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之歌】《大寨铁姑娘》-火红年代的激情红歌

 红豆居士 2016-05-08



击下面的视频欣赏:


   “铁姑娘”,一个刻入一代人脑海里的典型符号,用性质坚硬,坚强的“铁”来修饰姑娘,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中国女性去性别化行为方式的称誉性评价。而“铁姑娘”中最有名的就是当年山西省的“大寨铁姑娘战斗队”。

  20世纪60年代,大寨这个太行山下一个只有80多户、160人的小村庄,因为“农业学大寨”的口号而成为全国农村的模范。据《大寨村志》记载:从1964年到1979年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十六年中,大寨共接待了29个省、市、自治区近千万人次参观学习者和来自五大洲134个国家的2.5万名外宾。

  人们到大寨参观访问学习,除了梯田,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看一看“铁姑娘战斗队”。

  “大寨铁姑娘队”成立于1964年,前身是1963年大寨“战天斗地”抗击洪灾的“铁姑娘战斗队”,她们一共23人,由大寨当时所有可以劳动的少女组成,最小的13岁,最大的17岁。

  原队员贾小妮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常年的战争,村里的男人很少,男性劳动力不足。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又提倡妇女解放,我们第一批女的都是12、13岁就开始劳动了。”

  “大寨铁姑娘战斗队”成立后,这群姑娘们的劳动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一年就歇个几天,剩下的时间都在劳动,就拿过年来说,腊月二十六才歇下,过了正月初五就又上山了。”原队员李元眼回忆说。

当年的“铁姑娘们”在今天看来似乎没“女人味”——辫子或齐耳短发,宽肩粗腰,和男人一样干重体力活,扛石头拿锄头,不爱红妆爱武装。

劳动间隙,金嗓子郭凤莲给铁姑娘们表演节目(1964年摄)。铁矛 摄

  事实并不是这样,郭凤莲年轻的时候被大家称为大寨的“刘三姐”,她能唱会跳,长相也是远近闻名的俏,“当时是真没有那条件,一条裤子是从冬天穿到夏天,劳动的时候都不敢用劲蹲,怕扯了没裤子穿。”


  即便是这样,仍然有人羡慕她。贾存兰早年丧母,加入铁姑娘队后她对郭凤莲的衣服印象深刻,“凤莲她老娘(姥姥)给她做了一身土布衣服,是格格的,我那个羡慕啊,说看看人家凤莲穿的,真好看”。

  就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服,铁姑娘队除了是参加劳动的突击队,还成了村里的文艺队,后来又成了村里的民兵队。在当年反映铁姑娘的画报、宣传画上,最常看到的场景是这样,她们手握钢枪,军姿站立,在阳光的照耀下,随手抿一抿湿漉漉的刘海儿,再用雪白的毛巾擦一下红扑扑的脸儿。

昔日的铁姑娘,如今已人过中年。前排中为郭凤莲。

-*-*-*-*-*-*- 老歌大家听 点歌送祝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