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怀和实用一样重要 “日日煮”想为年轻人做个美食品牌|年轻人|美食|品牌

 你想不到想要 2016-05-09

  蛋糕、火锅、咖喱、冰淇淋、牛排……如果你的朋友圈有一帮吃货,你一定能深深体会到:对有些人来说,吃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了!

  “吃”这事,年轻人觉得有点不一样

  对于标准的8090后吃货来说,吃也是很复杂的事情。除了食物的口味,品相、营养、甚至餐具都是他们评价食物好坏的重要标准。不得不承认,由于生活节奏的改变和对品质要求的提升,现在的年轻人对待饮食的要求裸食nadism,特别是对烹饪的理解与我们的父辈相当不同。一方面,随着外出就餐的比例变高,对食物的鉴赏能力变强了,但另一方面,能用于烹饪的时间和精力却变少了,更不提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有机会系统的学习制作食物的技术。

  作为比较知名的传统美食品牌,“新东方”和“文怡”等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不少年轻人便是从中了解了最基础的烹饪常识。然而,传统美食内容往往过于注重烹饪本身,没有考虑到年轻人对品位和美感的追求,还经常会涉及很难购买到的配料食材或者专业的烹饪技巧,因此更适合有经验的烹饪者,而非时间紧任务重的年轻小白们。

  “日日煮”的创始人Norma就是一个来自香港的80后“煮妇”,在正式创立“日日煮”之前,Norma仅仅是因为对美食的热爱,在网上开通了个人账号,分享自己的美食制作经验。出乎她的意料,短短几个月时间,她的美食分享受到了超过5万名用户的关注。受此鼓励,Norma毅然辞去了香港汇丰主管的职务,决心为都市年轻人打造一个既推崇“品味”和“享受”,又不失实用的美食品牌。

  实用是情怀的一道切入口

  在她看来,作为一个美食大国,国内却没有出现像cookpad、foodnetwork这类的成熟品牌,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痛点并未解决:

  一、烹调习惯不同。相对于西餐食谱比较数据化的呈现方式,中餐的调味数据一直没有被标准化,操作难度高。

  二、不同于国外成熟的全职家庭主妇文化,国内的年轻“煮夫、煮妇”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更缺乏成熟的美食社交文化。

  三、没有专门的美食内容平台,用户在论坛、app等渠道上能找到的信息相当碎片,寻找信息的过程增加了年轻人的学习成本,也消耗了他们的兴趣。

  总结多年的海外生活背景,以及之前在香港创立运营的经验, “日日煮”团队针对快节奏生活中年轻人的美食产品要求,逐步有了一个思路:“简单的方法做大餐”,并选择了美食视频作为产品的主要载体。截至8月底,“日日煮”美食视频在全网的播放量已超过2.5亿。

  用简单方法做大餐

  首先是理解上的简单化:以视频作为载体,能让用户很直观的了解整个制作过程,特别是没有太多烹饪经验的年轻人,让他们去记下一张食谱的确太困难了,但通过观看视频,用户很容易对大致的流程产生概念,再结合微信号中的图文介绍,整个过程就比较简单了。

  其次是说明上的简单化:“糖15g,鸡蛋50g”,在西餐制作中,一般都能找到被数据化的配料说明,而到了做中餐的步骤上,却多被“少许”这类模糊的词代替了。“其实中餐的配料也是可以量化的,多少分量的肉搭配多少分量的盐、酱油,是有一个相对的安全值的,只是没有人在做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日日煮的内容会进行尽可能量化的说明”,Norma介绍,“视频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如果记不住这些数据,动态画面中的展示也能让用户对分量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再次是操作上的简单化:舍弃掉大油大火这类不适合在家操作的手法,由专业团队进行研究,在不损失口感的前提下选用其它替代手法。除烹饪外,日日煮的节目中还会介绍选取食材、摆盘配色、营养搭配等内容,一方面弥补用户的经验不足,一方面也让年轻用户能比较容易的满足情怀和品质的要求。

  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Norma表示,同样以内容为产品核心的国外成熟品牌“Food network”已获得了15亿美元的估值,而国内由视频内容所产生的销售市场,规模已接近500亿美金。日日煮将逐步开展自己的电商计划,在香港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众多品牌和消费者的认可。从食材采购到烹饪制作,再到分享社交,甚至外延至餐具、摆设和家装。日日煮最终希望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美食产品,还是一个以美食态度为核心,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品位生活中的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