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居史话】扑朔迷离的蝌蚪文

 SZTsmz 2016-05-09

在仙居县淡竹乡境内,有座千峰叠嶂、万壑峥嵘的韦羌山。这里沟谷交错,四季风景如画,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待批国家级)中一条十分重要的风景线。其中有一处神秘莫测的人文景观:在一处海拔800多米名叫蝌蚪崖的千仞绝壁上,布满了人工镌刻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图案符号,这就是神秘的蝌蚪文。


为什么古人要将文字镌刻于千仞绝壁之上?这些图文符号究竟有什么含义?千百年来,有无数志士学者前往探奇。据万历《仙居县志》和光绪《仙居县志》载:东晋义熙年间,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以后郡守阮录和北宋县令陈襄亦“携众以观”,终因崖高路险,“云雨晦暝”,未得结果,扫兴而归。陈襄还留诗感叹道:“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1985年10月16-日,台州地区文物普查验收组用28—200毫米变焦相机对崖面进行远距离拍摄放大,逐点分解,字迹隐约可见。1994年5月26日,由“安洲影艺社”组织的探险队请来了具有40多年攀崖经验的山民潘余龙一起探险。他从崖顶悬索而下,在离崖面不到1米的近处拍摄到了许多实物照片。根据潘余龙的叙述和从拍到的照片看,蝌蚪崖崖面平整如削,长约40米,宽约50米,成极规则的长方形,面积近2000平方米。绝壁的崖面石质坚硬,布满了一个个凸出的半球,半球高出崖壁平面约5厘米,直径7一12厘米不等。在每个半球边缘,均有一条约2厘米深的圆形小沟。半球之间相隔约15厘米,纵横排列有序,看似日、月、虫纹及海洋生物图案的痕迹。探险结果公布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很大的兴趣,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这是少数民族古畲民留下的文字;有的把它与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仙居的下汤人联系起来,认为是先民的遗迹;有的展开丰富的想象,说那是外星人留下的杰作;有的则持否定态度,认为蝌蚪文根本不存在,是子虚乌有的事;当地老百姓一直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刻。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周廷尉所摹之物没有保留下来。就是“安洲影艺社”拍摄到的珍贵照片,在一般读者看来,也只觉得是白糊糊的一片崖石面,无法释读。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共八种。即曾被疑为古籍伪作的《苍颉书》、《夏禹书》,贵州的“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四川的“巴蜀符号”、云南的“东巴文字”、绍兴禹庙的“岣嵝碑”文字和仙居的蝌蚪文。上述八种文字中,从发现的时代看,仙居的蝌蚪文最早。南朝孙诜著的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临海记》就称韦羌山“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宋书·州郡志》亦称“天姥山(韦羌山别名)与括苍山相连,石壁上有刊字科斗形,高不可识。”八种文字中,以释读难度论,亦以蝌蚪文为最。其他七种文字或存于书,或现于出土器物,或写于木石,或刻于石碑,或镌于石壁,均有据可查。而唯独蝌蚪文扑朔迷离,至今还未见其篆文摹本。据古文字专家考证,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文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是指先秦时期的古文。因而,如确能在韦羌山发现蝌蚪文,对于我国古文字的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悉,贵州的“红岩天书”已被破译。我们相信,仙居的蝌蚪文也终有破译的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