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乡故乡,心灵的两极

 苏迷 2016-05-10
在王啸峰新出版的散文集《异乡故乡》中,异乡与故乡,成为他心灵的两极。当故乡从近景变成远方,也就此产生了距离与诗性,真实与虚幻。由此,《异乡故乡》成为他对异乡、故乡这两个主题进行交织的复式咏叹或者变奏的舞台。多少久居异乡的人们,最初都是将故乡作为他乡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四季的山水、风俗的异同、人情的冷暖等等,因了故乡,在外漂泊再远,人生似乎也不会是“不系之舟”。有了文字为媒,故乡也可以是随身“携带”的了。借用清人张惠言的词“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家山何处?为春工、容易到天涯。但牵得春来,何曾系住?依旧春归。”(《木兰花慢·游丝同舍弟翰风作》)而作者给我们呈现了诗人在苏州、南京两地生活时期,对于故土风物及远方亲友的惦念,也抒发了对当下生活的感触及其情感困顿,其感慨之丰沛,情思之缱绻,想象之奇诡,遣怀之妥帖,借用清人张惠言的这几句词意,我以为是恰当的。
  人们常常说心安处即是家。许多年轻的一代,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出生,没有自然乡村,没有四世同堂,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记忆,城市化中的乡愁真的是纸上的乡愁。而对群居城市的一众孤独灵魂而言,即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人,也常常感叹无家可“还”,因为故乡不再是想象中的当年的生活场域了。新一代人或者说城市移民们已经向中国式的乡村——无论在地理上还是情感上的——都作了最后的诀别。城市化是追着现代化而来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63年在《费加罗报》发表的《现代生活画家》的文章中就说:“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在现代化语境中,我们几乎都是异乡人,有乡愁吗?人们常常是应了《红楼梦》中甄士隐对《好了歌》的一段“注解”:反认他乡是故乡。可我私下认为,“永恒和不变”的东西才是一个类似心灵故乡的稳定的东西,这也是心安的意义所在。
  留住故乡的是记忆。苏童在序言中说:“记忆当然可以喻为泡沫,我们好多的故事,其实是被收集整理过的记忆泡沫,这些泡沫一旦经文字固化,或者成为絮状的乡愁,或者成为坚硬的骨头,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啸峰讲述的苏州故事,也如此。”其实,记忆就是一粒人生的种子,在他乡、在文字里开花结果了。作者在《弄堂里的祖母》《梧桐树》《二姐》《家园》等篇什中,念想亲朋故人,感时伤物,发乎为文。记忆是沉默的,它不会主动开口、自行言说,只能借助文字“赋形”。难怪这样的文字能唤醒同是苏州人的苏童的记忆,勾起认同感,“我能辨别那是苏州屋檐下的故事,多少有些潮气。这潮气,亦让我亲切。当然,钮家巷里的人与事,除了与苏州相关,最终还是中国人的人生与时代,他的祖母祖父外公外婆,说到底,还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大家的老人长辈。我读啸峰的散文,读起来大多亲切有加。”
  因为真实、因为共同的记忆,王啸峰说:“说到真实与虚构,其实我也一直迷失在其中,更多的时候,我也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也许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吧。”记忆关乎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没有不经过想象与主观意识编织过的记忆,这是很神奇的。记忆也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的本体虽只有一个,却千姿百态,因千江之水的呈现辉映。同样的人或事物,每个独立的个体关于它的全部记忆,比如体积、色泽、温度、速率、连续性等诸多观感印象,差异是那么的显明。记忆是个人历史的一部分。记忆是一个与我们生命同在的共同体。萨特说过一句极端的话:我们都是历史的人质。其实换个说法也许也成立:我们都是生活的人质。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能说自己是质押在历史里的呢?!而在异乡生活的作者可以更好地审视生活,因为有了距离感,因为有了岁月的沉淀。不是有哲学家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吗?话又说回来,如果是这样,九成以上的中国人没法活了,但我们还是要活着。没有诗和远方,还有散文般粗茶淡饭的俗世与生活,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有一点我们要明白,每当我们针对记忆去追溯时,必然要联系当下,甚至为未来作出预判,记忆所针对的过去时光,不仅是为了留住“永恒与不变”,也是指向未来的。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啸峰的家乡,他和一批苏州的朋友热情地接纳了我,可以直将异乡当故乡。后来,他去了我曾读大学的城市工作。可我从他怀乡的字里行间,仍可认出故人高山流水的雅意。“何曾系住?依旧春归。”变与不变,存乎一心。心安于一个书生来说,无非是书以及与书相关的人和事,这些都令我过目难忘。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者汪洋恣肆的旺盛创造力与不落窠臼、自我超越的勇气,以及对散文这一古老文体的最新感悟,都在这部新的散文集中表露无遗。

  ——评王啸峰散文集《异乡故乡》
  □小 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