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雨的禅境

 老灰狼的图书馆 2016-05-09


南宋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一词中,从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暮年,让听雨贯穿一生,别有滋味在心头:“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其中自然蕴无限感伤,藏不尽悲慨。直到暮年,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便也到了人生的归处。——纯道题记


第一次在沪过春季,那雨声促使我不断涂雅。今天是星期六,晨起下雨,一人在家,异常悠闲。“润物细无声”,春雨的声音本来是极小极微的,可以小到“无”的程度。


有人说:西方人长于虚幻的听觉,中国人长于自然的听觉。我们可以从蟀叫蛙鸣、花开花落的细微声响中,尤其是滴嗒滴嗒的雨声中品出无尽的禅境来。      


听雨有很多方式,小时候在农村老宅常见是空阶听雨,在上海可以是梧桐听雨、小楼听雨,枯荷听雨就不易了!



听雨应有听雨的环境与意境,还有人的心境。一个人在寓所里,静静地眺望着窗外绵密的细雨,淅淅沥沥,雨点洒在铁皮雨棚上,叮咚作响,涓涓细流顺檐而下,树叶也沙沙轻吟。几十年人生忙绿奔波后,现在总算有一种幽美的闲暇,实为红尘人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禅境。此刻,泡一杯绿茶,摊数卷闲书,有些凄清,一人索然却不乏味,听小雨轻敲疏梧,坦然自若,忘乎所以。


如果细雨是偶然的一两天,很禅意,如果太缠绵,难免使人心绪不宁,免不了一些烦乱,故乡温州有五月梅雨天,不知上海有否?


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听窗前的雨滴声,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如弹素琴,如舞霹雳,浮想联翩,不能自已。



到晚上十点左右,雨中的夜色十分寂静,仿佛进入静坐的禅境。


寂静的禅境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人的心境有关。寂静的禅境不一定要到深山树林中去寻求,只要我们内心清净,无染无垢,明心见性,随便在市井里,陋巷中,喧哗处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寂静的境界,就像此刻静夜听雨声,常言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寂静的禅境中,我们的思维可以自由翱翔,远离世俗的纷扰,跳出尘世的牢笼,与书本上远古圣人同游。我剪闲云一溪月,一步山水一年华。今世浮生一刹那,古树菩提一笼烟。我们这些都市人,有时为了寻找寂静的禅境,常常忙里偷闲渡般去赏一湖春水,从城镇到乡村,一路风尘,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在肩上。


此刻雨夜,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柱檀香,品着清茗,禅茶一味沁人心肺,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好像漫无边际。此时此刻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寂静,连我的呼吸都若有若无。屋外阳台上的细雨也悄无声息,清风不再作响。



寂静的禅境美好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现实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现实的土地上呀!不经意间的一声汽笛,一段不美妙的音乐,都可以使我们从寂静的禅境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


如果自己的内心六根不净,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静的禅境中,也会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永远享受不到寂静的禅境真谛。


盈盈雨夜间的那份静寂,当微风吹着,幽幽的清凉给予凡尘恬淡,化开喧嚣的吵杂,沉淀了尘烟,悄悄将堆积在垂丝般的芬芳萦绕。悠悠的冗长,慢慢的回荡,柔柔的空气,怎不回忆起小时候寻踪游离荷叶处晶莹清露的美好。



寻找寂静的禅境不是逃避现实!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代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将梦寐以求!有过静坐冥想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静的手段,所谓禅坐入定完全属于此类。世俗里的寂静,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如有一刻寂静的禅境,我们就要好好地享受它。 


雨夜中听一声鸟鸣,掬一缕山泉的清风,为寻一份安宁,获得精神的贯通和心灵的清洁,在澄澈的境界中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界。即使是草叶上的一滴露珠,也可以看到一轮小小的完整月亮,真挚与宏伟生于安谧的禅境。



熙熙攘攘的红尘社会,寂静的禅境机会不多。寂静的禅境不是孤独和寂寞的土壤。寂静的禅境是人生中难得少有的美好时光。在寂静的禅境时光可品偿和体验日常生活的美好和奥妙,寂静的禅境让也有些人体验到寂寞和孤独的情绪,寂静的禅境是静心读书的最佳时间,也是最易体验到人生丰富多彩的内涵和色彩斑斓。寂静的禅境让我们疲惫的心身有一个休息调养的时间和空间,清理清理记忆中的垃圾碎片,忘却导致负面情绪的人和事。寂静的禅境不蒂是精神、心灵继续发展生长、前行的一段休养时间,也是心灵的驿站。寂静的禅境让我们从红尘世俗、落英缤纷的人和事中逃离出来。


在我国,听雨向来是文人雅士的事。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很多,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佳句,更是脍炙人口。


下雨本来也是平常事,在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却总是和“愁思”的情绪难解难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认为描写听雨的禅境最著名的要数南宋 蒋捷《虞美人 听雨》,全文如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暮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雨”因时间、地域、环境不同,对人有着迥然不同的心理情绪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意境出发,随着时空的变化,描写三幅“听雨”的画面。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歌楼”、“红烛”、“罗帐”等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绮艳意象交织出现,描绘出春风怡荡、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的少年欢乐情怀。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在歌楼上听雨,尽显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情境和意味。少年时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与忧愁悲苦无缘,细腻地描绘了 “不识愁滋味”的青春年华。永恒、短暂、欢快的青春生活,反衬作者后来生活的处境凄凉。


此时听雨的禅境:少年留连酒楼茶肆、勾栏瓦舍,醉心于秦楼楚馆、红粉佳人。一如早春的细雨,梳妆打扮着浅浅的草、点点的花。听雨是畅快的,不知人生愁滋味,此时的酒是滋润的,把酒问残月,酒醒吟晓风;听歌照红烛,玉衾伴罗帐;日日笙萧夜夜歌。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客舟听雨,水面辽阔,风急云低,失群孤飞的大雁,好一幅美丽的春江雨图。这里的“客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的情绪时时涌在作者心头。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联想了诸多意境,容易同断肠、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给人生一种难言的孤独和悔恨感受。在“客舟”的四周点缀着“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在兵荒马乱时代,词人常常在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孕育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此时听雨的禅境:壮年漂泊无定,舟车劳顿;或忙于生计盘算,抑或仕途经济。此时的雨是阴绵的,春雨如秋雨,催黄叶,披衰草。听雨是愁闷的,天低云暗,西风孤雁;逆旅他乡,前途渺渺。雨抹煞了自信人生的豪情,勾起了欲渡无舟楫的渴望,唤起共剪西窗烛的情愫,一声肠段,从此天涯孤旅的寂寞。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作者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萧索,心境凄凉,寥寥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易主,壮年愁恨,少年欢乐,如雨打风吹。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已木然无动于衷。“悲欢离合总无情”,是作者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无限感伤,藏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心如止水,波澜不起,彻夜听雨,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禅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此时听雨的禅境:暮年看破红尘,置身僧庐,两鬓斑白,晚景凄凉。雨是萧瑟的,青灯冷雨,荒郊野雨,落在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听雨是凄苦的,岁月荏苒,韶华流逝,走过时间长桥,赏过春花秋月,习惯世态炎凉,了然悲欢离合。皈依佛门,三世轮回,四大皆空。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清寂的春夜,春雨浸润一室清凉。我们不妨读读优美的唐诗宋词,在这素素的光阴里,不语轻愁,不言悲喜。把那些许久以来的心绪,沿着一线雨夜的清寂,绕过窗前风,穿过檐下雨,放空,向远。人有时需要一段无为的时光,不思,不念,无欲,无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