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点】触点工坊: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技术

 伊人阑珊2014 2016-05-10

 
 

研制了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之后,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如何使学校课程变革从表层执行走向深度变革?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是从道到术、从思到行的深刻变革。为此,我们在上海市嘉定区拟采取“触点工坊”的形式,推进学校深度课程变革。

什么叫“触点”?我们帮助项目学校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来推进学校课程变革,将切入点做精做透,以点带面,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什么是“工坊”?“工坊”意味着从技术层面解决学校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希望项目学校将课程实施的经验分享交流,形成面上可以推广的课程智慧。项目拟根据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梳理、聚焦,我们以研讨的方式集中解决;通过提炼方法,总结经验,建构模型,将学校课程变革中的好做法上升为带有普适价值的“课程理论”,形成可以推广的经验与成果。项目组或采取问题聚焦方式,集中研讨、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采取典型引路方式,重点推介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富有成效的经验。

 “触点变革”的“点”是具体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操作性强的点。目前,我们推进了以下课程变革点:

(一)触点变革: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提升中小学学科领导力

学科既是以知识系统为表征的“学科课程”,又是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制为依托的“学科团队”,还是以知识授受为活动形态的“学科教学”与“学科学习”。它一个由学科课程、学科团队、学科教学以及学科学习构成的一体四面的三棱锥,即“学科三棱锥”。学科的四大构成要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这四个要素出发构建特色学科是一所学校走向优质的标志。如上海市紫荆小学推进特色学科建设行动,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加强学科课程建设,形成“1 X”学科课程群。“1”是指基础型学科课程,“X”是指学科延伸课程。二是提炼学科教学经验,凝练学科教学共识。教学是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科教学更有品质,是每一个有思想见解的教师的共同追求。三是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升学科教师素养。一流的学科团队是学校实力的象征。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关键在于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育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四是加强学科学习研究,形成学法指导手册。每一门学科都有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要联系学科实际、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并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进行互动分享,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综上所述,学科的四个构成要素是整体的、结构的。学校通过发展优势学科,突破薄弱学科,带动学校所有学科上水平、上台阶,推动了学校课程深度变革。

(二)触点变革:课程统整,让课程与成长浑然天成

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以“课程统整”为触点,让学生的完整地幸福成长。具体来说,可以致力于“学科内”课程统整微改进。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主要体现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上,也体现在是否依据学校背景、文化形态、教师能力、教学风格,对国家课程进行符合学校实际的研究与实施上。也可以注重于“学科间”课程统整微行动。探索打通A学科与B学科,探索两门学科重组的行动方案,形成既保持各学科原有知识的结构序列,又围绕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梳理,并作适度的整合,形成各学科优势融为一体的主题课程,开展“A B”跨学科主题教学,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发挥跨学科统整的综合优势。还可以践行于“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统整微构建。主要包含:(1)校园主题节与基础型课程的统整实施。“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提倡通过课内学习、课外活动,使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与体验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完美融合。基础型课程无疑是课内学习的主阵地,因此结合主题节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是必不可少的。在魅力语文节中,语文教师结合“走近春天”的主题对10个学期的语文教材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形成了主题节“活页教材”。(2)校园主题节与学校课程的统整实施。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中的展示内容,来自“快乐活动日”校本课程的真实活动,众多活动成果自然而然形成了“快乐课程超市”。在欢乐英语节中,百灵鸟合唱社团献上了他们的英语小组唱,快乐小诗人们则专门创作了英语组诗,小荷文学社用一张张美轮美奂的英语小报,为英语节增添了亮色……“快乐课程超市”蕴藏着各学科的拓展内容,改变了“节前突击”、“占课排练”的形式主义行为。(3)校园主题节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统整实施。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展示的另一内容来自于少先队活动课程。主要依靠统整校内外各项资源,如人力资源、生活资源、人文历史等各种资源,形成学校教育资源库,供灵活选择。在阳光体育节中,少先队组织开展“红领巾吉尼斯擂台赛”,设置滑轮、呼啦圈、滚铁环、踢毽子、跳绳等项目,学生自主申报向上一届擂主挑战,挑战成功则成为新一届擂主。活动中,注重智育、体育、美育、公益与实践活动并举,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

(三)触点变革:特色课程开发的本土文化资源巧用

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小学融乡土文化于校本开发,集乡土优势于创新实践,形成乡土科技、乡土游戏、乡土武术、农耕文化、跆拳道、风筝、蜡染、地震、气象等特色项目已成为学生趣味盎然的课程实践载体。在课程实施方面,努力实现“三追求”境界:一是追求“综合”,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校园的局限;二是追求“实践”,注重做中学之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三是追求“经验”,强调以学生经验习得、经验丰富、经验反思为导向,设计、课堂、项目、活动“趣”字当先。植于土壤,源于根基,系于命脉;精于课程,实于载体,延于创新。“朝花夕拾”是一个从特色项目到特色课程、从校本课程到课程体系日臻变革、丰厚并企图完善的过程。我们期待看到这样的画面:走出徐行小学的学生,能娓娓描述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纹理的校园;能侃侃而谈“朝花夕拾”的故事;能言传身教黄草编织;能如数家珍家乡名人;能津津乐道风土人情……我们想,这就是文化认同,这就是文化创生,这就是乡土文化教育留在学生心底的温馨的文化记忆。

(四)触点变革: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图谱建构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致力办中国一流的科学高中,培养人文底蕴厚实、崇尚科学精神、勇于实践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科学素养突出的合格公民。学校的“HEMTS”课程很有特点。所谓“HEMTS”课程,即人文(Humanities)、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技术(Technology)、科学(Science)课程。(如图略)“HEMTS”课程坚持“科学与人文并重,科学与人文统一,科学为主,通识兼顾,凸显科学素养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办学宗旨。“HEMTS”课程涉及到学科关系的重组、教育评价体制变化、学段衔接关系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HEMTS”课程的推进是系统工程。学校本着“人文浸润,科技创新”之课程理念,按照“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差异发展,突出特色”的要求,系统架构包含“公民道德、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多元艺体、社团活动及动手实践”五大板块的“HEMTS”课程图谱。

(五)触点变革:文化创生,迈向3.0的学校课程变革

一般地说,学校课程发展有以下三个层次:一是1.0:这个层次的变革,学校会开发一门一门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这是“点状”课程开发阶段;二是2.0:这个层次学校会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特色课程群,这是“线性”课程的设计与特色打造阶段;三是3.0层次:此层次,学校课程发展呈现鸟巢状,以多维联动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师生发展融为一体,这是“巢状”课程发展与文化创生阶段。

迈向3.0课程变革的道路上,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学校扎扎实实地推进了以下六个“关键动作”:1、捕捉学习需求与兴奋点。我们依据学生问卷与访谈、 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培养目标,设置了34门课程。以运动课程为例,我们开设了棒垒球、足球、高尔夫、击剑、游泳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2、链接一切可能的学习资源。链接学科、链接生活、链接活动、链接管理以及其他各要素,使学习资源变得尽可能丰富。学校和11家机构合作了13个项目,聘请了9个具有专业特长和技艺的老师,连同学校教师共有108人次参与本次课程改革,惠及1804位学生。3、跃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课程的特点,让学生采用多样的方式学习。如众筹学习,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平台有创意地完成任务,汇聚智慧。4、镶嵌整合的课程实施。学校依据育人要求统整课程。如在自然学习中,融入“纸电路、导电面团、I know、水培”等专题研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在三年级信息课中,融入“scratch趣味编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体验,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感受信息技术基本的思想方法。5、弥漫浓郁的课程氛围。学校利用读书节等主题活动为孩子们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营造浓郁的课程氛围。如“一本让我们自由呼吸的书”读书节,学校请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说一说喜欢什么课程?为什么喜欢?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拍成2分钟左右的视频与大家分享;请三到五年级的同学搜集相关资料,选择初页、秀米、创课、文字、视频等不同的形式来介绍喜欢的一门课程;还请全体同学用手绘的方式把自己和小伙伴们学习的情景画下来。丰富的课程加上有趣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课程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热情。6、聚焦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课程改革聚焦“用技术高效学习,有方式陶冶性情”这一课程目标要素,致力培养学生三个力:适应力、创造力、幸福力,并具体为言语信息能力、数理逻辑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创新质疑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现在能更有品质地学习,未来能更有品质地生活。

课程改革从本质意义上看是文化变革,只有不断地回到学生立场,直抵生命本真,这样的改革才能称之为深度变革。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说:“如果要完成一场深刻的、持久的变革,最重要的就是‘重塑’学校文化,否则变革就会肤浅而难以持久。”通过有组织、有步骤、专业地推进学校课程变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以下变化:一是学校课程规划更趋于科学合理,比较好地解决了课程碎片化、大杂烩问题;二是学校课程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课程变革的深度明显加强;三是课程更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的适应性明显提升;四是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彰显了学校课程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创造性。

课程改革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实践证明,零敲碎打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学校课程变革需要“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学校课程变革不仅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是课程政策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微观、由理念构建向实践创新转换的关键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