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奈谈艺术

 文化艺术界 2016-05-08
莫奈谈艺术
克洛德·莫奈/文  周宪/译
克洛德·莫奈(Cloude Monet,1840-1926),法国画家。他出身于中产之家,早年结识画家布丹,1859年到巴黎后受巴比松派画家的影响。1862年在格雷勒画室,与雷诺阿、巴齐伊、西斯莱等人同学,其后成为盖尔波瓦咖啡馆中艺术集会的骨干。1874年印象派的首次展览,他是积极的倡导者。正是这次展览中,他的《日出·印象》一画为这个画派提供了名称。莫奈怕谈理论,极力避免任何艺术的法规和教条。这里选译的文章,是美国青年艺术家里拉·培瑞(Lilla Perry)与莫奈会面时(1889)记录下来的,正式发表于1927年。
撇开莫奈天生的认真和时时显露出的极为严肃的一面,他对许多奋进的年轻画家都是十分亲切的。他从未带过学生。如果他愿意教学,那他一定是最激励人的老师。记得他曾对我说:“户外作画时,要尽量忘记你面前的对象——一棵树、一座房屋、一片田地或什么的。要忘掉这些。你只需想,这里是个小正方形的蓝色块,那里是一个粉红色的长方形,这里是一片黄色。你就这样画,好像对象原本如此,原本就是这样的色彩和形体,直到画面使你对于面前的景致获得一种自己的纯真印象。”
 
他说过,他真希望自己生来就是瞎子,然后突然得到视觉,这样,他就是在完全不知道面前对象是什么的情况下开始作画。他坚持认为,对于对象的第一眼,可以说是最真实、最无先入之见的印象。他说到,一上画布就应当尽可能把画布铺满,无论多么粗略,这样才能在一开始便定下整个画面的基调。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拿出一幅只画过一次的画,画布铺满笔触,每笔间的距离约一英寸,笔触粗约四分之一英寸,笔触一直铺到画布边。然后他又拿出画过两次的画,在这幅画上每笔间距缩小,对象也显得更明确些了。
 

莫奈的绘画哲学是:画你真正见到的东西,不要画你认为应当看到的东西;不要把对象画得好像在试管里似的各个分离,对象是被阳光和大气包围着的,蓝天在阴影部分也有反映。

 




莫奈:白杨树系列  1891


他说,人们责备他完成的作品太少,但他总是反复修改,只有当他觉得再无法加强效果时才罢休。几年后他又作组画《塞纳河上的岛屿》。这些画都是莫奈在一只小船上画的。其中许多都是拂晓前所作,颇有点儿柯罗的效果。柯罗就喜欢在拂晓前作画。他给我看这些画时,谈到他画这些画比他画其他作品用的时间都长。过了一会儿,他又回到这个话题,又说一遍,他总是尽可能不断地修改。他认为这个主题较易画,光线也比较平常单纯,所以他作画的时间也长些。这套组画和那套《白杨树》都是在那只小船上画的,船底很宽,船上还装有许多可放画框的槽子。他告诉我,《白杨树》组画的其中一张,当时外光效果只持续了七分钟,或者说直到只剩一抹残阳时,他才拿出那些画布画画。他坚持认为,一个画家最重要的,是能注意到什么时候外界效果在变化,这样才能得到对大自然某一特定方面的真实印象,而不是在拼凑一张图画。拼凑的图画,过去和现在都太多了。他承认画开了手是很难及时停住的,因为画家已全神贯注了。他又加上一句:“我有那种力量,那也是我惟一全部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