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前小专题:地理环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寒龙寒龙 2016-05-09

备考提示 

全国卷热词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备考学习中,体现人地协调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学会运用联系的、整体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环境的地理事物或地理问题,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和谐,天地人合一。

视频:韵动中国(10分钟)



第一部分: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 ,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 ,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 ,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 ,这两方面相互作用 ,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 ,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 ,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 ,太平洋西岸。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 ,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广大的疆域 ,纵深的腹地 ,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 ,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 ,其势宜合而不宜分 ,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 ,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2、外部封闭隔绝——封闭内敛的大陆型文化

从地理环境看 ,三面陆地 ,一面临海 ,北面多沙漠 ,西面从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 ,东面和南面是大海 ,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 ,也是造成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原因。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3、多样的地形气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 ,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地形东西有别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高低相差很大 ,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 4 千米以上 ,有“世界屋脊”之称 ,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 ,海拔多在10002000 ,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地形多样 ,既有广袤的平原 ,也有纵横的山脉 ,还有蜿蜒的海岸。“不同的地形 ,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 ,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 ,既哺育了古代文人 ,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孔子说“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论语》) 以山比仁 ,以水喻智 ,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 ,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特别是魏晋以后 ,文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 ,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
.气候南北有异

气候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气温差异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期,对农民的垦植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以年降水量400毫米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前者被人们开辟为农耕区,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的农耕文化;后者则成为游牧区,繁衍出以游牧为生,善骑战的游牧文化。农耕与游牧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一般来说 ,农耕民族依恋土地 ,重农轻商 ,居安思稳 ,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 ,重牧轻农 ,勇猛好斗。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有过长期的对垒 ,如军事上有长城的建筑、战争的对立 ,文化观念上如中原与周边 ,内陆与边疆 ,蛮荒之地与礼仪之邦等的对立。但是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等途径 ,达到彼此交流 ,互相融合。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 ,便积极推展大规模的汉化运动“: 禁胡服”,“断北语”“, 通婚姻”“, 改姓氏”“, 重文教”。由于这些政策的推行 ,胡人的生活型态有了很大的转变 ,胡、汉的血统彻底混合,彼此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弭。
    
如果以长江为界简单地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的话 ,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异。(大家可以点击阅读我以前发的一篇文章:南方与北方,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如果以区域细分的话 ,在中华土地上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台湾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锦绣中华的历史画卷 ,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奇葩。

4、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存在两极性。

    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太平洋,西北临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但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我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深深影响着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我们必须保护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的延续下去。



第二部分:课件展示



第三部分:考题精析

考题一: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图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

                          

(1)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湖、池、溪、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

(3)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图4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筑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

【答案】

(1)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市场需求大;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能工巧匠多。

(2)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③河网稠密(水系发育),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④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防火;防潮;防蚁虫;防雷击等。

 

考题二:

读材料及赣州古城图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常饱受水患。如下图,北宋刘彝任知州期间,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城市地形的高差特点,采取分甚排水丛原则和自然流向的办法,建成了地下排水干道系统,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雨季,当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也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于是,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赣州城内有数百口水塘,刘彝又差人将地下排水管道与城内的水塘连通起来。时至今日,这些措施仍能使赣州古城免受洪涝灾害危害。

材料二 :赣州古城图

(1)说明宋朝以前的赣州城容易遭受洪涝灾害的原因。

(2)说明刘彝采用的措施使赣州城免受洪涝灾害危害上所起的作用。

【答案】

(1)赣州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赣州城位于两江汇合处,几乎四面环水,汛期时极易遭受洪水侵袭。

(2)坚固的城墙如同防洪大堤,可以抵御(贡江、章水两江)洪水对城市的侵袭;依据地势修建的地下排水管道,能在暴雨初期将水排入河流中;当江面洪水水位高于排水口时,水窗能防止江水倒灌;城内的水塘与地下排水管道连接,具有调蓄作用,防止城市内涝。

伴随着《二泉映月》的美妙音乐,赞赏一下勤劳的老胡吧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二泉映月 纯音乐 - 传统古曲珍藏版 纯乐古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