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中外名人对唐朝的评价

 别天居 2016-05-09
    明宪宗:“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纯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远登高之助也。”

    吴澄:“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太宗卓然而为唐三宗之冠。”

    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浚仪国史修文志:“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

    旧唐书:“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房玄龄:“耻君不如尧舜。”

    吴兢(则天实录无所避讳,世之董狐):“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虽唐尧、虞舜、夏禹、殷汤、周之文武,汉之文景,皆所不逮也。”

    宋神宗终于见到了王安石,第一句话就说:你来做魏徵,我来做唐太宗。

    杜甫诗句有“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很朴实,还可参看其他唐人诗句对贞观的描述。请注意唐代诗人是极有傲骨的)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给自己起了一个贞观年号(859-877)。

    欧阳修又论唐太宗:“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北宋的理学先驱程颐曾想直接干预司马光《资治通鉴》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篡名”,并且要求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否定魏征。他的干预没有成功。

    戈直:“禹以本固邦宁为难,汤以时沈克终为难,太宗身兼创业、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满,而以其未能者为惧,其致贞观之治也哉!”

    吕祖谦评价唐太宗:“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胡寅:“两汉盛时,太宗所可及也。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近人曾有学案争议,最后多方核实,此段是说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有评价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严耕望在《唐代文化约论》中说:“郎现行之法律虽规摹西洋法律,固亦未能全脱唐律范围;盖唐律审慎精密,诚有足取者。又就轻刑一端而言,笞不过二百,流不过三千里,投不过四年,死不过绞斩,无终身囚禁凌迟琛锯之刑;缘坐限於父子,亦无族诛之制。”“盖盛时代,中国实以东方共主之姿态出现,四夷君长群尊中国皇帝为天可汗,中国声教之远播,异族向慕之竭诚,可见一斑。原来中国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发展,至此而国家统一,政治安定,故文化发展得作一大集结。”


    格鲁塞:“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在令人惊奇的亚洲出现了……现在汉族人征服了游牧部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草原帝国)

    韦伯:“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

    韦尔斯曰:「第七八世纪,中国乃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之国家。其时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

全球通史(斯塔夫理阿诺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三代而下论事功者无过于唐。——伪酋乾隆

《世界社会的历史》(麦基主编):“从西元200年到800年之间,中国的近邻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中国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这些国家在地域和人口上都比中国小得多,这就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确定了中国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关于这些国家的最早记录都来自中国。……在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进程是以朝鲜为中介的。在朝鲜、日本和越南,艺术精品尤其是绘画、建筑和陶瓷,都受中国模式的影响。”

斯特恩丝在《世界文明》:“唐朝建立了一个比此前的汉朝范围大的多的帝国,其疆域远超今天中国的面积。”

欧阳修:“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

司马光:“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明太祖评汉武帝:“得其地不足供给,得其民不足使令,图幕虚名自弊中土。。。为后世讥”。却要求衣冠、政绩、制度向唐朝看齐。

明成祖评汉武帝“穷兵黩武,以事夷地,汉家全盛之力遂至凋零”,却视唐太宗为终身偶像。

吐蕃传:“赞曰: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蹷其牙,犁其廷而后已。”

疏议序注:“盖姬周而下,文物仪章,莫备于唐。”“乘之则过,除之即不及,过与不及,其失均矣。”五代各国立法基本上取法于唐。

宋代“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

明代“宜尊唐旧”,明太祖下令“日进二十条”。

日本仁井田升:“七世纪的唐律比十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卡罗林纳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也可以同十七世纪德意志法典相媲美。”日本大化革新后,编定近江令、大宝律令,篇目大同于贞观令。

高丽王朝、安南的李陈黎三朝,“参用唐制,历代遵行”。

西伯利亚笔记:“送来黄金、白银、小米和丝绸的中国人,总喜欢使用奉承话,随意处置其日渐减少的财富。他们用奉承话和其日渐减少的财富来引诱居住在遥远地区的民族,使这些民族更接近他们……由于显要人物“王子”和人民之间关系不融洽,由于中国人阴险、狡猾、诡计多端,由于兄弟们乐意接受于他们彼此间不利的劝告,引起显要人物和人民之间的冲突,中国人使突厥人古老的王国土崩瓦解,使守法的可汗灭亡。贵族的儿子成为中国人的农奴,纯洁的女儿变成了奴隶。”

钱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折中枢。”“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但专就中国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

陈寅恪:“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唐代之武功为中国历史上之空前盛业。”

黄仁宇:“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 ”

赫.乔.韦尔斯:“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的是那样的鲜明……在唐朝,中国的极盛时代……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

池田大作:“阁下如此倾情古老的神州大地,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生活在中国这五千年漫长历史中的哪个朝代?”汤因比:“要是出现这种可能性的话,我会选择唐代。”

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柏杨:“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时间在黄金时代之内。”

格鲁塞:唐朝最明显的特点是帝国扩张。 通过一系列大的战役,它的疆域甚至超过汉朝。 唐朝在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并在朝鲜的平壤,越南的河内等设有长住官叫(都护府)。当时世界上,只有中东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的帝国能与之匹敌。

魏元旷《蕉厂随笔》:“唐时才士,无不遇之叹。”

李敖:读唐朝历史,应该特别注意它的文化面。唐朝在文化上为旧中国转型,为“可怜‘玉环’倚新装”。如今唐朝已经“内库烧为锦绣灰”了,但它的文化面,却万古长存,我们忘不掉。

李约瑟:“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鲁迅:“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邹容:“此固我皇汉人种为牛为马,为奴为隶,抛汉唐之衣冠,去父母之发肤,以服从满洲人之一大纪念碑也。”

王夫之:“开元之盛,汉宋莫及。”“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唐初直谅多闻之士,皆自僭伪中,拔濯而出。”“"读史者鉴之,可以知治,可以知德.可以治学矣。”

朱熹:“为政不在用一己之长,而贵有以来天下之善。”

唐律评论:“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

孙中山:“其他民族最强盛的象汉族,当汉唐武力最大的时候,西边才到里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