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内蒙古】连载第5期│晓克 主编《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五、历史人物(上)

 nzpeach 2016-05-10

   名:《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

   编:晓克 研究员

出版信息: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



铁马金戈动地来——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是匈奴族杰出的首领。公元前3世纪,匈奴族兴起于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匈奴在大漠南北活动了约300年,为发展草原文化,丰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冒顿单于(?~前174年)是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的长子。起初,头曼立冒顿为继承人,后来偏宠后娶的阏氏(匈奴称妻、妾为阏氏)生的少子,想废冒顿另立少子。于是,头曼送冒顿去月氏(在今甘肃河西走廊)做人质。冒顿刚到,头曼就急攻月氏,想借月氏之手杀冒顿。危急关头,冒顿偷了一匹善马,逃回匈奴。头曼见冒顿勇壮,觉得杀了可惜,就改变主意,命他为万骑长。

冒顿仇恨父亲,决心夺权。他发明一种镞矢,射出时发出响声,称为“鸣镝”。他向士卒发令:凡是鸣镝射击的目标,士卒必须跟着射,不射者斩!冒顿以鸣镝射自己的善马,有不发箭者,斩;以鸣镝射爱妾,犹豫未射者,斩;以鸣镝射头曼的善马,将士皆随鸣镝发箭。于是,冒顿知道士卒可用了。公元前209年,冒顿随头曼狩猎,趁机以鸣镝射头曼单于,士卒都随射,头曼死。接着,冒顿将他的后母、弟弟及不服从他的大臣都杀掉,自己做了单于。

匈奴的单于原来是由部落奠长会议推选的,冒顿杀父自立,匈奴社会的贵族世袭制度由此开始。冒顿首先创立了军政合一的游牧国家,设立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自左右贤王至当户,都分别统帅军队,多者领万骑,小者领数千,共二十四万骑长。单于与二十四长各有游牧地盘。二十四长又各自置千骑长、百骑长、什骑长等中下级官吏。二十四长既是军事首领,又是行政长官及生产的组织者。单于每日早拜日出,晚拜月。匈奴人正月会单于庭,举行春祭;五月大会龙城,祭先人、天地、鬼神;秋天,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

冒顿执政初期,月氏、东胡、秦朝三强环伺匈奴。对东胡,冒顿先采取退让策略。东胡王以为匈奴内乱,有隙可乘,不断挑衅,先后索要头曼的千里马和冒顿的阏氏,冒顿都予以满足。东胡王又提出要独占东胡与匈奴之间的大片空地。冒顿征询群臣的意见,有人说:“这种弃地,可给东胡,也可不给,无关紧要。”冒顿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送给别人呢?!”将主张把弃地给东胡的人斩首,并举国出兵,将东胡打个措手不及,东胡王被消灭。接着匈奴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进而占领长城以北及河套以南广大地区。向北降服了浑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匈奴的版图,东尽辽河,南达长城,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冒顿完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

昌顿不断南侵汉朝。前200年,汉朝大军征匈奴,汉高祖刘邦及先头部队轻进至平城,被冒顿的40万伏兵包围七日才解围。刘邦自度无法力取匈奴,就与匈奴和亲。将宗室的女儿作为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给匈奴一定量的絮缯酒米食物;汉匈约为兄弟之国。

汉匈之间的冲突,除经济、政治方面的因素外,文化差异也是原因之一。汉朝是农业经济文化,匈奴是游牧经济文化,且汉朝历史进程先于匈奴,汉朝颇以礼仪之邦自居,轻视匈奴。这种隔阂还差点导致了一场大战。刘邦死后,冒顿写了一封情书向吕后求婚。信的大意说:我生长于草泽荒野,很向往中原。你丧夫寂寞,我也很孤独,希望我们一起生活,两人都会快乐。匈奴还残留原始群婚制的遗俗,父兄死则妻其妻(生母除外)。汉匈约为兄弟之国,按照匈奴习俗,冒顿想娶吕后也正常。但吕后及一些朝臣一接此信,大怒,认为受到侮辱,要伐匈奴。幸亏大将季布一席话才使得吕后冷静了。吕后回书一封,幽默婉转地说:我人老了,头发、牙齿掉了,走路也不稳了,不值得你爱啦。为表达谢意,送点车马,请笑纳。冒顿得书,很感动,也派使者来道歉,说:“未尝闻中国礼仪,陛下幸而赦之”。并献来马匹,重结和亲之好。这就是文化隔阂闹的笑话。

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顿死,子稽粥立,号老上单于。

冒顿统一匈奴,吞并周围部落,首先在北方草原竖起了游牧民族政权的旗帜,建立起了强大的游牧国家,他开创的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游牧民族政权所继承。在北方草原文化生成史上,冒顿具有开拓性的历史功绩。

 

 胡服方能逞骑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名雍(前340~295年),是战国中后期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中国历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赵国的都城是邯郸(今河北邯郸),疆土主要在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赵国的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与赵国摩擦不断。胡人穿短衣、长裤,骑马作战,开弓射箭,往来奔跑,迅速敏捷。赵国的军队是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官兵都身穿宽袖长袍,甲胄笨重,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学习胡人的骑马射箭。

赵武灵王十九年,他与肥义、楼缓商议说:“如今中山国在我们腹心,北面是燕国,东面是东胡,西面是林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若没有强大的兵力,国家会灭亡,怎么办呢?我决定改穿胡人服装,学习骑马射箭,并用这个教练百姓,以占有中山国与胡地。”楼缓说:“很好。”武灵王知道多数大臣不同意,就亲自去说服威望极高的叔父公子成,说:“衣服应便于穿用,礼制应便于行事。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如今我国强邻环伺,却没有骑射装备。改变服装、练习骑射,就是为了变弱为强。”公子成听后说:“我理解大王的深意了,我一定听从王命!”于是,第二天,武灵王与公子成都穿胡服上朝,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又来劝阻武灵王不要穿胡服。武灵王说:“圣人兴起,并非互相因习;夏、殷灭亡,并未变乱礼制。变革古制未可厚非,遵循旧礼并不不值得称道。你们不懂这个道理啊!”群臣心悦诚服了,武灵王终于排除了变革的阻力,推行胡服骑射了。

首先,赵武灵王在新占领的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大黑河南岸)试点,这里地势开阔,水草丰美,人民素有骑射风尚。试点成功后,胡服骑射在全国展开。几年后,赵国骑兵就显出了威力,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之一变:东北,赵国攻灭了“心腹之患”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赵武灵王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

胡服骑射是中原政权第一次主动学习草原文化的举措,在历史上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由车战的时代进入骑战时代,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其次,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马只是驾车的,不作为骑乘。随着骑射的发展,马逐渐用于骑乘,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其三,胡服既适应作战的需要,又比中原原来的衣冠更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从而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汉代即已成为官定武服;北朝以降,文武官员皆着胡服,后来一般百姓,甚至妇女、儿童也逐渐穿上胡服。因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推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族的文化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

 

 胡汉和亲识见高——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名稽侯珊,匈奴头曼单于第七代孙虚闾权单于的儿子。呼韩邪单于开创了汉匈和平、合作的新局面,使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进入以和平为主的状态

西汉初年实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汉武帝时,国力强大,组织了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夺取了河套,匈奴退驻漠北。匈奴的失败,加剧了统治集团内的分裂。公元前60年,虚闾权单于死,按匈奴单于继位的惯例,稽侯珊也可以立为单于。可是虚闾权单于的元配——颛渠氏和她的弟弟都隆奇设计,立了颛渠氏的情人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单于尽黜虚闾权单于的子弟近亲,代之以自己的子弟。稽侯珊被迫逃亡到左地他的岳父那里。

稽侯珊才能出众,又是单于之子,因此,他在左地获得了贵族的拥戴。公元前58年,稽侯珊被左地贵族拥立为呼韩邪单于,他随即调动左地兵马西进,击杀握衍朐鞮单于,尽收其部众,回到单于庭。不久,逃到右贤王处的都隆奇与右贤王共立握衍朐鞮的从兄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屠耆单于发兵袭击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败走。接着,匈奴贵族纷纷自立为单于,形成“五单于争立”局面。五单于相互开战,呼韩邪暂时获胜。随后,屠耆单于从弟休旬王又在西边自立为闰振单于,呼韩邪之兄左贤王呼屠吾斯也在东边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混战再起。不久,郅支杀闰振,并攻破呼韩邪的队伍,占领了单于庭,呼韩邪再次逃走。

呼韩邪势力日蹙,便考虑归附汉朝。匈奴自誉为“天之骄子”,称雄大漠,一直与汉朝分庭抗礼。因此,一部分匈奴贵族反对附汉,认为:匈奴之俗,本尚力气而下服役,如今附汉是乱古之制,且不能再为大漠南北各族之长,有辱先辈单于。另一部分贵族则赞成附汉,认为:汉朝正值强盛,而匈奴却日渐削弱,附汉可获安存,不附则危亡。权衡再三,呼韩邪决定附汉。在探知汉朝欢迎他附归后,他于公元前51年春正月亲自朝觐汉帝,汉帝对呼韩邪宠以殊礼,班列诸王之上。汉朝颁给呼韩邪黄金质的“匈奴单于玺”及盭绶(系印玺的绸带),表明承认呼韩邪是匈奴最高首领,又表示汉朝天子对臣下的册封。呼韩邪避郅支侵袭,留居在光禄塞(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公元前43年,汉朝允许呼韩邪北归单于庭。公元前33年,他再次朝见汉帝,自言愿为汉家女婿。汉元帝赐给他宫女王昭君,呼韩邪大喜,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

呼韩邪单于顺应汉匈人民要求和平安宁的历史愿望,归附汉朝,使北方边陲安静了60余年。呼韩邪附汉,开启了草原经济文化与农业经济文化和平交流的新局面。匈奴归汉后,关市畅通,匈奴人可以从汉人中获得较多的农副产品,汉文化也可以较多地输入匈奴,匈奴因此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汉族也同样受到匈奴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31年,呼韩邪病逝。他的后裔遵从他的遗嘱,与汉朝保持了长期和平友好关系。其后,新单于继位必遣名王奉献或子弟入质。他的孙辈在东汉时仍沿用“呼韩邪”的称号与汉恢复和好,可见,呼韩邪单于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昭君自有千秋在——王昭君

 

历史上,中原封建王朝为了维持与少数民族间的和平关系,把公主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称为和亲。在众多和亲女子中,最负盛名的是汉朝的王嫱。

王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人,汉元帝时从民间选入宫中为待诏(宫女未见皇帝前称待诏)。皇帝后宫,粉黛三千,一片妖娆,一个普通宫女很难得到皇帝垂青。昭君远别了江南故土,隔绝了父母亲人,怀抱一腔青春情愫,却只能在深宫中闲观水流花谢,她感受的又岂止是乡愁?所以,史书上说她“积悲怨”。昭君是一个秀外惠中、有胆有识的女子,她不甘成为一个白头宫女,一有机遇,她就会奋力争取,而时局也就正好给她提供了发挥历史作用、改写个人命运的机遇。

公元前1世纪中后期,匈奴内讧,五单于争立,一番鏖战,最后只剩下呼韩邪及其兄长郅支单于两人,呼韩邪再败于郅支单于,走投无路,只得皈依汉朝。从公元前51年到公元前33年,呼韩邪三次亲朝汉朝皇帝。公元前33年朝觐时,呼韩邪提出愿意当汉家的女婿,与汉朝世代交好。汉元帝决定赐呼韩邪宫女五人。昭君虽居深宫,但对汉匈关系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公元前36年,汉朝诛郅支单于,传首京师,悬于“蛮夷邸门”,又告祠郊庙,大赦天下,宫中置宴庆贺,并把有关郅支的图书遍示后宫贵人。公元前33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入朝,汉元帝为示欢庆,改元竟宁。通过这些喧赫的大事,昭君对于汉匈两族为友为敌的利害得失,有了一定认识。当汉朝要求宫女去和亲时,昭君机敏地将发展汉匈关系与改变个人命运结合起来,慨然应召,“请掖庭令求行”。辞别之际,昭君 “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应对大方得体,汉元帝为之大惊。昭君与呼韩邪一起前往漠北单于庭,这就是名垂青史的“昭君出塞”。汉匈双方都十分重视这次和亲,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意为昭君的到来使胡地得到了安宁;汉朝为纪念这次和亲,在一些瓦当上塑有单于和亲”、 “千秋万岁” 、“长乐未央”等字样, 1954年在包头汉墓中出土了这种瓦当残片。

昭君对自己的使命与个人前途有清醒的认识,她在匈奴安心地过着住穹庐、被旃裘、饮湩酪的游牧生活。她与呼韩邪生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三年后,呼韩邪病死。呼韩邪大阏氏之子复株累继为单于。昭君遵照汉成帝旨意,打破汉人的伦理观念,按匈奴的风俗,再醮复株累若鞮单于,继续履行和亲使命,维护了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局面。昭君与复株累若鞮单于生育了两个女儿,即须卜居次云与当于居次(史失其名)。

昭君自有千秋在,她播下了汉匈和平友好的种籽,加强了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昭君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平生之志,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王莽时,汉匈之间的交涉大多是通过王昭君的亲属进行的。当时代表汉匈双方出面居中折冲或被王奔拉拢的人物,如须卜居次云、须卜当、大且渠(须卜居次之子,昭君的外孙)、醯椟王(当于居次之子,昭君的外孙)、王歙与王飒兄弟(昭君之侄),都是昭君的亲族。可见昭君在汉匈关系中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单于、太子、大臣、使节、居次不断入汉,长期或短期的居住汉都长安,进一步加深了汉匈两族在经济、文化、语言、习俗、服饰方面的互相影响。

昭君的生卒年月和死地,史书无载,据推测,昭君应是卒于漠北的单于庭。如今昭君已成为民族友好、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


入主中原敢为先——拓拔珪

 

拓跋珪(公元371―409年)是北魏王朝的建立者,庙号道武帝,鲜卑族人。鲜卑族源出东胡。公元前3世纪兴起,驻牧于鲜卑山(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西)。公元1世纪后期,鲜卑迁入漠北草原。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首领檀石槐统一大漠南北,建牙于啜仇水边今内蒙古乌盟化德县境内)。鲜卑主要分为宇文鲜卑、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三支。公元338年拓跋鲜卑的什翼犍在繁畤(今山西浑源县)建立了代国。

拓跋珪是什翼犍嫡孙。公元376年,前秦攻灭代国。6岁的拓跋珪随母亲投奔刘库仁,后又流寓于贺兰部。10年后,前秦在淝水之战后瓦解,少年拓跋珪决心兴复代国,乘势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建元“登国”。不久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改称魏王,建立了北魏王朝。

当时,北魏南有独孤部,北有贺兰部,东有西拉木伦河一带的库莫奚,西有河套地区的铁弗部。阴山之北有柔然与高车部,太行山两侧是后燕,北魏被围在中间。拓跋珪利用邻国之间的矛盾,先强后弱,各个击破,经历十多年的征讨,先后灭掉了铁弗部、贺兰部、独孤部、库莫奚等部族,统一了代北。登国十年(公元395年)五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统兵八万来攻,拓跋珪先将主力隐藏,慕容宝奔袭辗转五个月找不到魏军主力,师老兵疲,只得撤兵。拓跋珪闻讯率两万骑兵南渡黄河,十一月十日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北五十里石匣子沟)将燕兵歼灭。公元396年,北魏灭后燕,尽有今山西、河北之地。

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拓跋珪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建立了一套封建国家机器。公元396年,拓跋珪改元皇始,由魏王改称皇帝。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在中央,沿用魏晋以来的三省制,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用汉族士人主持三省事务。在中央机构里,还保留了鲜卑官制。在京城的郊区置八部帅拱卫京师、监督生产,在皇城四方四维置八部大夫参理朝政,八部帅与八部大夫由北魏宗室子弟担任。在地方上,承袭魏晋之制,设立州、郡、县三级机构。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

北魏初年,还存在大量由部落首领统率的部落组织,不利于中央集权。拓跋珪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将部民安置在一定的地区,分给他们土地,使他们成为国家编民,从事农业或牧业。这项政策不仅加强了皇权,而且使农民与牧民错杂相处,互相学习,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拓跋珪重视发展农业经济。他在即代王位之初,就在五原到稒阳塞外进行屯田。灭燕后,从中原地区向平城地区大量移民屯田,实行“计口受田”。当时在平城周围有鲜卑、乌桓、汉人等各族农业人口百万以上,农业在北魏经济中的比重增加。

拓跋珪广泛吸收汉族思想文化。北魏儒、道、法思想并行,佛、道两教同重。拓跋珪首崇儒学,在平城建立太学,培养儒士;搜罗儒家经典,集中于平城,以备宫廷使用。拓跋珪又重视法家思想,制定了简易的法律,也喜好黄老之说,他认为黄老思想可以纯化风俗,倡导节俭。拓跋珪在推崇佛教的同时,笃信道教,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不死之药。最后,拓跋珪与其子拓跋绍都被长生药毒死。拓跋珪的文治武功,为以后北魏统一北方及北魏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北魏的统治还促进了中原的农业文化与草原的游牧文化的交汇,为中原农业文化输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以后隋、唐文化高度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白道川上树狼——沙钵略可汗

 

沙钵略可汗是6世纪末期突厥族的一位著名首领。沙钵略可汗名摄图,是土门可汗之孙,木杆可汗之侄。

突厥族原居叶尼塞河上游,后迁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北山(今博格多山),继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起兵打败柔然,建立了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汗国,自号伊利可汗。木杆可汗时,突厥汗国征服了西域诸国与北方草原周围的许多部族,占有了西至里海、东至辽河上游,北抵贝加尔湖、南尽大漠的广大地区,在于都斤山(今杭爱山)设立牙帐。随着版图的扩大,汗国出现了贵族拥众称雄的分裂局面。在这种纷争中,沙钵略可汗开启了与隋朝友好往来的新局面。

公元581年,佗钵可汗死后,摄图在突厥贵族的纷争中登上汗位,也称伊利可汗,又称沙钵略可汗。按突厥婚俗,沙钵略可汗继妻木杆可汗之妻千金公主(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当时摄图只是汗国最大的可汗,木杆可汗之子大罗便驻牧于金山之东,称为阿波可汗。佗钵之子庵罗被封于独洛水(今土拉河)流域,为第二可汗,玷厥建牙于乌孙故地(今伊犁河上游)称达头可汗。摄图之弟处罗侯管辖草原东部的奚、霫、契丹、鞑靼等族,称突利可汗。五可汗并立,各统强兵,尤其是西部的达头可汗,更是兵强马壮,沙体略根本控制不了西部突厥沙钵略可汗继位时,中原地区的北周政权被外戚杨坚篡夺,杨坚建立隋朝。

隋文帝杨坚大大减少对突厥的赏赐,加上千金公主伤于宗祀绝灭,屡次怂恿沙钵略为周复仇。公元582年,沙波略可汗尽起本部十万兵马及所属四可汗军队共四十万人大举侵入隋境,抄掠武威(今甘肃武威市)、天水(今甘肃天水市)、金城(今甘肃兰州)、弘化(今甘肃庆阳县)、上郡(今陕西榆林县)、延安(今延安)等地。公元583年,隋军分八路反击,中路军出马邑塞,与沙钵略部相遇于白道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北),突厥大败。西路隋军出凉州,屡败阿波可汗所部。隋朝大臣长孙晟乘机说服阿波可汗归附了隋朝。沙钵略十分气恼,袭破阿波可汗居地,阿波无所归宿,便逃归达头可汗,得到达头可汗的援助,多次回击沙钵略,收复了故地。贪汗可汗因与阿波可汗友善,被沙钵略废黜,也逃归达头可汗。沙钵略从弟地勤察与沙钵略有矛盾,也率众归附阿波。于是,达头联合阿波、贪汗、地勤察等部,在西部宣布独立,共同对抗沙钵略。从此,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

沙钵略认识到,他所统领的东突厥要抗衡西突厥,只有与隋朝结盟。于是,沙钵略向隋朝请和,千金公主也迫于形势,上书隋朝,请求为隋帝女。隋文帝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公元585年,沙钵略西被达头所困,又东畏契丹,请求将部落迁至漠南,寄居白道川,得到文帝允许。隋朝赐给沙钵略所部衣食、“车服鼓吹”。同年,沙钵略击败阿波,向隋朝上表,愿“永为籓附”,又遣子窟含真到隋朝做质子。隋朝册封窟含真为柱国,封安国公。从此,突厥向隋朝贡献不绝。不久,隋朝派虞庆则、长孙晟回访突厥,沙钵略将堂妹嫁虞庆则,并赠马千匹。公元586年,突厥接受隋朝颁发的历法,称受正朔。正朔,即历法,“受正朔”即表示接受中央王朝的统一管辖。公元587年,沙钵略死,隋文帝废朝三日。沙钵略弟处罗侯继承汗位,继续与隋朝友好。

长城内外任驰骋——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公元872-926年),名亿,字阿保机,小字啜里只,出生于契丹迭剌部的显贵——耶律氏之家。契丹族源出宇文鲜卑,游牧渔猎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与土河(今老哈河)一带。唐朝初年,契丹形成了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耶律阿保机创立了契丹王朝。

耶律氏家族拥有世选迭剌部夷离堇(军事首领)的特权,而且,阿保机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还递任部落联盟的夷离堇,掌握着军事大权。阿保机壮健英武,可“关弓三百斤”。阿保机的伯父释鲁任契丹联盟的于越(地位仅次于联盟首领),设立了一支侍卫精兵“挞马” ,任命阿保机为“挞马狘(xuè)沙里”,即侍卫军的首领。

公元901年,阿保机被立为夷离堇,两年后,又兼任于越,掌握了联盟的军政实权。阿保机率领契丹军马,多次征讨周边四邻。公元901年,连破室韦、乌古和奚等部。次年,又率四十万大军越过长城,进攻山西等地。公元907年,阿保机为众所推,继为契丹联盟首领。

阿保机决定仿照中原制度建立王朝,这违背了契丹首领三年一选,以次相代的旧俗,引起守旧势力的反对。阿保机的族弟剌葛等三次发难,史称 “诸弟之乱”。公元913年三月,诸兄弟第三次叛乱,密谋刺杀阿保机,另立首领。叛乱者焚毁阿保机行宫的辎重、庐帐,一度夺走了象征首领权力的“天子旗鼓”和祖先的神帐。阿保机依靠宿卫军,经过两个月,最终平定了叛乱。接着,阿保机命从逆亲王投崖自杀或用射鬼箭(即以乱箭射杀)法处死叛乱者,而对大多数叛乱者,则用汉地刑法或斩杀或绞死。阿保机又设计,消灭了契丹其他七个部落的反对势力。

公元916年,阿保机在龙化州(今内蒙古奈曼旗北)即皇帝位,国号契丹(太宗时改称辽),建元“神册”,称“天皇帝”,其妻述律氏称“地皇后”,立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确立了世袭皇权的统治。为巩固新政权,阿保机建立了一系列制度。

公元918年,阿保机命汉人康默记负责,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岸边的契丹故地营建皇都,称为“西楼”(今内蒙古赤峰市林东镇南波罗城)。灭渤海国后,又扩展皇都,修建了开皇、安德、五鸾三大殿。皇都内建有孔庙、道观。阿保机笃信儒家思想,也相信佛教,他拜谒孔庙,又为弘福寺施舍过观音画像。皇都的宫室建制融合了汉地宫室形制与契丹习俗,如“辽俗东向而尚左”,皇都的房门都如契丹车帐一样,向东开。皇都城墙高二丈,幅员广二十七里。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时,皇都改称上京。潢河流域长期是鲜卑族和契丹人的渔猎畜牧之所,都城的营建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对虏获的中原汉人,阿保机基本上采用汉人州县制度进行统治。他与皇后在后方分别设立了一些头下州县安置降人。辽太宗耶律德光以后,头下州县的设立逐渐制度化。阿保机仿照汉地官制,划定各级官员的不同等级。契丹八部原来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阿保机称帝后,确立了皇帝直接任命后族和皇族出任南、北二府宰相的制度,加强了中央权力,进一步嶊毁了部族制度,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阿保机扩充腹心部为皮室军,即御帐亲军,担负皇帝宿卫,平时守宫,战时从征。

契丹原无文字,刻木记事。阿保机命人于公元920年创制契丹大字,后来又创制契丹小字。公元921年,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契丹统治下的汉人仍依汉律。此外还设置了决狱的法官“夷离毕”。

阿保机建国后,相继征伐突厥、吐浑、党项、沙陀、乌古、回鹘诸部,俘获甚众。接着南攻中原的后梁与后晋、后唐诸朝,极大地拓展了疆土。为解除南征中原的后顾之忧,阿保机决定先灭位于今朝鲜半岛北部及现在中国东北地区东部的渤海国,从公元924年开始,历时三年,最终灭掉渤海国。

公元926年,阿保机征渤海后回军途中得了伤寒病,死于扶余府(吉林农安境内)。

 

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蒙古部乞颜氏人,蒙古汗国开国君主,元朝追上庙号太祖。成吉思汗是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名政治家、军事统帅。

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曾祖、曾叔祖、伯祖父都曾是蒙古部主,父亲也速该有把阿秃儿(意为“勇士”)称号,是一个有实力的贵族。当时,蒙古高原部落林立,塔塔儿人、蒙古人、克烈人、乃蛮人、蔑儿乞人、斡亦剌人互相攻打,征战不休。战争打乱了部落结构,日渐形成跨部落的军事联盟。1162年,塔塔儿人与蒙古人发生激战,也速该俘获塔塔儿人的首领铁木真,正值成吉思汗出生,便用俘虏的名字为婴儿命名,以纪念胜利。

铁木真九岁时,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属民逃走,也速该的遗孀诃额伦领着铁木真兄弟过着艰难的生活。稍长,铁木真欲重振家业,先后投靠克烈部主脱里汗和蒙古扎答阑部札木合,收集部落,势力逐渐强大,建立了自己的斡耳朵(宫帐)。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被推为乞颜氏族联盟的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朝,在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汗从此称王汗,汉语讹为汪罕、王罕)。当时,针对铁木真和王罕,蒙古高原上形成了扎答兰、篾儿乞、塔塔儿、合答斤、弘吉剌、斡亦剌、乃蛮等十余部的联盟,在犍河(今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支流根河)共推札木合为古儿汗(全体之君)。1201年,铁木真、王罕联兵,在阙亦坛(今内蒙古海拉尔河上游)击溃扎木合联军,札木合投降王罕。1202年,铁木真彻底消灭塔塔尔,统一了蒙古高原东部,与克烈、乃蛮鼎足而立。王罕见铁木真不断壮大,危及了自己的蒙古高原霸主地位,便于1203年春,发兵偷袭铁木真,铁木真在合兰真沙陀(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北境)迎战,失利。同年秋,铁木真以弟弟合撒儿诈降,趁机包围王罕,最终消灭了克烈部。1204年,萨里川纳忽山崖一战,铁木真又剪灭乃蛮部,统一漠北草原。

1206年春,铁木真在斡难河源(今鄂嫩河)的驻冬地召集全体蒙古贵族会议——忽里台,树起九斿白纛,建国号为大蒙古国,铁木真加号成吉思汗。蒙古尚九崇白,九斿白纛成为大蒙古国的象征。成吉思汗为实行有效统治,制定了一系列制度。

蒙古国初年,成吉思汗把全体蒙古牧民划分和固定在95个千户中。千户那颜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户内的牧民不得随意离开千户组织,对那颜有人身隶属关系。成吉思汗把部分千户作为领民分给诸弟诸子,形成左右手诸王。并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那颜,即两个最大的军事长官。这些千户主要是按地域而不是按血缘组织的。千户制是大蒙古国的基本军事、行政单位。千、百、什户长职位可世袭。

成吉思汗把原来只有150人的怯薛(草原部落贵族的护卫军)扩充到1万人,征调千户那颜、百户长、十户长的子弟充当怯薛,以此控制全国。蒙元一代,怯薛是入仕高官的捷径。又设立也可扎鲁忽赤(大断事官),掌户籍和司法之事。也可扎鲁忽赤是大蒙古国的最高行政与司法长官。还编订法律,名为《大札撒》,成吉思汗的子孙、诸王、大臣、各级那颜必须无条件执行。

成吉思汗任用被俘的畏兀儿人塔塔统阿等创制了畏兀儿体蒙古文,发布命令、登记户口、记录案件、编写史书、法律文书都使用畏兀体蒙古文字。蒙古文字既是加强统治的工具,又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发展。成吉思汗将萨满教定为国教,任命兀孙老人为管理宗教的别乞。别乞享有“骑白马、着白衣,坐在众人上面的”崇高地位,别乞还负责掌管天文、择定时辰等。

    通过以上措施,成吉思汗的草原贵族斡耳朵发展成为游牧军事封建国家机器的汗廷。大蒙古国建立后,大批原来的部落人口被分编在不同的千户中,许多部落的界限逐步消除,这些牧民以蒙古语作为基本的语言交流,以回鹘体蒙古文为统一的文字,在经济生活中以游牧畜牧业为主要形式,对外,以蒙古自称,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形成。

大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1207-1211年收服了西北的吉利吉思、畏兀儿、哈剌鲁等部。1205年、1207年成吉思汗攻入西夏,获得大批骆驼和财物。1209年,再攻西夏,引黄河水淹灌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蒙古曾是金朝属部,成吉思汗即位不久,就断绝了与金朝的关系。1211年,成吉思汗开始进攻金朝,出野狐岭,歼灭金军主力于浍河堡。1213年缙山一战,金军主力消耗殆尽。蒙古军南出紫荆关,分三路席卷华北平原。金朝无力抵抗,献歧国公主求和,并迁都南京(今开封)。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专事攻金。1218年派大将哲别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中亚与东欧,1223年灭中亚大国花剌子模。哲别、速不台军还抄掠波斯各地,攻入钦察草原、俄罗斯等地。在占领区设达鲁花赤监治。1223年,还军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次年起程班师。1226年,成吉思汗第六次征西夏,次年灭亡西夏。西夏灭亡前夕,夏历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于秦州清水县(甘肃东部清水县),临终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

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统一蒙古各部与攻金灭夏,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分裂的大漠南北以及中原地区要求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的对外战争,虽然同其他一切战争一样,具有很大破坏性,但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世界,拉近东西方的距离,开启了中西交往、尤其是中国与中亚、欧洲交往的全新局面,给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