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学与求售(画家的千年难题)

 笑溜达 2016-05-10


        前人有言:“积学以成名,捷径以求售”。

        这是做学问的两种态度。一天到晚忙于“筛选信息”,赶时髦,必然只能走直径,当然他不可能下“无谓”的功夫去“浪费”时间,不读书,不下生活、技巧的苦功夫,而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慕奇好异,往往会有蹈躐等的毛病。而由于“求售”心切,所标之“新”、所立之“异”,又往往会是古人之旧,洋人之旧。有揉纸的,有用丝瓜筋代笔的,有用喷枪的……技艺层出,实际上,洋人有过,古人有过何见“新”、“异”?造形用各种几何体,用笔如画素描……也已不是新手法。

        固然,用这种方法,用那种杂技,各人尽可自由采用,但不可因此而以“有新意”自居,却把继承传统看作“保守”不入时。


唐李思训《京畿瑞雪图》


        有人说,浙江的中国画“吃元明清的饭”,这话褒少贬多。这种说法自然不全面,因为还吃秦汉,唐宋的饭。吃传统的饭算不得不好,只要吃了不成为古人。而传统的就是不要吃,拼命去吃洋饭,也未见得就好——如果成了“洋奴隶”。

        轻视传统,不研究传统,实在是创新上的一大问题,对青年来说,尤其如此。看六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有一种感觉,就是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也有水平高的或比较高的,但路子不宽。例如人物画,归结起来,风格没有超出十种类型:一种是素描型(内中又有二三种区别),一种是装饰型,一种是工笔型(内有二三种区别),一种所谓“浙派”型,一种大写意型。原因之一,便是“其所积也不厚”。以传统的人物画来说,工笔的,兼工带写的,大写意的,有多种多样的风格面貌。当然,一个作者不可能兼擅并蓄,画出多种趣味的作品,问题在于,有那么多的人物画家,却只有十种不到的风格。


元颜辉《寒山拾得图》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面目更多,遗憾的是,真正有新意、艺能高、耐看的新作品也很少。中国画不能不讲功力,除非不讲笔墨,很难相信有这样的“天才”,拿毛笔才一年两年,他画出来的线条就有很高的水平。

       不使“池水尽黑”,不老老实实的下苦功,总是要吃亏的。一件中国画,如果它的一点一画都不能细看,这样的作品,能经的起时代考验吗?有志气的中国画家,既要无愧于时代,又要无愧于前人。不作“笨子孙”,才算有出息。


明沈周《卧游图》册页


       现在,一种“看不懂”或者说“无法领会其妙处”的作品似乎颇入时。实际上,绘画犹如说话,有一个首要的因素是能够被听得懂、看得懂(不是一目了然)。如果一幅画,群众不懂,专家也不懂,它的“妙处”无法为他人理解、接受,还是干脆放在家里自我欣赏,或者“藏之名山”以待二百年后的“知音”吧。何必容不得人家说一句“看不懂”呢?

        或曰:“艺术应该表现自我”。任何有创造性的画家的作品,内中必有“我”在。必须明确:“自有我在”与“表现自我”不尽相同。前者顺任其理,是应该的,后者往往是以标榜自己的“高明”来愚弄读者的,其实是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画虎类犬或简直不成东西,这类“绝不似”的作品,读者看不懂,作者未必自己也懂。


元陈洪绶《芭蕉图》


      伍蠡甫先生《中国古代山水画对自然美的处理》中有一段话:“我国古代山水画家在借物写心的创作过程中,以心为主导,统一心和物的矛盾。”“等到心和物完全脱节”造化被挤掉,自然美被忽视,心物的矛盾也就不复存在。”在历史上,“有心无物”局面的出现,造成模拟风尚,原因在于:“画家的思想感情中非现实性和唯心主义观点起了主导作用。”这是一种倾向。在现代,这种“有心无物”的模古主义倾向已经不是主流,追求形式,忽视内美的倾向却有所滋长。这种倾向,正是与脱离生活,“捷径求售”密切相关系的。

坚持原创,欢迎分享!
转载请标明作者,侵权必究!


『张伟平山水画教学』
  • 致力于打造国内最佳山水画教学平台

  • 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数十年教学经验汇总

  • 画论、画理、画法、课徒稿、经典名作一网打尽

  • 原创图文,独家视频,名师示范,循理入道


  • 扫码关注,加入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