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年代家喻户晓的“铁姑娘”郭凤莲,重回大寨后,如今过得怎样?

 翔山 2022-12-27 发布于山西

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一家银行的行长办公室里正进行着对话,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妇女,神态拘谨地坐在那,虽然她的衣着朴素,但是仍显得特别精神,只听她说:

“行长,我们这个厂子办起来不容易,我代表大寨的乡亲们,恳请您能批准我们的贷款。”

坐在她对面的中年男子,斜着眼睛看了看她,说:“给你们这样一个村办的厂子放款,很困难啊。”

文章图片1

郭凤莲

在他的话语中带着骄傲气,更带着一些戏谑,因为在他面前的这个人,是在60年代赫赫有名的人物,有“铁姑娘”之称的郭凤莲。

郭凤莲听了行长的话,把姿态放得更低了,说:“恳求您看在我们大寨村民不容易的份上,帮我们大寨一把吧。”

这个行长被缠得有些无可奈何,最终同意了给郭凤莲放贷。

那么,这个郭凤莲是什么人?为什么被称作“铁姑娘”?在她的身上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这一切还要从一个叫做大寨的村子说起。

文章图片2

郭凤莲

敢叫日月换新天

大寨村是太行山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村庄的位置在昔阳城东南十里地的虎头山下。

村庄的背后是连绵起伏的大石头山,半山腰铺着一层夹杂着沙石的薄土层,山脚下有几十个及不规则的土梁和数十条深沟。

大寨村的的土地,最大的一块才5亩,最小的还不到一分,全村800多亩土地一共分为4700多块。

大寨村还是当地有名的穷村,全村只有7头牛、8头驴、1头猪、100只羊;全村老百姓除了4户地主富农住的是瓦房,其他村民住的都是破屋烂窑洞。

文章图片3

大寨村

在当年的大寨村,流传着这样一句儿歌,“打长工,没铺盖,卖二郎,当乞丐。”这句儿歌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惜背后却真实反映了大寨人的贫穷和痛苦。

1947年9月,一个叫郭凤莲的女娃娃出生了,谁也不会想到,这个面黄肌瘦,头发干枯,个子不高的女孩子,若干年后,竟会成为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铁姑娘”。

建国以后,党中央在全国推行农业合作制度,就是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种田生产粮食。

这样的好处在于,劳动力、土地、农具不再只为一家一户服务,可以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更多地产出粮食。

文章图片4

周总理视察大寨

1952年,大寨村办起了初级农业社,这个时候的郭凤莲只有5岁,她原本不是大寨村的人,是被寄养到了外祖母家里。

但在这个5岁孩子的眼里,大寨早已是自己的家乡,她也看着这里一天天产生了变化。

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当时的村支书陈永贵带领大寨村的村民们,向穷山恶水下了战书。

大家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肥沃的土地,创造出吃得饱、穿的暖、住得好的好生活、好日子。

文章图片5

陈永贵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可现实却像村子后面的石头山一样骨感。他们所能用来与穷山恶水战斗的武器,没有现代化的机械,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只有自己的双手、双腿和肩膀和互帮互助的集体。

在大寨村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努力下,大寨村的村民们,就在这贫瘠的山沟里,靠着两只手,一把锄头,两个肩膀和一条扁担,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整个村子没有向国家伸手要过一分钱,用了11年时间,把半山腰的山坡、土梁,修成了重重叠叠的梯田。

他们还把七条大沟,十几条小沟,修成了200多亩肥沃的土地,畜圈里养了12匹马、九头骡子、11头驴、32头牛、120头大肥猪和300多只羊。

文章图片6

曾经贫穷的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而大寨村的变化,也伴随着郭凤莲的成长,因此郭凤莲对大寨村、对大寨村的人民、对大寨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狂风暴雨锤炼出的“铁姑娘”

随着大寨村的一天天变好,郭凤莲也一天天在长大,就在大寨村完全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郭凤莲也成长为了一个16岁的大姑娘。郭凤莲也投身到了大寨村火热的建设中。

然而就在大寨村和郭凤莲一同期盼美好生活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给他们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文章图片7

1963年8月2日到8日,大寨村遭受了500年未有的特大降雨,暴雨下了7天7夜,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山洪。

大寨村村民辛辛苦苦创造出的100多条大石坝,有几十条被冲塌了,139亩土地被连根冲毁,41亩土地颗粒无收,全村70%的房子和窑洞倒塌。

在这狂风骤雨的7天7夜,大寨村人顶风冒雨,在泥里水里与天灾搏斗,这其中就有郭凤莲的身影。

8月5日,大寨村的仓库裂缝,混浊的泥浆顺着裂缝灌入仓库,负责看管仓库的村民,站在房顶上,用大过风声雨声的声音向全村大喊:“仓库有危险了!”

文章图片8

刚刚把二十多大牲口从快要倒塌的牲口圈里抢救出来的郭凤莲,听到了村民的喊声,她连忙招呼身边的村民:“抢救粮食呀!仓库快塌了!”一边说着一边往仓库的方向跑。

所谓放粮食的仓库,其实是一个窑洞。当郭凤莲感到的时候,窑洞上的土皮整一片一片地塌下来。

郭凤莲此时也顾不得上窑洞随时会坍塌的危险,脚步没有停,一个箭步就冲进了窑洞,抓起地上的粮食,扛在肩上转身就往外跑。

等把肩上的粮食转移出了窑洞,她就再折回窑洞,再一袋一袋地往外摊粮食。在郭凤莲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用了两个小时,从快要坍塌的窑洞里抢救出了3万斤粮食。

文章图片9

当他们把最后一袋粮食抢救出窑洞时,窑洞顶突然裂开了一个一尺宽的大缝,随着更多的泥土倾泻而下,轰隆一声,窑洞彻底塌了下来。郭凤莲和其他村民们这个时候才感觉到了后怕。

然而暴雨洪水可以冲垮石坝,却冲不垮大寨村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农田可以被冲毁,却冲不毁大寨人战天斗地的志气。

洪水过后,大战人提出了“三不”的口号:不找国家要钱、不找国家要粮、不找国家要物,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在洪水过后的废墟上再造一个大寨村。

16岁的郭凤莲就是这支重建队伍中的佼佼者。

文章图片10

洪灾一过,郭凤莲来到被大风吹倒的庄稼地里,小心的把一棵棵倒下去的玉米、谷子扶起来,有用泥在它们的根部盖住,就这样一棵一棵地把庄稼救了回来。

到了冬天,郭凤莲又加入了“削山头,垒石坝”的工程。天气非常寒冷,郭凤莲就用镐头把冻土凿开,再用扁担、双手把这些冻土运到河槽里垫地,干一会儿双手就会被冻的通红,一天下来,手上就会生冻疮,又疼又痒。

可是郭凤莲并没有退却,依然每天苦干,眼睁睁看着石坝在自己的手中一点点高大起来。

在这场灾后重建中,郭凤莲瘦小的身体爆发出无穷无尽的能量,人们望着她晒得黝黑的皮肤,情不自禁地向她喊起了“铁姑娘”。

文章图片11

陈永贵和郭凤莲

郭凤莲“铁姑娘”这个称号就是在这时出现的,随着后来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风潮,“铁姑娘”这个外号很快响彻全国,人们都知道大寨有个“铁姑娘”郭凤莲,她成了全国的乃至海外的“名人”。

随着时间进入了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这个时候的大寨村,似乎还停留在它最风光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改变。

而这个时候大寨村的村民,看着来到大寨村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少,看着其他的村子越来越富裕,看着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他们陷入了迷茫。

是我们大寨村的人不够能吃苦了吗?还是我们大寨村的人没有了拼搏的精神?村民们给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可是为什么生活水平还是没有上去呢?大寨村的村民百思不得其解。

文章图片12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个从大寨村走出去的“铁姑娘”回来了。

1991年11月15日,村民们聚集在大寨村村口那个巨大的柳树下,这棵柳树曾经见证了大寨村的变迁和辉煌,也是在这棵柳树下面,“铁姑娘”郭凤莲走出了山村,外出闯荡。

今天还是在这棵柳树下面,村民们和这棵柳树一起迎接着回家的郭风莲。

这时的郭凤莲,已经被任命为大家庭的党支部书记,村民们都期盼着郭凤莲能够像之前的老书记们一样,带领大寨村再次走上辉煌。

回到大寨村的郭凤莲一样心情激动,踌躇满志,可他活着的心情很快就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

文章图片13

当郭凤莲翻开村集体的账目,她震惊了,那个曾经闻名全国的村子,账目上竟是个大大的“零”;那个曾经提出“三不”口号,有志气的村子,竟然欠了国家30多万元的税款。

一时间,郭凤莲仿佛不认识这个村子了,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她觉得身上有山一样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

可是“铁姑娘”终归是“铁姑娘”,经过了最初的惊愕,她还是爬起来想办法,仿佛是当年灾后重建一样。

怎样才能让大寨村有个出路呢?郭凤莲陷入了思考,最后她决定,放下曾经是全国模范村子里面,走出去,向其他村子学习,去挣回大寨村丢失的里子。

文章图片14

她选择的第一站,就是河北省高前村,这个曾经学大寨的典型村,然而就是这个第一站,就让郭凤莲陷入了尴尬。

这个曾经学习大寨村的“好学生”,现在的生活水平不知比大寨村高了多少,郭凤莲一行人一下车,就被高前村的村容村貌给镇住了,本来抱着游玩心理随同参观的人员,也收起了轻松的心情。

因为他们看到了差距,他们看到了,大寨村躺在过去的荣誉上睡大觉时,别的村子已经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把大寨村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每个人的心里都沉重了起来。

参观回来以后,郭凤莲和村子里一起去参观的人达成了一个共识,要想改变大寨村的面貌,单纯靠种粮食已经不行了。

文章图片15

他们要摘下过去因为农业搞得好带上的桂冠,戴上工作帽,创办村办企业,追赶上市场经济的东风。

为了选定好的项目,郭凤莲带着人跑遍了江浙沪地区,白天考察他们的市场,参观他们的工厂,寻找适合大寨村发力的项目;晚上,郭凤莲就住在15块钱一晚的旅店里,啃着方便面总结白天参观学习的体会。

就这样,郭凤莲确定了第一个突破方向,开办一个羊毛衫厂。

然而方向定下来,困难接踵而来。办厂子的资金从哪里来呢?没钱,什么厂子都办不了。

文章图片16

这个问题确实曾经让郭凤莲陷入困境,可是要强的“铁姑娘”郭凤莲的倔劲也上来了,她知道,坐在屋子里,难死也不会有人把资金送来,只有走出去,哪怕是拉下脸来去跑,去求,也要把资金拉过来。

郭凤莲用自己曾经“铁姑娘”的招牌作为敲门砖,东要点资金,西要点贷款,南要点销路,北要点原料,硬是把一个厂子“要”了出来,就算自己落下一个“要饭厂长”的名头也在所不惜。

就这样,郭凤莲艰辛干了十几年,没有了“铁姑娘”的名头,却成了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铁奶奶”。

她改变了大寨村僵化保守的思维,带来了市场经济中欣欣向荣的活力,让大寨村不再是以种粮为生的单一发展模式,调整为了轻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

文章图片17

重整行装再出发,郭凤莲成功了,大寨村也成功转型,变成了“新农村”的代表!

2021年,74岁的郭凤莲受邀前往北京,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两优一先”表彰大会,曾经的小姑娘已经满脸皱纹,但她却依然斗志昂扬,期待看到大寨村更美好的未来。

说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难说是大寨村贫瘠的土地滋养了郭凤莲要强的性格,还是郭凤莲要强的性格改变了大寨子的贫困。

文章图片18

郭凤莲

但是当一个人,一群人,改变了一方土地落后面貌的时候,他们的精神就是值得敬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