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生儿颅内出血

 冰风冷漠 2016-05-08
病因
新生儿颅内出血颅内血管模式图
可分两型:缺氧型是毛细血管因缺氧后渗透性增加而血液渗出,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损伤型则都发生在出生时。实际上有相当多的颅内出血是在缺氧基础上,在组织失常的情况下才发生损伤。 

创伤性颅内出血都随出生体重增大而增加,在极低体重儿的难产中颅内出血仍是以损伤性为主,而自然分娩中则缺氧性为主,难产中损伤比例明显高于自然分娩。从出生体重分析,发生颅内出血的基本规律是体重越小,缺氧性的越多,越大则损伤性的越多,缺氧越重越易损伤。由于新生儿出生第1周内凝血因子减少,有出血趋向,可加重颅内出血的程度和后果。少数病例是因维生素K缺乏、颅内血管瘤破裂和快速静注碳酸氢钠或扩溶剂等的医源性出血所引起。

病理改变

所有的脑部缺氧病变都是依向心性发展,早产儿最易因低氧导致毛细血管损伤,而胎龄越小室管膜下生发层组织的原始神经细胞和仅有一层内皮细胞的血管越丰富,这些小血管缺乏结缔组织支持,且呈特有的U型血流方向,对

新生儿颅内出血硬脑膜
缺氧、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极敏感,在循环障碍静脉压增高时很易破裂而由室管膜下进入脑室,同时也可从第4脑室溢出进入蛛网膜下腔。近足月者脑室成熟,对缺氧较有抵抗力,而幸免于死者,其白质及大脑皮质的边缘部可形成许多空洞。足月儿的大脑皮质对缺氧仍较敏感,当循环衰竭或静脉持续高压,白质边缘区容易发生梗死或/及出血。脉络丛血管破裂可导致脑室内出血。 

硬脑膜下出血主要由产伤引起的小脑幕或大脑镰撕裂,大脑大静脉或大脑上静脉破裂,血液汇集于脑底部可压迫延脑,促致死亡。顶骨、枕骨鳞部和颅底骨折常伤及脑神经并伴硬脑膜下出血。

硬脑膜外出血很少见,主要是产钳使颅骨内板与硬脑膜分离时脑膜中动脉破裂所致。

临床分型

本病按出血原因类型、部位和数量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相差悬殊不典型病例的神经系统症状常常被呼吸功能紊乱、呼吸不规则所遮盖。

新生儿颅内出血脑室结构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g是早产儿,其发病率可达40%—50%胎龄越小,发病率愈高,是引起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3%足月儿也可发生PVH—IVH出血其中50%—60%出血来自室管膜下GM,其余则源于脉络丛。根据头颅影像学检查分为4级:Ⅰ级:室管膜下出血;Ⅱ级脑室内出血但无脑室扩大;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Ⅳ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质出血。出血发生的时间50%在出生后第一天,90%发生在出生后72小时内,仅少数发病会更晚Ⅰ级—Ⅱ级出血绝大部分存活。Ⅲ级—Ⅳ级出血者50%以上死亡,幸存者多半数以上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发部位在蛛网膜下腔内不包括硬膜下、脑室内或小脑等部位出血后向蛛网膜下强扩展,此种出血类型在新生儿十分常见尤其是早产儿。SAH与缺氧、酸中毒产伤有关。由于出血原因为缺氧引起毛细血管内血液外渗,而肺静脉破裂故大多数出血量少,无临床症状,预后良好部分典型病例表现为生后第2天抽搐,但发作间歇表现正常,极少数病例大量出血常于短期内死亡主要的后遗症为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

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模式图
脑实质出血  多因小静脉栓塞后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破裂而出血。如出血部位在脑干、则早期可发生瞳孔变化呼吸不规则和心动过缓等。前囟张力可不高,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和精神发育迟缓,由于支配下肢的神经传导束临近侧脑室,向外依次为躯干上肢、面部神经的传导束,因此下肢运动障碍较多见出血部位可液化行程囊肿,如囊肿与脑室相通称之为脑穿通性囊肿。

膜下出血  是产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足月巨大儿,近年来由于产科技术提高,其发生率已明显下降出血量少者可无症状,出血明显者一般在出生 24小时候出现惊厥,偏瘫和斜视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天幕、大脑镰刀撕裂和大脑便浅静脉破裂可在出生后数小时内死亡也有在新生儿期症状不明显,而至数月后发生慢性硬脑膜下积液。

脑出血  包括原发性小脑出血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扩散至小脑,静脉出血性梗死,及产伤引起小脑撕裂4类型多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 1500g的早产儿,或有残伤史的足月儿严重者除一般神经系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脑干症状,如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预后较差,尤其是早产儿。

临床表现

极度严重者可死于产程中或生后仅有微弱心跳,虽经积极复苏,最后仍告无效。

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
多数病例出生时有窒息,复苏好转缓慢,建立呼吸困难,12小时内出现大脑皮层受刺激、兴奋性增高的症状,岧烦躁不安、呻吟、拒乳、单声哭 叫、体温不升、拥抱反射亢进、肌震颤、抽搐、凝视、斜视、眼球颤动、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向消失、呼吸紊乱等,由于新生儿骨缝未合,颅压增高征状常不甚明显,前囱可能紧张,但少隆起和喷射性呕吐,角弓反张并不多见。继之,出现皮层抑制症状,如嗜睡、昏迷、四肢张力降低、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不规则等,重症和早产儿可无兴奋症状而仅表现抑制状态。一般损伤型颅内出血较缺氧性的症状出现得早而重,少数病例在生后2~3天,才显症状,个别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可到以后1~2月才出现症状。
新生儿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导致内分泌改变
轻症或脑室周围脑实质少量出血的症状出现偏晚可以兴奋与抑制交替,呈时呆滞、时激惹的跳跃型,易被疏忽。另有一些被称不为寂静型的症状更少,往往仅有活动少,肌张力低和红细胞压积下降等表现而引起注意。近年来在用现代设备CT开展颅内出血检查时已发现在正常对照组中检出有颅内出血,说明本病极轻型可以无症状崦被遗漏。Burstion等报告一组1500g以下的室管膜下出血早产儿,68%无临床症状。

小脑幕下出血表现为脑干受压,呼吸循环障碍,病情较重,大脑出血表现为兴奋尖叫、激惹和惊厥,硬脑膜下出血轻症可无症状,重者可有偏瘫、局限性抽搐,颅窝下血肿或小脑出血表现为延髓受压,病情进展很快。

总的来说本病按出血原因、类型、部位和数量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相差悬殊,不典型病例的神经系统症状常常被呼吸功能紊乱、呼吸不规则所遮盖。

并发症


新生儿颅内出血瞳孔对光反射
1.经常出现阵发性呼吸节律不整及呼吸暂停发绀。晚期出现惊厥及昏迷。面色苍白、前囱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极度严重者可死于产程中或生后仅有微弱心跳,虽经积极复苏最后仍告无效。

2.存活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诊断



1.病  孕龄不满32周,体重不足1500g,易发生脑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出血,发病率可达40%~50%。多发生于三日以内。  

2.临床表现  常无兴奋过程,而抑制症状明显,如拒奶、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经常出现阵发性呼吸节律不整及呼吸暂停,伴发绀。晚期出现惊厥及昏迷。面色苍白、前囱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

3.辅助检查

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
(1)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处长,间接胆红素增高,血气分析呈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

(2)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出血,脑脊液呈血性,镜检可见皱缩红细胞

(3)其它:如动态观察前囱及头围的变化,颅透照、头颅B超及CT检查等均可根据需要检测。CT可精确了解病变类型、部位、出血程度,对预后做出估价,具体分度为:Ⅰ度:脑室管膜下出血;Ⅱ度:脑室出血不伴脑室扩张,以上90%存活;Ⅲ茺: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张;Ⅳ充:脑室出血伴脑实质出血,其病死率50%。
鉴别诊断
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的脑性缺氧以呼吸浅表不规则或暂停为多见;而肺性缺氧以气急、鼻煽和三凹征为主,给氧和啼哭后青紫改善;心性缺氧往往呼吸深度增加,吸氧后青紫如归。抽搐应与窒息缺氧后脑水肿、低糖、低钙、低钠、低镁血症、维生素B6依赖症、颅内畸形、感染、核黄疸等鉴别。肌张力低下应与先天愚型、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弛缓综合征、心型或肌型糖原累积病等相鉴别。

治疗


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
1.防止继续出血,保暖、安静、活动、给氧,避免嚎哭加重出血,集中护理治疗。注意呼吸道通畅,无呕吐者可摾高上半身15~30度,以减颅压,有呕吐者为避免吸入,当以平卧、头偏一侧插胃管喂养为宜。若用静脉液体量限制在60ml/kg·d,再按呕吐、心肾功能情况的情加减。给维生素K15mg肌注或静注每日一欠,连用3天,早产儿酌减,加用维生素C,其它止血剂如止血敏等皆可选用,亦可输小量新鲜血或新鲜冷冻血浆10ml/kl补充凝血基质和纠正贫血。

2.对症处理,烦躁不安、抽搐可促使出血加重,应给氯丙嗪每次2mg/kg和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交替肌注,第3~4小时一次。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亦可用负荷量苯巴比妥钠20mg/kg静注,以后用维持量2.5mg/kg每12小时一次。如与安定配合,止痉效果更好。如囱门饱满颅压明显增
新生儿颅内出血人工呼吸机
高者,需用脱水剂甘露醇,首剂0.5~0.75g/kg静推,以扣0.25g/kg一日4次。地塞米松0.5~1mg/kg静注,一日2~4次,有人认为能增加疗效。重者可加速悄每次1mg/kg,待颅压降低,脑水肿控制,遂可减量至停药,一般疗程为2~3天。

对于给氧仍有青紫,呼吸微弱、不规则者,需辅以人工呼吸机、并注意纠正酸中毒,维持良好灌注。

有硬脑膜下血肿时,可多次作硬脑膜下穿刺加液,如3周后积液不干,可手术摘除积液囊。

3.保护脑组织可给细胞色素C,辅酶A和ATP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持续1~2周。此外,谷氨酸、r-氨酪酸,维生素B6、胞二磷胆硷、脑活素,脑复康可能对脑细胞功能恢复有帮助。

4.预防感染可给抗生素。


预后

首先要诊断明确。轻型颅内出血几乎全部存活,后遗症0~10%;中型死亡率5%~15%,后遗症15%~25%;重型死亡率达50%~65%,后遗症65%~100%。常见的后遗症有脑积水,脑穿通性囊变,运动和智力障碍、四肢瘫痪、癫痫、肌张力低下等。

预防


新生儿颅内出血孕妇
出生前应防止早产及避免窒息。孕妇须绝对卧床以减少子宫收缩,并可用拟β-肾上腺素能类药物如羟苄麻黄碱(Ritodrine)以推迟分娩。产程中对胎儿进行监护,如见宫内缺氧及出生时窒息,均及时抢救。分娩时尽量避免产伤,必要时作剖宫产。对可能早产的孕妇,宜在分娩前3天内应用地塞米松以促进肺成熟及减少呼吸窒息综合征的危险。预防出血倾向,可于分娩前10小时缓慢静注苯巴50mg,并在产前4~15小时顿服维生素K15~30mg。  

对<1500g的未成熟儿生后6小时内可用苯巴比妥降低脑代谢率、清除自由基、减少脑血流量,抑制血压急剧上升。

对于母乳喂养者应指导乳母多吃绿叶蔬苯及新鲜水果。对经常腹泻服抗生素者应给维生素K50~100μg/天,或每月注射维生素K1mg,患阻塞性黄疸或婴儿肝炎者,应给维持素K1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 [1]
点击加载更多
加载中...

新生儿及儿童疾病 展开收起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成长的脚步是父辈殷切关注的,一旦有个头疼发热就是揪紧了父母的心。了解新生儿和儿童常见疾病,安心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胎粪吸入综合征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碘中毒
粘多糖代谢障碍
脐肉芽肿
小儿脑肿瘤
疱疹性口炎
中枢性尿崩症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21-三体综合征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苯酮酸尿症
组织细胞增多症X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儿童类风湿病
溃疡性口炎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糖原累积病
克莱恩费尔特综合症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
新生儿出血症
儿童槭糖尿病
生长激素缺乏症
水痘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维生素B1缺乏症
脐疝
线粒体脑肌病
房间隔缺损
先天性巨结肠
鹅口疮
原发型肺结核
新生儿败血症
先天性梅毒
脐炎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高血糖症
新生儿低血糖症
新生儿低钙血症
新生儿窒息
锌缺乏症
小儿肥胖症

医学疾病—儿科 展开收起

小儿不同于成人,不论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或是在疾病的生生,发展、临床表现以及诊断、防治等方面,都有许多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按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儿科疾病有很多种,本任务包含儿科57种疾病,是儿科大部分疾病。  
小儿急性颅内压增高症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
婴儿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婴儿营养感染性贫血
小儿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小儿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小儿原发性肺结核
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小儿苯丙酮尿症
小儿克山病
小儿垂体性侏儒症
婴幼儿营养不良
婴幼儿维生素C缺乏症
小儿病毒性脑膜炎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
婴儿维生素B1缺乏症
小儿脓胸
婴儿维生素A缺乏症
小儿血友病
小儿暑热症
小儿肾病综合症
小儿感染性休克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小儿蚕豆病
小儿急性心力衰竭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新生儿出血症
婴儿腹泻
小儿先天愚型
甲状腺功能不足性呆小病
小儿急性中毒性脑病
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小儿急性肾炎
小儿尿路感染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惊厥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小儿贫血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硬肿症
小儿肺炎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败血症
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风湿热
新生儿呕吐
寻找左手创建,wufvindine中国2010admin紫色思念等参与编辑。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