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性》:今天我们该如何做“父亲”

 tuzididie 2016-05-09
   意大利著名心理学家鲁伊基·肇嘉的《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中文版问世了。我与作者有过多年的交往,对其幽默和智慧的性格,及其心理分析家的专业素养十分欣佩。他曾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在这部《父性》之外还撰写过多部影响深远的著作。

    难道做父亲还要学习吗?难道一个男人有了孩子还不就是“父亲”了吗?这些看起来似乎不成为问题的问题,都在鲁伊基·肇嘉的阐释下凸现出特殊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的意义。

    是的,做父亲是需要学习的,即使是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承担父亲的责任和呈现父亲的意义。

    作为专业的心理分析家,鲁伊基·肇嘉是从精神分析本身开始对父性意义做出阐释的。他在该书的“导言”中首先分析了弗洛伊德与他的父亲,以及父亲对于弗洛伊德及其整个精神分析的影响。

    那本来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雅各布·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父亲)给儿子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因为是犹太人,他被人从人行道上赶了下来,帽子也被打掉在地上……鲁伊基·肇嘉总结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一段插曲,精神分析或许会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实际上,欧内斯特·琼斯——弗洛伊德的学生与法定传记作者,也曾肯定地认为:这看起来似乎是件小事,但正是这件小事,却在弗洛伊德性格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鲁伊基·肇嘉在其“导言”的开始,也引用了这样的观点:“弗洛伊德揭示的普遍原理——其无意识的犹太人反宗教倾向是这个发现的部分根源——是西方人在父亲意象(父权制)上的心理意义……弗洛伊德的对犹太教父亲原型的英雄式的抗争……既不是弗洛伊德个人的事情,也不单是犹太人自己的问题。西方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和伦理道德)主要被这种父亲意象所构造,而个体的心理结构正被这种文化部分地伤害着。”于是,弗洛伊德所喜欢的那段出自《埃涅伊德》中的诗句:“假如我不能让天堂之神屈服,我会使地狱之神感动”也被用来注解弗洛伊德的父亲情结

    弗洛伊德的父亲情结包含着童年对父亲的失望,那么,我们的孩子都对父亲有怎样的期望呢?若是我们不曾想过,或难以获得自己的答案,那么可以来参考鲁伊基·肇嘉的阐述:我们的孩子不仅期望父亲表达安危、关爱和正直,而且希望父亲是强大的,希望父亲具有权利,获得成功。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与父亲相关的角色需要去捕猎养家,需要拼杀护家或不惜以战争来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于是,历史画面中的父亲,比如在荷马史诗中,总是身着盔甲,即使是在拥抱自己孩子的时候。鲁伊基·肇嘉也捕捉到了这典型的意象,称之为“冷漠的拥抱”,并由此阐发了“父亲的悖论”:“我们因此在父亲的内心发现了一种无法坦陈的不安全感和一种矛盾的情绪。这是一种外部矛盾的相应反应——他的孩子所怀有的矛盾的期待。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能获得或满足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期待是痛苦的,甚至会产生分裂和精神症状。鲁伊基·肇嘉是专业的心理分析家,他在书中也呈现了有关的个案内容。也就是说,父亲在关爱与抚养孩子的同时,也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缺陷,尤其是那些根本不理解父亲的意义,又不能满足孩子内在期待的父亲。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则,我们在谈论“父亲”或“父性”的时候,尽管与现实中的父亲息息相关,但却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父亲本身,而是进入了父亲意象的范畴。因而,我们所寻找的,也并非仅仅是个体的父亲,而是父亲的意象。若是我们根本就不理解父亲的真正含义,那么,我们也就无法满足我们孩子的期待,尤其是内在心理上的期待。鲁伊基·肇嘉在书中所呈现的是关于父亲的历史、心理和文化的广泛而具有深度的研究视野。

    我的博士研究生张敏等将《父性》译为中文。这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工作,而这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得到了原书作者鲁伊基·肇嘉的好评。

    前不久,在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组织的一次有关“父亲意象心理分析”的研讨会上,鲁伊基·肇嘉生动地讲述了其《父性》的研究和创作经过,张敏为他做了同声翻译。我在该研讨会的总结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感受:作为“男人”,总是要外出“打猎”或“工作”的,甚至是不惜走的很远……但是作为“父亲”,要想着回家,还要记得回家的路,还要克服回家途中的困难……这其中所包含的,是情感,是认知,是意志,同时还有责任……《父性》一书是关于父亲的心理学,也是一部关于父亲的当代启示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