担一定社会工作。又听话,又聪明,说明什么,说明他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结合达到一种表示高的水平。第二,联想实际是不是这样,有一种比较听话,但是不太聪明,有些学生愿意参加老师、学校、班级组织各种活动,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不是特别聪明,理解上、沟通上、表达上、领悟上慢半拍。这种孩子社会性发展比较或,个性发展稍微落后一点,两者结合有问题。第三,恰恰反过来,不大听话,但是很聪明。我们班上有很多这样的学生,确实不大听话,调皮捣蛋,坐也坐不住,集体活动老是出点难题,老是来点小故事,冒冒气泡,但是学习成绩不错,很聪明、很有个性。第四,既不听话,又不聪明,个性发展、社会发展都有问题,两者结合不到一起。社会性发展角度提出四种类型,了解他是哪种类型以后,有针对性帮助他进行教育,更具体、更有效果、更有针对性。这是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达方式,我提出来四种理论。 埃里克森提出另外一种理论,儿童和青少年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四种类型,这个孩子对自己认识的程度到底怎么样,我们教育很重要建立起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让他扮演一定社会角色,自我认同,回答我是谁,能够知道他自己是谁,理论不阐述了。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发生非常大的转换,很多小学研究这方面注意不够,包括初中初二以后。这种自我认同发展可以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第一,过早闭合型。他的特点完全听老师、父母,老师、父母说他是什么,他认为自己是什么,并没有经过独立反思。这种人到学校去,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将来打算干什么。我们有一个学生通过重点大学去,通过考试,考了分特别高。到大学去以后,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不说话。将来打算怎么办?他急了,问我们老师去,过早闭合型,一旦离开就完蛋了。第二,同一性迷失型,今天这个说这个,明天那个说那个,自己不知道到底是谁。第三,同一性延缓型。一定阶段达到这种认识水平,别人都达到,他达不到,落后了。第四,同一性获得型,比较正常的水平。 我提出听话聪明模式和自我同一型的模式。 根据习得的技能分类,多元智能理论之前提出的,每个学生在社会性发展、知识发展和学术发展过程当中,这个孩子表现出哪些方面有特别的天分和特长,老师要去考察、看待,智慧技能、言语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分类参照系统,没有这样参照系统很难对学生分类。不拘一格,像医生看病一样,体检一下、诊断一下,属于这种病,开这种药。 根据性格差异的类型来分类,性格分类很多不同维度,内外向、外向、亲和力、责任感、情绪、神经质、开放性等等。都是我们在学校里分析学生,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分析非常重要的一种尺度和工具。 思维风格的差异,人们所偏好进行思考的方式,不是一种单纯能力,而是一种偏好的表达、使用能力、方式,不要把思维风格看成一种能力差异,能力偏好出现差异。心理自我管理,进行分类考虑他的功能、形式、水平、范围、倾向等等。自我管理的功能有这种立法型、行政型、司法型。自我管理形式有专制型、等级型、自我竞争型、政府型、自由型、保守型等等。 大多数孩子成为优秀是可能的,在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转型过程中,教育从计划经济专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经济体制的改革,我们的教育、思维方式、教学、评价都有一个要改的、要完善的过程,所以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成为优秀是可能的。我们要突破过去那种成见和根深蒂固的联想,优秀一定是少数,对这种成见说NO。 因才施教和学生多样性实现让大多数学生成为优秀的唯一途径,没有别的办法。说这些,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