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卫小家庭| 支持每一个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生活

 姩躎艌簐涊蘖陧 2016-05-09


自由意味着百分百的自我承担。


1。

我爸把我弄到一个事业单位去上班。

每天七点,全体人员集中点名。

这年头居然还有点名这种奇葩玩意儿。

所有领导都在场,如果谁迟到了,TA的名字会在房间里久久回荡,所有人都在默默见证TA的耻辱。

谁TM想出来的这馊主意?害我只能六点不到就起床。

我这种散漫惯了的自由灵魂该如何适应这非人的生活?


小城市上班真是悠闲,每天打扫房间,给主任倒茶,跑腿送文件。

早知道我学个新东方厨师多好,没事还能给领导们做做小蛋糕。

期间干过最高端的事就是给领导的发言稿打字,施展一下我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

更多的工作则是会务准备和接待上级来宾。


领导视察和会议接待是考验我们青年骨干的重要时刻。

开会的时候,我像个空姐一样侍立一旁,看哪个领导杯子快空了赶紧扑将过去添茶水。

有时候会议一开就是小半天,我这老腰都快断了。

想来春天般的服务还真不是人干的,脸快笑烂了,一分钱小费也没拿到。

最讨厌的是,会议开完,桌上剩那么多香蕉苹果,我都盯它们俩小时了,也不给我吃一个。


单位聚餐,领导一高兴就握着麦克风上台唱卡拉OK。

我默默在心里吐槽,哇擦老头儿声音这么雄壮,肾不错啊。

没想到这时候居然还有工作,顶头上司——部门主任叫我上去献花。

纳尼?没听错吧?他唱个歌还要让老子献花?


这是我爸心目中最体面最牛逼的工作。

出席各种会议活动,在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身边刷脸。

可姑奶奶我还是个需要人伺候的主呢,干了几个月,我决定炒了丫的。

我收拾完东西,拍拍屁股走了。


但我低估了环境的影响力。

第二天,我们家就炸窝了。

我爸崩溃了,亲戚们紧急开会讨论我这件事的恶劣性和破坏性。


我爸托人给领导致歉,回家给我施压,意思“不去上班我就死给你看”。

我脖子一梗,就是不回去。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家就跟那政府办事大厅似的。

三大姑八大姨个个挺身而出,轮番上门给我做思想工作。

我真该开个窗口坐里面收钱。

我满足了他们的正义感,他们应该付费啊。


2。

由于深深领悟到“胳膊拧不过大腿”这句真理的奥义,我决定自己住。

自己住不仅意味着自由,也意味着百分百的承担,你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去打理自己的生活。

其实也不必如此,如果愿意让老人插手帮忙,可以省却做家务、带孩子等诸多辛劳。

这样的话,你生完小孩就跟没生一个样。

可以继续刷手机、玩网游、逛街血拼、聚会泡吧、打拼事业,多美啊。


我偏偏就一条道走到黑,咬咬牙自己扛起来。

每次决定做一个不同的选择,我并不知道需要付出什么代价,我只是好奇:不跟其他人选一样的,难道会死吗?

如果最后没死掉,岂不是赚了?


我带小妞出去,经常有老太太吃惊地看着我:“你怎么自己带小孩啊?”

卧槽,我亲自生的呀!

得,我又成奇葩了。

因为喂母乳不喂奶粉,因为自己带不依赖老人,天天有人追着问:“你为什么要这样?”

我也纳闷,为什么你们都不这样?


我宁愿家务活让扫地机、洗碗机来干,也不想让老年人干。

不光是为了解放了老年人的身心,还他们一个轻松自在的晚年。

更重要的私心是,我想独立生活。

把他们的生活还给他们,把我的生活留给我自己。


一个朋友,高级知识分子,妻子生完小孩以后去外地攻读博士学位了。

他和自己的父母一起住,平时的工资收入悉数上交老妈。

几年下来,这对夫妻已经快走到头了。

我去过他家一次,三十多岁的他在父母面前还像个快要高考的孩子。

家里气氛凝重,所有陈设均遵照老年人的意思来布置。

他的女儿,一个小小的四岁女孩,完全是奶奶在带,与爸爸关系生疏。


还有个家庭,丈夫在仕途打拼,酒席官场忙不停。

小孩由奶奶带大,妻子也上班,一家三口很少碰面的机会。

孩子上小学了,他们干脆在外面租个学区房,奶奶常年驻扎边疆带小孩。

夫妻二人各忙各的,事业也算风生水起。外人眼中,有值得羡慕的社会地位。


后来见多了,我才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

不是说这样一定就不好,但所有人都按照同一种方式来生活,这才是我最奇怪的地方。


3。

有人问,到底应不应该和老年人同住?

废话,当然不应该啊。

你敢当你妈面跟媳妇热吻吗?多TM别扭啊。

跟媳妇调情,你妈不高兴。不跟媳妇亲热,人家干嘛嫁给你啊,支援灾区啊。

界限不清、夫妻磨合不充分、责任分摊不明确、小家庭缺乏独立意志……这些问题都是由此引发的。


你觉得眼下一切都好,双亲和乐、配偶孩子每天按部就班,家庭成员各安其位。

那是因为你没尝过完全独立的滋味。

并不是说,和父母有了矛盾才需要分开住,没有矛盾就不需要。

发不发生矛盾,你都要至少尝试一次自己过日子的滋味,哪怕只有一次。


我们中国人习惯了去扮演好各种角色,孝子、职工、丈夫、父亲、老板……

角色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但过分重视角色很容易失去对自己的真实体察。

时间久了,你只晓得如何机械地照惯性行动,去做好符合社会期待的事情,听不见来自内心深处那个真我的声音。


这就是我说,独立生活作为一种体验,是必要的。

你可以只尝试一次。

你也可以自己决定在哪个生命阶段去体验它。

比如,新婚后、生育后、孩子上小学后、孩子上中学以后,都可以。

个人觉得,越早越好。


我在试图揭竿起义走向独立的这条路上,也经历了三番五次的打退堂鼓。

因为我有一个分量很重的角色是:女儿,我习惯了听命于父母。

可未来的生活需要我重新认知的角色是:女人和母亲。

在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常里,我很难找到做一个女人和母亲的角色感,我只是本能地用旧有习惯去处理所有事情。

我积累和学习到的就只是如何去做一个让他们感到骄傲的女儿,我在乎他们对我的评价和意见。

这种感觉很微妙,我活得体面光彩,却并不喜欢自己。


4。

独立生活是一段死而复生的历程。

今天还有人问我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在最初的时候,其实就是想死的感觉。

等“死”过以后,慢慢重生的时候却没有了所有喜出望外的喜悦,只有对生命的淡然接受。


要面对的事情太多:无尽的家务琐事,一个人带孩子的艰辛,孩子生病时的慌乱,无法休息睡眠严重不足,夫妻吵架无人诉苦的孤独,时间全部被占据无法上班创业做任何事……


后来,我学会了有效率地处理不同的家务劳动。

一早起来先把孩子的辅食准备好,放在锅里蒸,然后自己准备洗漱和早餐,打豆浆、切面包。

衣服放洗衣机,等早餐吃完,衣服洗好就可以晾了。

晾衣服的时候,把宝宝的小床推到阳台,一边陪她说话唱歌一边干活。


比如,我学会了在生气难过的时候选择不倾诉。

不管跟谁倾诉,只不过多了一个人支持你的立场,而这种宣泄只会放大矛盾,根本于事无补。

我开始练习自我观照,争吵的发生其实没有是非,我们在是非上的较真永远是没有终点的回路。


比如,没有大把的时间阅读,我只好选择了不阅读。

你没听错。

后来我才发现,比读书更高级的精神生活是:不读书。

就像比忙碌更难的是事情是放松,比起去做点什么,更难的是不去做什么。

没时间看书的时候,恰恰多了许多静心沉思的片刻,我慢慢了解到自己对知识本身的饥渴,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匮乏。


比如,由于没人给我们做饭,只好自己研究各种食谱。

那叫一个鱼龙混杂,根本不管什么中式西式,统统拿来乱吃一气。

以前在父母家吃的菜是几十年如一日,虽然有些”妈妈的味道“之类的情怀,但也完全没有自己要下厨房的欲望。

自己生活的人第一要面临的就是开发”做饭“这一沉睡天分,所以琢磨出了各种炒菜、面点、饼干、火锅的做法。

我们沉迷过很长时间的披萨,天天自己家里做披萨。

后来去朋友家做客都会带自己烤的饼干,当然这些事情我后面都不参与了,都是老公在做。

他会做芝麻饼、烤麦片、蒸包子各种小吃,总之在外面吃到什么就会忍不住要自己做,偏执狂。

他在父母家也是个被惯坏的乖宝宝,没想到现在被残酷生活虐成了厨房小能手。


5。

另外,还有大家最关心的夫妻关系。

没有旁人在场,两个人可以大声吵架,毫无顾忌,这不是坏事,恰是一大利好。

人的情绪需要宣泄,两个人的沟通尤是,一旦被压抑,大家在细小的情绪累积下会慢慢滋生怨气。

吵架就像一个合理的安全阀机制,可以把不痛快当成屁放出去。

要吵一个痛快的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常常会顾及旁观者的感受。

当无人观战的时候,才是彻底的真正的释放冲突。

事后也不需要找人去理论什么观点立场,其实婚姻里怕的就是”有人撑腰“,如果父母在场,估计都判离婚几百回了。


因为在独立生活的时候,两个人的真性情才完全暴露出来。

有时候自己看到都会很吃惊,我怎么会这样子?

如果我婆婆在家,我估计会装淑女装一百年,根本不敢大吼大叫。

或者我父母在场,我老公有不舒服应该也不敢发作,只好躲出去喝闷酒。


这样的所谓和平,是我不想要的。

所有的婚姻都需要充分的磨合,没有天生完美的关系。

在彻底的独立生活中,我发现,我和老公都携带着来自各自父母的问题。

每次有了争吵以后,我们就会反思:

其实根本不是在跟你吵哎,我感觉是跟你体内的父母在对抗。

父母的性格、脾气秉性、观点和习惯,深深烙印在我们身上,不跳脱出来是很难看见的。


独立生活会经历一段长时间的动荡期,尔后逐渐趋于平静。

价值观的充分碰撞之后会有大致相似的趋同性,这时候,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即便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发现和反省。

然后,我开始学习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对方开始学习丈夫和父亲的角色。

就像一艘船,一开始完全是乱开乱漂,大家掉到水里一通挣扎,然后爬上船再继续开,因为方向不一致,又开始动荡,反复多次,才慢慢找到掌舵的稳稳的感觉。


6。

当然了,独立生活并不是和父母没有交集。

与父母之间礼尚往来、探亲走动、生病照顾,这些都是OK的。

但平常过日子,你过你的呗,甚至你还要明确界限。

不要让小家庭的主张被大家庭的意志吞没。


我们大多数人的原生家庭中,父母是相当强势的。

他们习惯了全面接管一切,包括你的孩子、你的存款、你的丈夫或妻子、你的工作和生活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这生活到底是你的,还是你父母的?

你遇到问题,是跟你的伴侣商量,还是回去向父母汇报?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和截然不同的生活品质。


在一个家庭中,到底是夫妻关系最重要,还是亲子关系最重要?

我以为,对于成年人来说,夫妻关系是第一序位的。

但很多大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核心关系得不到强化, “孝顺”成为了最重要的道德主题。


经常会看到一些直男癌丈夫指责妻子不孝顺老人,制造婆媳矛盾云云。

不管具体事件到底谁对谁错,要搞清楚的还是先后序位。

娶一个女人,是为了让她替你孝顺你娘,还是因为你想对她好。


对小家庭而言,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家庭才有立足的基础。

如果爱情在孝文化的席卷下,变得微不足道甚至裂痕百出,那么小家庭的独立生命力就会不断弱化,甚至面临崩溃。

小家庭也是有生命力的、会呼吸的命运联合体。


首先爱你的配偶,然后,和配偶一起,去善待父母。

你和你的伴侣,永远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核心纽带。

对于孩子也一样,夫妻相爱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强大的心理保障。


有的家庭,夫妻井水不犯河水,丈夫负责给钱,妻子负责买玩具,但声称都很爱小孩。

这样的小孩,从来看不到父亲是如何温柔地注视母亲的,他如何去领会所谓家庭的温暖和记忆?

对于孩子来说,最珍贵的东西就是,爸爸妈妈一起陪他吃饭、给他讲故事,打打闹闹,亲亲抱抱,就这么简单。


另外,当你坚定地在自己的生活里摔打成长之后,原先对你的婚姻生活百般不愿放手的父母也会卸下不必要的责任,找到他们自己应有的界限。


因为事实上,更需要角色释放的其实是父母,他们会因为放下重担而重新体会到自己对于生活的追求。

那个时候,再和他们相处起来,会有一种踏实圆融的感觉。


好了。

你会发现,我们讨论的这些命题其实存在于所有地方。

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一样会遭遇类似的纠结。

说到底,选择哪个城市,选择什么生活方式,完全是个人意志。

没有一概的好与不好。

大城市有孤独的都市夜归人,小城市也有恬淡美好的小确幸。

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是什么年龄,要支持每一个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生活。

当然了,放弃探索也是一种权利。


支持每一个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