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心正,更要正大光明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所谓的浩然之气,其实也就是一种光明正大的气概,作为做人来说,光明正大做事,正大光明做人,这是一个追求长久发展必备的精神。 做事先做人,无论在哪个领域,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以一个人的基本人格做为你立足的保证,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人格卑微,利欲熏心,鬼鬼祟祟的人,他是不可能得到信任的。一般人们总习惯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来佐证自己的行为,而不理智的去判断这个行为的对错,当你脱离了光明正大这个行为准则时,你是否想到那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那么做人要心正,更要正大光明的境界与重要性有那些?个人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拥有一个宽广坦荡的胸怀,其甚至不因成文的戒律而抱避嫌、躲而远之的态度,事过境迁之后,既没有因为自己济世助人沾沾自喜,也没有因为想到戒律而胆颤心惊,其依然保持着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愁的快乐心境,这是因为其的修行使其达到了“坦荡荡”的精神境界,所以才能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意念来为人处世。 其实人活在世界上,每一个人身上都带有佛性和魔性的一面,人只有修炼才能消除魔性。世人大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遇到问题时首先指责别人,却从来不去反省自己的过失,所以经常会烦恼不断,经常怨天尤人,经常会心情不痛快。人世间只有真正的修炼人才能做到心胸坦荡、无忧无虑、无怨无恨,那样的境界与胸襟是不修炼的人难以达到的. 光明正大的人,总是没有私心杂念。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为人诚恳、谦虚、儒雅敦厚,在人多的时候不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既不露富,也不藏穷,更不极力表现自己以求得到别人的崇拜和追捧,幽默诙谐自内而外自然地流露,却不是刻意而为。光明正大的人,比较憨厚耿直的固然凸现。光明正大的人对自己有显现平心静气的心态,对自己笑看风云的舒畅,对自己洗心革面的超然。而是象波澜壮阔似的那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驾驭风帆,犹如纹丝不动的潭水一样静谧安详却慢条斯理的涟漪。如此,往往光明正大的人似静水深流的表现出一种博大精深的最高境界! 光明正大的人,总是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在以“和为贵”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所体现的道德关系上,有力地维护着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扬弃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夹杂的封建宗法成份,实现其中伦理关系在道德上的义务的要求,反映人们对和谐、融洽环境的追求。助人为乐,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希望在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中处于互助、互爱、互帮的人际关系的情感意愿;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自己与他们良好社会关系的追求。“助人”以后,既帮助了是一种价值实现,体现了一种自尊。老一辈革命家所极力推崇的党的优良传统中的“先人后已”、“自我牺牲”、“大公无私”精神,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助人为乐的美德是完全一致的,这些都应成为在改革开放的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时代精神。 这个世界有很多遇上困难的人是需要我们伸出手去帮助的,但有些人会坐事不理,而有些人则会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有很多小事让人们不足为道所以不去做,但是我们是否想过,也许在我们看来是很小的事情但如果在此时帮一把手,也许对于别人来说却可以称得上是解除了燃眉之急? 光明正大的人,总是开诚布公。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对人对事要开诚布公,有什么意见,有什么批评,摆在桌面上。明智不明智?诚心不诚心?公道不公道?有才没有才?能干不能干?自吹自擂不行,要让别人说,要让人众评价。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 光明正大的人,总是持重老成。老练成熟;持重:稳重,不轻浮。指人经验丰富,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心正是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比较憨厚耿直的固然凸现。心正不是伺机的铤而走险,而是真诚的虚怀若谷;心正不是狡猾的利诱相逼,而是坦荡的助人为乐;心正不是阴险的同流合污,而是透明的开诚布公;心正不是故意的弄虚作假,而是有意的查漏补缺;心正不是冲动的偷梁换柱,而是坚定的持重老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